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能源是國家安全與戰略利益的核心,能源貿易是能源安全與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綠色經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綠色低碳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部分能源面臨進口需求持續增長的狀況。本文分析中國能源貿易發展的現狀與特點,以綠色經濟為指導,分析中國現階段面臨能源安全與綠色低碳轉型的雙重壓力,提出綠色經濟背景下促進中國能源貿易發展的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能源貿易;低碳政策;對外依存度;綠色經濟;油氣進口
中圖分類號:F206;F75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298(2024)12(b)--04
在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實現碳中和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與行動導向,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能源消費國,其能源轉型之路不僅關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還對全球減排目標的實現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綠色經濟政策框架下,從國際合作、國內產能提升、價格風險管理以及綠色供應鏈構建等多個維度,探索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能引領全球綠色經濟潮流的油氣資源進口路徑,對于指導未來能源政策制定與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綜述
1.1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之一,其油氣資源的進口貿易在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郭琳琳(2015)對我國各行業進口貿易現狀全面搜集整理,并針對原油進口貿易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分析。ToshihikoKitamura(2017)提出各國間的地理距離、原油貿易的驅動力與阻力因素,以及國家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并構建了一個綜合性的國際原油貿易網絡模型。田春榮(2015)提出國際原油貿易格局的變動對中國原油進口貿易的影響,并指出歐美等國對中東原油實施制裁可能會給我國原油進口貿易帶來不良影響。
1.2綠色經濟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國正在努力實現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統一并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等方法和措施推動中國社會發展與綠色發展的相得益彰。鄭月(2021)認為中日韓三國在區域一體化的框架下攜手推進能源合作,旨在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同時提升制造業的效率。蔣欽云(2021)指出能源領域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推進能源轉型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胡芳欣(2022)能源安全合作對于互利共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指出有可能阻礙兩國合作的一系列挑戰。
綜上,中國油氣資源貿易是能源安全與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綠色經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綠色經濟與能源貿易之間存在互相制約又協同發展的關系,分析綠色經濟背景油氣貿易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2中國能源貿易發展現狀與特點
2.1中國能源貿易發展現狀
全球能源市場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體系,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包括中國能源消費差額的變化、主要生產國的政策變化、地緣政治事件以及全球經濟狀況等。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能源進口貿易受到了嚴重影響。
2002—2022年,中國綜合能源平衡差額變化幅度小且均在正負間徘徊,又因其可供消費的能源總量包括中國自行生產及進口數量,中國能源的進口需求較大。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能源進口量也呈現出逐年增加的態勢。中國部分能源進口結構從2018—2022年中國煤炭進口量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0%以上;石油進口量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約占20%以上;天然氣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9%以上。主要進口國為俄羅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澳大利亞等,基于中國能源消費量與進口貿易額逐年上升的現狀,容易受到國內外政策和市場變化的共同影響。
2.2中國能源貿易的特征
2.2.1原油進口量持續增長
國內主要油田產量2016年以來呈現持續下跌的態勢,受國內原油產量不足的影響,中國的油氣對外貿易依存度呈現不斷升高趨勢。2023年,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為5.64億噸,同比增長11%,創歷史新高。俄羅斯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進口量達1.07億噸,占中國總進口的18.98%。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合計占進口總量的25%以上。
中國作為原油進口大國,受國際原油價格及國際形勢的影響對外貿易依存度逐年提高,從進口國分布情況看,主要進口地區為中歐的沙特阿拉伯、歐亞地區的俄羅斯及西非地區,進口方式除海運外主要體現為管道運輸。
2.2.2天然氣進口貿易大幅度增加
受中國天然氣消費和“煤改氣”政策等因素影響,天然氣的消費量與進口需求量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2023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大幅增長,尤其是液化天然氣(LNG)的進口量顯著提升。來自澳大利亞和卡塔爾的LNG占總進口量的65%,同時,來自土庫曼斯坦的管道天然氣占進口量的80%。
2.2.3綠色經濟政策下進口煤炭的補充作用逐漸顯現
供給側改革和綠色經濟政策的雙重影響對我國煤炭產量產生了深遠影響。去產能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任務,有效控制了煤炭產量,通過關閉不符合安全、環保標準的煤礦減少了過剩產能,這使得我國煤炭產量逐步減少。此外,綠色經濟政策強調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煤炭企業采取更加環保的開采方式和技術手段,雖然長期能助推煤炭企業綠色轉型,但是就目前來看也限制了煤炭企業的產出。
2018—2023年,中國煤炭進口的主要來源國集中在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俄羅斯。2018年和2019年,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分別作為中國最大的兩個煤炭供應國,其中2019年印度尼西亞供應量達到1.4億噸,澳大利亞為0.75億噸。2020年,盡管具體數據未提供,但這兩個國家以及俄羅斯繼續作為中國的主要煤炭供應國。2021年,美國和加拿大成為中國煤炭進口的新渠道,而澳大利亞的供應量有所下降。2022年,印尼、俄羅斯和蒙古國成為中國前三大煤炭供應國,其中印尼供應量達17065.35萬噸,俄羅斯為6806.38萬噸,蒙古國為3114.82萬噸。到2023年,印尼的供應量顯著增長至7670萬噸,而俄羅斯和蒙古國的具體供應量雖未提供,但它們依然是中國重要的煤炭供應國。整體來看,印尼在多個年份中成為中國最大的煤炭供應國,而澳大利亞和俄羅斯也持續占據重要地位。
3中國能源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3.1進口依賴度持續攀升
2018年以來,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尤其是原油的進口量增速較快。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已達77.63%,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逐步攀升,達40%。這種高依存度不僅使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面臨更多不確定性,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能源供給的壓力。
從表1可以看出,近幾年中國油氣進口來源的集中度較高,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等國家占據了大部分的進口份額。特別是2023年,俄羅斯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占總進口量的18.98%,沙特和伊拉克分別占12.94%和10.51%,這顯示出中國在能源供應上對少數國家的高度依賴。
3.2油價成本高且波動大
中國油價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國際油價的波動、國內稅收政策、煉油成本等。國際油價的波動對國內油價有直接影響。國際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時,可能會導致國際油價頻繁震蕩波動。2022—2024年,國內油價經歷了多次調整,包括顯著的提高和降低,如2022年3月因國際油價上漲而大幅提高汽柴油價格,以及隨后不同時間點的價格下調,體現出油價受外部因素影響下的高度波動性。每次調整的幅度不一,從降低165元至提高750元不等,反映了成本、市場需求、政策調控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結果,特別是2024年的調整,盡管有提高也有降低,但總體上顯示出油價調控試圖平衡國際油價上漲壓力與國內經濟運行的實際需求。
油價的“成本高且波動大”特征,是國際油價波動、高額稅收負擔、差異化煉油成本以及頻繁的價格調整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現狀不僅要求消費者和企業應對油價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還促使政府在確保能源安全、穩定市場價格與促進經濟發展之間尋求精細平衡。
3.3能源安全與綠色轉型的雙重挑戰
中國能源進口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能源安全和綠色轉型的雙重壓力。在能源安全方面,中國油氣資源的對外依存度較高,特別是對海上通道的依賴,這使得能源進口容易受到國際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例如,南海航道作為海上通道的關鍵,其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正在增加,這對中國的能源安全構成了挑戰。同時,中國油氣進口的增加,尤其是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量的增長,進一步提升了南海航道對中國天然氣安全的重要性。
綠色轉型的挑戰則來自全球能源體系的重構以及對碳中和目標的追求。隨著全球對低碳、清潔能源需求的增加,中國需要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同時,加快能源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這不僅涉及能源消費模式的轉變,還包括能源生產和輸配方式的革新。中國已經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超過50%,預示著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將快速增長,逐步完成能源體系的深度轉型。然而,新能源的供應鏈安全問題,尤其是關鍵礦物和核心零部件的安全供應問題,成為綠色轉型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重要挑戰。最后,大規模儲能技術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這對風、光、水等清潔能源的穩定供應和電網的穩定性構成了嚴峻挑戰。
3.4海上運輸路徑受限
中國進口石油的70%以上需要通過海上運輸,運輸安全問題始終存在。與此同時,盡管中國通過中俄、中緬、中哈等陸上管道逐步增強了石油和天然氣的運輸能力,但相比海運,管道的輸送能力和覆蓋范圍仍然有限,難以完全替代海運的主導地位。
3.5能源進口價格波動的影響
國際油價的波動對中國的油氣進口帶來了較大不確定性。以2023年為例,盡管全球油價在年內有所回落,但中國從主要進口國購買的原油價格仍然居高不下。例如,2023年,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均價為77.6美元/桶,盡管低于市場平均價,但國際局勢動蕩仍對進口成本產生了顯著影響。
4綠色經濟政策與實踐
4.1中國綠色經濟政策概況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信息,中國正通過各種減排措施和碳匯活動,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吸收量相抵消,實現凈排放量為零。這一目標不僅是中國對國際社會做出的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探索,還是推動國內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動力。為了實現這一構想,中國出臺了一系列綠色經濟政策,涵蓋能源、產業、科技、金融等多個領域。能源領域提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科學布局水電站;在確保安全條件下推進核電建設;完善能源市場化機制,擴大市場化交易規模;維護能源供需平衡,增強能源系統化保障能力”等方面的政策與目標;在產業結構調整領域提出“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強化科技創新;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與目標;在節能降碳領域提出“突出重點領域,如冶金、建材、石化等行業的節能降碳;深入實施綠色化改造,優先選擇源頭治理措施;在工業園區推行循環經濟,鼓勵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措施與目標;在綠色技術創新領域提出“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創新,建立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推動低碳技術的成果轉化應用,突破綠色技術瓶頸;打造全球低碳科技創新中心”的政策措施與目標;在綠色金融領域提出“創新綠色融資產品和渠道,強化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促進作用,如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統籌碳排放權、用能權、節能量、綠證交易等市場化機制”的政策措施與目標;在國際合作領域提出“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動《巴黎協定》的全面有效落實;深化中歐綠色合作伙伴關系,加強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利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加強與東盟國家綠色發展領域合作”的政策措施與目標。
4.2綠色供應鏈管理與實踐
國外在建立低碳、環保的油氣進口供應鏈體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國際石油公司通過提高天然氣比例、發展新能源業務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優化運輸路線和方式以減少能源消耗和排放;優化運輸路線和方式以減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歐盟通過《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和《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盡職調查指令》;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導則》;美國蘋果公司把零碳手機和零碳電腦作為2030年目標,使用回收鋁等材料,并要求產業鏈采用可再生能源等。
5綠色經濟背景下促進中國能源貿易發展建議
5.1增強供應多元化與本土化生產能力
在碳中和綠色經濟的大背景下,中國能源進口的經貿政策建議應當著重考慮增強供應的多元化與本土化生產能力,以應對能源安全和綠色轉型的雙重挑戰。推動國際合作與多元化進口渠道是降低對單一來源依賴的有效策略。通過積極參與多邊協議和加強雙邊合作,可以拓寬進口來源,從而分散供應風險。這種策略不僅能夠增強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議價能力,還能在面對國際市場波動時保持能源供應的穩定性。除此以外,多元化進口渠道有助于緩解因地緣政治變動帶來的潛在風險,提高中國能源進口的抗風險能力。
中國油氣進口來源較為集中,尤其在石油進口方面,俄羅斯、沙特、伊拉克等國占據了很大比例。這種進口來源過于集中使得中國面臨供應中斷和地緣政治風險。為了保障能源安全,未來中國應加快實現油氣進口的多元化,擴大與更多國家的能源合作。
在進口多元化方面,中國應著重拓展與中亞、非洲以及拉美國家的能源合作。例如,進一步加強與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管道天然氣合作,同時探索從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國家進口石油。通過開拓更多進口來源,降低對單一國家或地區的依賴,增強供應的穩定性和靈活性。
5.2降低油氣依賴性,加速能源轉型
在未來能源轉型過程中,減少對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過度依賴是實現中國碳中和目標的關鍵。雖然短期內油氣資源在中國能源結構中仍占據重要地位,但長期來看,必須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為此,中國應制定更為嚴格的石油消費控制政策,推動能源消費從石油和天然氣向新能源和電氣化過渡。
5.3穩定進口價格,優化國際能源合作機制
國際油氣價格的波動給中國的能源安全帶來了較大挑戰。為應對價格波動,未來中國應加強與主要供應國的長期合作,簽訂更多長期供應合同,確保穩定的進口價格。此外,積極參與全球能源市場的定價機制,增強中國在國際油氣定價中的話語權,有助于緩解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并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開展深度能源合作,打造更加穩定、低成本的能源供應鏈。通過推動區域性能源合作和投資,幫助供應國提高油氣生產和輸送能力,進而確保中國的能源進口更加穩定和可預測。
5.4促進綠色轉型,推動油氣進口綠色化
在碳中和目標下,中國油氣進口的綠色轉型尤為重要。首先,中國應推動油氣進口過程中的全供應鏈綠色化。例如,在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運輸環節,推動使用低碳或零碳的運輸方式,減少運輸環節的碳排放。其次,鼓勵油氣資源出口國采用更清潔的開采和生產技術,減少供應源頭的碳足跡,推動全球油氣行業的綠色發展。最后,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碳邊境稅等政策的實施也將影響未來的油氣貿易。中國應主動與國際能源市場的規則接軌,積極推動國際能源合作的綠色轉型,并加大力度推動綠色能源技術創新,逐步減少對高碳能源的依賴。
參考文獻
石勇,李尚華,郭琨.全球地緣格局視角下的中國能源貿易安全研究[J].世界社會科學,2024(4):99-120+244-245.
樊大磊,王宗禮,李劍,等.2023年國內外油氣資源形勢分析及展望[J].中國礦業,2024,33(1):30-37.
劉冬.全球能源轉型與中阿能源合作的立體化發展[J].阿拉伯世界研究,2023(6):9-29+156.
汪制邦,劉滿平.美國能源政策轉變對全球能源市場影響及我國對策[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3(7):24-29.
寇靜娜,李瑋.中俄油氣資源合作變化下中國“能源獨立”的現實邏輯與區域探索[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3,37(2):1-7.
陳洪波,楊來.“雙碳”目標和能源安全下中國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戰略選擇[J].城市與環境研究,2022(3):56-69.
梁萌,趙賞鑫,任重遠,等.新時期中國油氣進口通道的風險與應對策略[J].油氣儲運,2022,41(8):875-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