




摘 要 以福建省龍巖市龍津湖公園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查,對公園內植物種類、生活型、觀賞特性、植物造景等進行調查與應用分析。結果表明:龍津湖公園共有共有91科115屬127種。其中,蕨類植物2科2屬2種,占1.57%;裸子植物4科4屬4種,占3.15%;被子植物85科109屬121種,占95.28%。在生活型上,喬木類45種,占35.43%;灌木類31種,占24.41%;草本類46種,占36.22%;藤本類2種,占1.58%;竹類3種,占2.36%,喬木、灌木、草本比例比較接近,相對平衡;藤本類和竹類植物應用比少。在引種來源上,鄉土樹種有27種,占21.26%;國內引種有61種,占48.03%;外國引種有39種,占30.71%。針對該公園植物應用的不足,提出了增加觀賞性品種,提高季性節變化景觀;豐富配置形式,提升植物景觀層次等優化龍津湖公園植物景觀的建議。
關鍵詞 龍津湖公園;園林植物;植物調查;應用分析;福建省龍巖市
中圖分類號:S731.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9.027
城市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關鍵要素[1],是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2],植物配置是對植物生長習性、種類及自身特點進行有效搭配與種植,有效的植物配置在城市公園中可以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園林環境[2],因此對城市公園植物進行科學合理配置顯得尤其重要,構建一個優美、科學的富有園林植物景觀的城市公園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為了城市綠化建設與現代社會需要更好契合,本文以福建省龍巖市龍津湖公園為研究對象,對龍津湖公園植物應用情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并探討了具體的對策。
1 "龍津湖公園概況
龍津湖公園東鄰龍巖市龍巖大道,西接龍騰路之間,北鄰會展南路,南接金雞路,公園規劃面積43.5 hm2,其中水域面積15.67 hm2,龍巖紅坊溪和東肖溪呈南北走向穿過公園,環形水系流經濕地后進入中央湖區,是目前龍巖市最大的水系公園。按照“一軸、兩核、兩帶、多點”景觀設計原則,融入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引入“海綿城市”技術手段,結合河流防洪排澇、水利建設及人工湖水處理措施,利用透水鋪裝、生態草溝、雨水花園等雨洪收集利用系統建設,合理布置環形慢行系統、棧道、休閑廣場、觀景平臺、兒童樂園,形成自然生態、親和近人的生態環境,是集娛樂健身、漫步觀光、文化體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中心色園。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20 ℃,年平均降水量1 500~1 900 mm,平均無霜期291 d。
2 "龍津湖公園植物種類
2023年2—8月,對龍巖市龍津湖公園進行實地調查,結合查閱資料,并依據《中國植物志》《福建植物志》《植物分類學》等進行鑒定分類。調查表明:龍津湖公園植物共有91科115屬127種。其中,蕨類植物2科2屬2種,占1.57%;裸子植物4科4屬4種,占3.15%;被子植物85科109屬121種,占95.28%(見表1)。龍津湖公園植物應用以被子植物為主,喬木類主要有桑科、豆科、木樨科、榆科、薔薇科、桃金娘科等植物,灌木類主要有錦葵科、薔薇科、木樨科等植物,草本類主要有天南星科、百合科、禾本科、菊科、莎草科等植物。
根據植物生境、形態和習性上的不同,將植物分為不同的生活型[3]。龍津湖公園植物從生活型上看,喬木類植物有45種(常綠樹種23種,落葉樹種22種),占35.43%;灌木類植物有31種(常綠24種,落葉7種),占24.41%;草本類植物有46種(一年生草本6種,多年生草本32種,多年生水生草本8種),占36.22%;藤本類植物有2種,占1.58%;竹類植物有3種,占2.36%(見表2)。龍津湖公園植物在生活型種類的應用上比例比較接近,相對平衡,藤本類和竹類植物應用比少。從引種來源上看,鄉土樹種有27種,占總數的21.26%,國內引種有61種,占總數的48.03%,外國引種有39種,占總數的30.71%(見表1)。
3 "龍津湖公園植物應用分析
3.1 "植物觀賞特性分析
植物觀賞性表現主要是在葉、花和果實上[4]。依據植物觀賞特性,將龍津湖公園植物分為觀葉、觀花、觀果三大類別,以觀葉植物為主,共有68種(喬木33種、灌木15種、草本20種);其次是觀花植物,有72種(喬木12種、灌木35種、草本25種);觀果植物9種(喬木6種、灌木2種、草本1種)。龍津湖公園植物觀賞性主要集中在觀花和觀葉,花色主要有紅、黃、粉、白、紫等。園林造景追求春華秋實、夏綠冬枝,營造四時之不同。從表3可知,龍津湖公園觀果植物數量較少,可以適當增加觀果植物,豐富季相變化,營造出豐富美麗的景觀,同時發揮良好的生態效應,打造園林城市生態群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2 "龍津湖公園各功能區植物造景分析
龍津湖公園植物應用在總體設計方案“一軸”(南北景觀軸)、“兩核”(活力水域核和生態休閑核)、“兩帶”(環湖游憩帶和濱河景觀帶)、“多點”(城市慶典廣場、親水廣場、形象入口、草坡劇場、文化展廊、景觀濕地等)的理念下,合理選擇各個功能區段內植物景觀植物種植類型,以適地適樹、鄉土樹種為主基調,采用喬木當家,喬木、灌木、地被(草坪)組合搭配為主,多層復合種植的模式,充分搭配觀賞性強的植物。
3.2.1 "主入口形象廣場區
主入口形象廣場區主要由公園主入口、旱噴廣場、微地形草坡、景觀雕塑、親水棧道、下沉臺階、小型活動廣場等主要設施、景點組成,以喬木+灌木+地被的配置模式,體現高大喬木與彩色地被形成的簡潔、大氣的植物群落景觀特色,主要喬木類植物有小葉欖仁、大葉榕、香樟、美麗異木棉等,灌木類植物有山茶、金葉假連翹、紅花檵木等,草本類植物有美人蕉、石竹、一串紅等。
3.2.2 "梅花島區
梅花島區主要由園橋、人行橋、集散廣場、上升臺階、休憩廊架、景觀花臺、休閑步道、兒童老人活動場地、親水棧道、極限運動場地等設放施、景點組成,以喬木+灌木+地被的配置模式,體現湖中小島景觀花臺的景觀特色。主要喬木類植物有南洋楹、四季桂、紫葉李等,灌木類植物有光葉子花、毛杜鵑、紫薇等,草本類水生生植物有菖蒲、鳶尾、風車草、莎草等。
3.2.3 "山地花園區
山地花園區主要由現代藝術展示廊、抬升坡道、景觀地形、藝術景墻、休憩廊架、觀景平臺、休閑步道、人行橋、堤頂小路等設施、景點組成,以喬木+灌木+草坪的配置模式,植物種植利用地形高差,充分體現開花、色葉植物的豐富季相景觀特色。主要有喬木類植物香樟、鳳凰木、紅花羊蹄甲、楓香等,灌木類植物有木芙蓉、梔子、九里香等。
3.2.4 "城市展覽館區
城市展覽館區主要由展覽館、景觀地形、休閑步道、座凳等設施、景點組成,以喬木+灌木的配置模式,體現簡約舒適的植物種植風格,形成舒朗的空間體驗。主要喬木類植物有香樟、南洋杉、盆架木等,灌木類植物有紅花檵木、紅葉石楠、米仔蘭等。
3.2.5 "閩西傳統文化展示區
閩西傳統文化展示區主要由入口廣場、圓形休息廊架、弧形文化景墻、傳統文化展示節點、雨水花園、休閑步道、微地形草坡、人行橋等設施、景點組成,植物種植在基調樹種植基礎上,配置特色植被烘托閩西傳統文化主題特色。主要喬木類植物有香樟、大葉榕、榆樹、樸樹等,灌木類植物有紅千層、木芙蓉、茶花等,草本類植物有合果芋、萬壽菊、黃秋英等。
3.2.6 "濱水種植區
龍津湖公園以“河湖連通”工程設計,結合閘壩設施將東肖溪、紅坊溪、龍津湖連通起來,構建一套完整的、近自然的“河流—濕地—湖泊”系統,水域面積約18.7 hm2。利用優越的濱水環境條件,修建長約1.5 km的親水棧道,營造豐富多樣的親水、觀鳥體驗氛圍。該區植物種植體現龍巖植物季相及河道特有的濱水植物景觀,其中雨水花園以水杉林為基調樹種,配植其他有益身心的灌木喬木水杉、落羽杉等。該區主要喬木類植物有水杉、桂花、大葉榕等,灌木類植物有吊燈扶桑、鵝掌柴、重瓣朱槿等,草本類水生植物有再力花、菖蒲、蘆竹、蘆葦、梭魚草、香蒲等。
4 "小結與建議
城市公園植物配置主要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和適地適種[5],營造近自然的公園植物景觀。龍津湖公園植物種類比較豐富多樣,植物配置以自然式的種植模式為主,主要是喬木+灌木+地被(草坪)、喬木+灌木、喬木+地被(草坪)等3種模式,注重植物群落間的層次搭配和色彩結合,充分體現了人文藝術美與自然和諧美的融合。但是,在植物的應用與配置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以期營造出一個更具龍巖地域性特色的公園植物群落景觀。
4.1 "增加觀賞性品種,提高季性節變化景觀
植物季相變化是公園植物景觀營造的重要內容[6],按照植物生長特點及季節性變化進行植物色彩的科學合理搭配,對園林的觀賞效果進行突出和提升[7]。在龍津湖公園植物應用中,觀果植物、芳香植物和彩葉樹種的運用比例較低,建議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提升。
1)增加色葉樹種。龍津湖公園常綠喬、灌植物有47種,落葉喬木、灌木有29種,常綠與落葉比為1.62∶1。公園內落葉植物,特別是秋色葉植物種類和數量偏少,秋季、冬季景觀較為單調,可結合地形條件,適當增加秋色葉植物(如銀杏、烏桕、雞爪槭、紅葉烏桕、紫葉李等)的種類與數量,形成類似“香山紅葉”的秋季景觀。落葉樹種樸樹、藍花楹、苦楝、楓楊、美麗異木棉等體現了“秋風落葉”的冬季植物景觀,可充分利用以營造季相變化,提高公園植物景觀的觀賞性。
2)增加觀果樹種。選用一些觀果植物,如胡枝子、板粟、鹽膚木等蜜源植物,紅果冬青、構骨、金絲柳、海桐等鳥嗜植物,既能達到公園四季均可觀花觀果效果,又能為鳥類提供食物來源,從而提升龍津湖公園水域生態系統功能。
3)增加香味樹種。適當增加種植芳香植物(如白玉蘭、紫玉蘭、蠟梅、桅子、含笑等),營造一個花香四溢的公園環境,為人們帶來愉悅和放松的感覺。
4)增加觀賞草的種類。結合龍津湖公園實際的地形地勢,可以在花境中大量配置觀賞草類植物(如再力花、麥冬、馬蹄蓮等),彰顯野趣[8],營造不同的觀賞草花景。通過增加觀賞性品種,形成富有龍巖市地域特征的景點,創建出色、香、味特有的公園植物景觀。
4.2 "豐富配置形式,提升植物景觀層次
在龍津湖公園植物應用中,種植形式主要以喬+灌+地被(草坪)、喬、灌組團群落式、灌木球+色塊的種植等方式為主,植物景觀立面構圖、空間層次感效果比較強。但是,垂直綠化、孤植、列植等其他種植形式應用較少,特別是垂直綠化植物種類偏少。建議在公園建筑的亭子或長廊的旁邊種植攀援植物(如紫藤、爬山虎、炮仗花等),形成植物襯托園林建筑所特有的景致,既豐富植物種類和景觀,也為觀賞者提供遮陰納涼的好場所。
植物群落的穩定性、植物景觀層次的豐富度相對較低。建議尊重植物生長特性,并結合各個園林空間特有的地形地勢,采用多種植物形式,提升植物景觀層次,提高龍津湖公園植物景觀效果。同時,建議適當增加市樹(樟樹)、市花(山茶花)的數量和質量,增強與其他喬、灌木植物合理搭配,形成富有龍巖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觀。
參考文獻:
[1] " 李澤民,孟哲君.現代城市公園的景觀植物配置與設計研究——以武漢市公園為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3):46-52.
[2] " 胡藝馨,彭嶸.城市公園園林植物配置研究——以晉中市139鐵路公園為例[J].林業科技情報,2023,55(3):133-135.
[3] " 鄭世群.福建戴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多樣性及評價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4] " 李靜.植物配置在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性[J].現代園藝,2014(22):119-120.
[5] " 王小青,林登峰,莊大偉,等.臨沂城市濕地公園植物區域功能性選擇與配置初探[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1,7(3):23-25.
[6] " 陳開森.龍巖市東山濕地公園(一期)植物配置調查與評價[J].宜春學院學報,2018,40(6):82-86,100.
[7] " 吳雪燕.城市公園植物配置的色彩運用探討以寧德市南岸公園為例[J].中華建設,2020(11):54-55.
[8] " 周蕓,張晨晨,李季,等.合肥園林花境應用與配置探討[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37(3):53-58.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