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文科背景下,通過引入剪紙藝術、雕塑元素及傳統色彩理論,分析這些元素如何與平面設計、色彩構成等傳統課程內容相融合,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與審美素養。實踐結果表明,跨學科交叉課程的融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 鍵 詞]新文科;跨學科交叉;造型基礎課程;傳統文化;平面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6-0091-03
文獻著錄格式:馬駿宇.新文科背景下跨學科交叉課程融合的實踐研究:以造型基礎課程為例[J].天工,2024(36):91-93.
基金項目:本文系沈陽城市建設學院2022年度“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造型基礎”和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立項課題“文科背景下跨學科交叉課程融合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LMX2024200)的階段性成果。
隨著新文科理念的提出,高等教育領域日益重視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旨在培養具有寬闊視野、創新思維和跨領域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造型基礎課程作為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跨學科交叉課程融合的實踐探索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以平面設計、色彩構成為核心,引入剪紙、雕塑、傳統色彩等元素,探討其在造型基礎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一、跨學科交叉課程融合的設計思路
(一)剪紙藝術,為平面設計增加民族風韻
在跨學科交叉課程的設計思路中,特別注重將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設計相融合,如剪紙藝術與平面設計,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意潛能并傳承民族文化。具體而言,教師將剪紙藝術這一富含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美學價值的傳統技藝融入造型基礎課程,通過系統化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剪紙的基本技法,包括紙張的選擇、剪刀的運用、圖案的設計與剪裁等。隨后,鼓勵學生跳出傳統框架,將剪紙藝術中的造型語言、圖案元素以及鏤空技法等精髓巧妙地融入平面設計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深入理解剪紙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同時運用現代設計的思維方式與表現手法,如色彩搭配、構圖布局、字體設計等,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民族風韻又不失時代感的平面設計作品。通過這樣的跨學科融合實踐,學生不僅能拓寬設計視野、提升設計技能,還能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價值與意義,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雕塑語言,構建平面與立體的橋梁
在跨學科交叉課程的設計中,我們創新性地構建雕塑語言與平面設計之間的橋梁,旨在通過三維與二維的交融,全面提升學生的空間感知與造型能力。具體而言,課程首先引入雕塑藝術的基本概念與表現手法,包括形態塑造、空間布局、材料運用等核心要素,使學生深刻理解雕塑作為三維空間藝術的獨特魅力。隨后,我們精心策劃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將雕塑的立體語言轉化為平面設計的元素。
在這一轉換過程中,學生需運用雕塑中的形態提煉、結構解析等技巧,將雕塑作品的核心特征抽象化,并通過線條、色彩、紋理等平面設計手段進行再創作。他們可能會選擇雕塑作品的某個視角進行描繪,或是對雕塑的整體形態進行概括性的表現,甚至嘗試將雕塑的局部細節放大并融入平面設計中,以此探索二維與三維之間的微妙關系。教師還鼓勵學生進行反向思考,即從平面設計作品中尋找靈感,創作出具有立體感的雕塑作品。這種雙向的轉換練習不僅能加深學生對雕塑與平面設計之間關系的理解,還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使他們在不斷嘗試與探索中提升空間造型能力。通過這樣的跨學科融合教學,學生能在平面與立體之間自由穿梭,構建出更加豐富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
(三)傳統色彩,點亮色彩構成的東方美學
在色彩構成課程的深化探索中,致力于將中國傳統色彩理論融入教學實踐。具體而言,課程首先系統介紹中國傳統色彩理論,特別是“五色觀”這一核心觀念。“五色觀”被視為自然界的基本色彩,它們不僅承載著豐富的視覺美感,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通過案例分析、色彩樣本展示及實踐操作等多種教學手段,學生得以深入了解每一種傳統色彩的歷史演變、象征意義及其在不同文化場景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如何將傳統色彩融入現代色彩設計中,通過色彩搭配、色彩對比與和諧等原則,創造出既具有東方韻味又不失現代感的色彩方案。在色彩構成的實踐環節,鼓勵學生運用傳統色彩進行創意設計,如以“四季更迭”為主題,分別選用代表春、夏、秋、冬的傳統色彩進行色彩搭配,通過色彩的變化來傳達季節的轉換與自然界的韻律。此外,學生還需考慮色彩的心理效應與情感傳達,使色彩設計不僅在視覺上和諧美觀,更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鳴。
二、跨學科交叉課程融合的深度實踐案例
(一)剪紙藝術融入平面設計: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對話
學生首先沉浸在剪紙藝術的海洋中,從學習如何靈巧地操持剪刀,在紅紙上勾勒出細膩繁復的圖案,到理解每個圖案背后的文化寓意和審美價值。他們不僅掌握了剪紙的基本技法,更深刻體會到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底蘊。學生將剪紙藝術的精髓融入平面設計領域,通過數字化手段對剪紙圖案進行提取、簡化和重構,創造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不失時代感的平面作品。這一過程不僅考驗了學生的設計思維,也提高了他們的技術能力和文化敏感度。
整個項目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從理論學習、技能掌握到創新實踐的全方位鍛煉,不僅掌握了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在設計中融合不同領域的元素,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和文化內涵的作品。這種跨學科交叉課程的融合實踐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更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為他們未來的設計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雕塑與平面設計的跨界碰撞:空間與平面的無縫轉換
在造型基礎課程的教學中,還可以融入雕塑元素,鼓勵學生將三維空間的造型語言轉化為二維平面的表現形式。學生通過制作小型雕塑作品,理解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空間關系,然后運用攝影或手繪的方式將其轉化為平面圖。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如何在二維與三維之間自由轉換,為他們的設計思維增添新的維度。例如,教師設置了一項名為“從雕塑到平面”的深度轉換練習,該練習旨在通過多維度的實踐探索,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精細造型能力以及對二維與三維空間之間復雜關系的深刻理解。此練習要求他們從零開始構思、設計并親手塑造一件簡單的雕塑作品。這一環節不僅是對學生立體造型能力的直接錘煉,更是對其材料選擇、技巧運用以及雕塑作品結構、形態與空間布局等深層次思考的全面激發。當雕塑作品初具雛形,學生則需化身為觀察者與記錄者,運用高精度的拍照技術或手繪能力,對雕塑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每一個獨特角度進行詳盡無遺的捕捉與描繪。這一過程不僅是對學生觀察力與記錄能力的嚴格考驗,更為后續平面圖形轉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確保雕塑的每一個細節都能在二維平面上得到精準再現。學生將運用平面設計原理、構圖法則及色彩搭配技巧,將雕塑作品中的立體元素進行解構與重構,巧妙地轉化為富有表現力的平面圖形。
在這一轉換過程中,學生需充分發揮創意想象與圖形概括能力,通過線條的疏密、色彩的對比與和諧以及圖形的排列組合等手法,將雕塑的立體美感與空間張力在二維平面上得以延續與升華。最終,學生呈現出一系列既保留了雕塑精髓又充滿平面設計魅力的作品,充分展現了他們在跨學科交叉領域中的學習成果與創新能力。該項目要求學生能準確提煉出雕塑作品的核心特征和視覺元素,并將其以平面的形式重新呈現。在這一階段,學生可能會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如何保持雕塑作品的原有意境和氛圍,同時又在平面上實現新的視覺表達;如何平衡圖形的簡潔性與信息量,使作品既不過于煩瑣也不過于空洞。學生對轉化后的平面圖形進行再設計,通過色彩、構圖、排版等多種手段,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和獨特風格。這一過程是對學生創意能力和設計思維的全面考驗,他們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平面圖形元素重新組合、排列,形成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和深刻內涵的平面設計作品。
(三)傳統色彩在色彩構成中的創新應用:色彩文化的深度挖掘
在色彩構成方面,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索中國傳統色彩理論,如“五色觀”等,讓他們了解傳統色彩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學生運用這些傳統色彩進行色彩搭配和設計,創作出充滿民族特色的色彩方案。他們不僅學會了如何運用色彩表達情感、營造氛圍,還深刻體會到傳統色彩在現代設計中的重要性和獨特魅力。在色彩構成教學的深化實踐中,設計高度專業化的“中國傳統色彩與現代設計融合”項目,該項目通過精細化的步驟和深入的分析,旨在讓學生全面掌握中國傳統色彩的應用與創新。項目啟動之初,組織講座與工作坊,由資深色彩專家和設計師親自授課,詳細解析中國傳統色彩體系,包括五色(青、赤、黃、白、黑)的哲學意義、歷史演變及其在民間藝術、宮廷裝飾、宗教繪畫等各個領域的應用實例。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分析色彩樣本以及使用數字化色彩工具,逐步建立對中國傳統色彩豐富性的直觀感受與深刻理解。項目進入核心設計階段,學生被要求選擇具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或文化符號作為設計靈感來源,如春節的鞭炮紅、中秋的月光白、青花瓷的藍白相間等。他們首先進行市場調研,收集并分析現代設計中對傳統色彩的應用案例,了解市場趨勢與消費者偏好。接著,通過頭腦風暴與小組討論,學生提出自己的設計理念,并制訂初步的色彩搭配方案。
在設計方案的細化過程中,學生運用色彩心理學、色彩對比與和諧原理等專業知識,對色彩進行精細調整。他們考慮色彩的明度、純度、冷暖對比等因素,力求在保留傳統色彩韻味的同時,賦予其現代感與時尚氣息。例如,在“春節”主題的跨學科交叉課程實踐中,學生以高度的創意熱情與精湛的設計技巧,將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設計中。以春節這一充滿喜慶與祥和氛圍的節日為背景,學生巧妙地運用色彩語言,構建出既符合節日特色又富有創新精神的視覺作品。在設計準備工作中,學生普遍傾向于采用高純度的紅色作為設計的主色調,這一色彩選擇不僅直接呼應了春節的傳統象征——喜慶與吉祥,還通過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營造了節日的熱烈氛圍。同時,學生不忘在設計中加入金色或銀色的點綴,這些高貴而典雅的色彩不僅提升了設計的整體質感,還巧妙地平衡了紅色的熱烈,使作品更加和諧悅目。
在色彩搭配上,學生展現出非凡的創意與敏銳的色感。他們不僅敢于將紅色與綠色這樣對立的色彩進行巧妙搭配,通過調整色彩明度與純度,創造出對比鮮明又不失和諧的視覺效果,還巧妙地運用橙色、黃色等暖色調與紅色形成和諧過渡,使設計作品在色彩上呈現出豐富的層次與變化。項目的高潮部分在于學生將設計方案轉化為實際作品的過程。他們運用專業的設計軟件,如Adobe Illustrator、Photoshop等,將色彩搭配方案精準地繪制成圖稿,并通過印刷技術將設計作品呈現在海報、包裝、服裝等多種載體上。這些實物作品不僅展示了學生在設計實踐中的精湛技藝,更體現了他們對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深刻理解與熱愛。通過實物展示與評審環節,學生不僅得到了教師與業界專家的專業反饋與建議,還與同學進行了深入交流與分享。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更激發了他們對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傳承意識與創新精神。
三、結束語
在新文科背景下,跨學科交叉課程融合的實踐探究不僅拓寬了教育視野,更促進了知識體系的多元化與融合。通過引入剪紙藝術、雕塑語言及傳統色彩等元素,學生在探索與創新中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現代設計的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姜濤.新文科背景下工商管理專業跨學科交叉融合課程建設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4(7):79-82.
[2]盛傳新,聶穎,張祿.新文科背景下產品設計專業跨學科交叉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工業設計,2024(7):89-92.
[3]王玉婧,尹世強.新文科背景下跨學科課程體系融合:以經管類專業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8):47-49.
[4]張海柱.新文科背景下的學科融合與跨學科課程改革:以公共管理類專業“公共經濟學”課程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1,12(6):94-98.
[5]劉溶.新文科背景下交叉課程問題研究[J].知識窗(教師版),2024(3):24-26.
[6]李俊杰.新時代背景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統計計算》課程改革探索[J].發展教育學,2024,5(10):7-10.
[7]李普紅,代書琪,林楓然.基于跨學科交叉融合的產品設計課程創新研究[J].工業設計,2023(9):89-92.
[8]李迎丹.設計學專業跨學科融合的教學實踐探索[J].中國輕工教育,2018(3):87-91.
[9]張亮,劉慶梅,張嵐,等.設計類專業造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以《創意與造型基礎》課程為例[J].美術文獻,2022(8):113-115.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