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傳承的活態見證,彰顯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對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意義重大。探討了協同治理理論的內涵以及協同治理理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在邏輯,分析了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和面臨的困境,提出了協同治理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包括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性保護,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域聯動、平衡發展,建立多方參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治理體系,旨在推動江蘇乃至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
[關 鍵 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治理;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生態性保護;區域聯動
[中圖分類號]J0-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6-0012-03
文獻著錄格式:倪菁.協同治理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以江蘇為例[J].天工,2024(36):12-1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一般課題“協同治理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以江蘇為例”(項目編號:2021SJA1468)和202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規劃基金項目“精準扶貧后非遺助力黔東南地區鄉村振興研究”(課題編號:21YJA760096)的階段性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活態呈現。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要求江蘇“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作出了“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等一系列重要指示,這為加強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江蘇地處黃海之濱、長江下游,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厚,是江蘇多樣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江蘇人民世代相傳的智慧和精神,在全國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獨特的魅力。如何進一步了解江蘇非遺保護工作協同治理現狀與存在問題,探討建立協同治理的具體路徑是不斷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江蘇路徑”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協同治理理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在邏輯
(一)協同治理理論的內涵
20世紀7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哈肯在科學研究中發現了系統科學中多個子系統或要素發展的普遍規律,提出了協同學理論,后被廣泛地應用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領域?!爸卫怼币辉~源自古希臘,原為控制、引導和操縱之意?,F多被認為是為達到某一目標或者實施某種計劃,眾多不同利益主體達成一致,共同發揮作用的過程。協同治理理論是協同學和治理理論的有機結合,起源于西方對“善治”的探討。協同治理,是指政府與企業、社會組織或者公民等利益相關者,為解決共同的社會問題,以比較正式的方式進行互動和決策,并分別對結果承擔相應責任[1]。協同治理具備以下特征:(1)公共性,即其目的是解決公共的問題;(2)跨部門,參與主體是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不同的部門或者組織以及公民;(3)互動性,為了共同的目標,各參與主體間資源和信息共享,分工協作進行方案的制訂和實施等;(4)正式性,通過比較正式的制度或規則,確定各參與主體的責任和義務,從而確保協同治理過程中的運作規范;(5)政府為主體,政府雖然不是協同治理的唯一主體,但是在系統治理過程中具有主導地位;(6)動態性,其運作過程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
(二)協同治理理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應用的適用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公共性事務,不僅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保護,還涉及非遺傳承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復雜性和動態性。單純依靠政府無法有效完成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治理迫切需要集中政府、民間組織、企業等多方的力量,以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協同發展,這與協同治理理念相契合。此外,協同治理理論還強調了社會組織間的協同,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尤為重要。社會組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可以更加靈活地響應社會需求,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協同治理理論能夠通過制定共同的規則,明確各方的責任和目標,讓多元主體共同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共同分享成果,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多方協作具有指導意義。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處在一個需要加強系統性保護、促進合理利用、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等多維度發展的階段。協同治理理論的應用能夠充分利用各種社會力量,重新配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各項社會資源,并通過多元參與及合作,有效緩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各方的利益沖突,滿足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這些都與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際需求相符合。
二、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一)成效
2004年,江蘇省全面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年來,江蘇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1.政府組織機構相對完善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和規劃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傳播工作,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記錄、確認和建立名錄等[2]。2007年,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負責國家政策、法規的具體實施,承擔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等。隨后,江蘇省內各市、縣也相繼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處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機構,并配備專兼職的保護工作人員。
2.立法體系相對完備
2005年,江蘇率先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方立法,《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于2006年正式頒布。2020年,《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實施。2022年,江蘇省《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出臺。同時,江蘇省內各縣市也積極加強法規建設,如《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鹽城市淮劇保護條例》等。通過立法以及不斷完善政策、法規,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法治化軌道[3]。
3.非遺代表性項目漸成體系
目前,江蘇省已建立了完整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目前,江蘇省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項目28 922項。其中,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有11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有162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有1166項、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有2427項。通過分級、分類保護,落實保護主體和措施,非遺項目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保護。
4.代表性傳承人梯度相對合理
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對應,江蘇省共有國家、省、市各級非遺傳承人4557名。其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78人。江蘇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命名與資助暫行辦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截至目前,共認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820名。
5.各級非遺項目傳承基地逐步建成
目前,江蘇省共建成各類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基地、生產性保護基地等50個,省內高等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14個,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院校10個,非遺展示館(廳)、傳習所583個,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室1025個,傳承保護基地546個,江南文化(蘇州片區)生態保護實驗區、水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12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4]。同時,江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及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機結合,有效地推動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與傳承發展。
(二)困境
1.現代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傳承危機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逐漸改變,使得許多傳統藝術和手工藝市場逐漸萎縮。例如,傳統工藝類蘇繡、雕刻產品因工藝費時、復雜,逐步被機械化生產的現代產品代替。市場的萎縮直接導致了傳統藝術和手工藝從業者數量銳減,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愿意投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并能堅持下來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傳承人老齡化和傳承斷代問題不僅威脅到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也使得許多珍貴的文化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同時,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外來文化的涌入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文化多樣性的背景下逐漸被邊緣化。
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
在江蘇省13個地市中,受區域經濟發展、地域文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南京、蘇州等城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起步較早,這些城市已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文化品牌,如蘇州鎮湖蘇繡小鎮、舟山核雕小鎮。此外,資源和資金投入是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重要原因。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因資金和資源投入不足,許多非遺保護設施和傳承基地建設進度緩慢,傳承人也難以獲得穩定的經濟支持和社會保障,這嚴重制約了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和非遺項目的傳承。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參與度低、公眾認知度不足
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模式,社會組織、企業及公眾等社會群體參與度相對較低。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需要政府和專家的努力,更需要企業、公眾等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和支持。目前公眾對非遺,特別是傳統工藝類非遺的認知度普遍較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和意義缺乏足夠的了解。這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社會資金投入不足、公眾參與度不高、社會監督力度不夠。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和教育工作也相對薄弱,未能有效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
三、協同治理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路徑
(一)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性保護
文化生態性保護是指在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同時,注重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整體保護。城市化發展進程中,文化生態建設是筑牢文化底蘊的基礎工程,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支撐[5]。雕刻、刺繡、陶藝等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公眾主動參與,以技術革新、數字賦能、文化賦能作為重要方向,推動傳統技藝與新技術、新材料、新設計有機結合,以數字經濟加速產業發展,以文化賦能助推傳統工藝等相關產業與新產業高度融合,讓非遺相關產業深度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大局、融入人民日常生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文化生態保護,有利于維護文化生態的多樣性、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有效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
(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域聯動、平衡發展
在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重大戰略背景下,通過建立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保護協同機制,以點到線、以線帶面,加強區域合作,鼓勵區域間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協作,支持各地人才交流融通,聯合舉辦傳統工藝主題展等非遺品牌活動,充分發揮南京、蘇州、無錫等先發展城市的帶動作用。政府部門要增加對經濟相對不發達城市的資金和資源投入,建設非遺傳承基地,開展非遺人才培養項目,為非遺傳承人提供補貼等。同時,在開放的基礎上實現與外界的雙向互動,不斷汲取外部資源,豐富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區域之間協調、平衡發展。
(三)建立多方參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治理體系
以協調治理理論為基礎,在政府主導下,充分開發、調動社會資源,為解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新解決方案。政府部門通過搭建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治理平臺,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則,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鼓勵文化企業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文學藝術創作和文創產品開發。如,將蘇繡運用于耳機、首飾、手表等產品的外觀設計中,讓蘇繡產品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中。通過媒體、教育、旅游等多種途徑,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力度,舉辦“非遺購物節”等豐富多彩的宣傳展示活動,推動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建設特色傳承教育實踐基地,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增強文化自信,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監督力度。同時,還應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教學、科研力量,開展非遺傳承人培訓項目和科研保護工作。如清華大學發起的“振興中國傳統工藝清華大學創新工作坊”公益教育項目等。
參考文獻:
[1]馮汝.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立法協同性評估體系的構建[J].社會科學家,2018(7):111-116.
[2]史燦方.江蘇非遺民間剪紙藝術傳承保護的機制[J].美與時代(上),2020(10):50-52.
[3]徐寧.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江蘇發展更美好[N].新華日報,2023-05-12(14).
[4]王健.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J].唯實,2020(8):23-26.
[5]黃小剛.從理論闡釋到實踐探索:我國文化生態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J].社會科學動態,2022(12):75-80.
(編輯: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