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畫像石是漢代藝術最為集中的呈現,其博大而精深、豪邁而神秘,是徐州漢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基于傳承徐州地域文化的目的,對徐州漢畫像石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其在漢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和價值,通過對漢畫像石的藝術風格、題材內容和歷史背景的分析,結合現代文創產業需求,總結漢畫像石的現代文化傳承之路,為更好地探索和發揚漢文化精髓提供研究思路。
[關 鍵 詞]地域優勢;漢文化;徐州漢畫像石;拓片;文創產品
[中圖分類號]J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6-0015-03
文獻著錄格式:張亞.基于地域優勢的漢文化傳承探究:以徐州漢畫像石為例[J].天工,2024(36):15-17.
漢代畫像石是漢代石作手工業的產品之一,亦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畫像石的繪刻始于西漢初期,東漢時期達到鼎盛。其中,又以徐州漢代畫像石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且最負盛名。徐州位于我國江蘇省北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漢代畫像石作為徐州地域文化的代表,通過刻畫人物形象和場景記錄了漢代社會的風貌和人文精神,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對于研究漢代文化和藝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徐州漢畫像石概述
(一)由來與背景
徐州漢畫像石以石材為媒介[1],主要流行于西漢晚期至東漢時期,是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特有的一種雕刻藝術形式。漢代,人們在石板上鐫刻圖畫,而石板原是建筑的構件之一,石刻作品多用于裝飾墓室、祠堂、棺槨以及廟宇等,是漢代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漢畫像石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江蘇、河南、山東、四川等地,其中以江蘇徐州的畫像石最為著名,其數量之多、藝術之精,堪稱漢代藝術的瑰寶。
徐州,作為漢高祖劉邦的故里,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漢代,徐州多豪強貴族,其身份顯赫,經濟實力雄厚,留下了眾多漢畫像石墓。21世紀以來,徐州發現的大量漢畫像石、漢畫像石祠堂、漢畫像石墓葬,為國內外學者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圖像資料。而徐州漢畫像石這一概念最早來源于1959年《江蘇徐州漢畫像石》一書[2]。如今,徐州漢畫像石的研究在全國的漢畫像石研究中占據重要地位,更成為徐州地域文化的一種。徐州漢畫像石也成為歷史學、考古學、美術學研究范疇的專業學術名詞。

(二)主題與技法
徐州漢畫像石通常刻畫著各種圖案,內容豐富多樣,從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日常生活再到天文星象、動植物等,反映了漢代社會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審美趣味。最初,因漢畫像石笨重不好流傳,古人發明了“拓片”的復制形式[3],遂使漢畫像成了最早的拓印版畫而流傳。古代,金石學稱其為“漢畫像”。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以線刻、浮雕為主,有的還采用透雕和圓雕。如圖1、圖2所示,陰線刻是在石面上以線刻出物象的造型,有陰柔之美;浮雕則是在石面上將物象造型剔地突起,有陽剛之氣。而陰柔陽剛亦是中國古典審美思想的兩個基本范疇。徐州漢畫像石作品大多線條流暢、形象生動,不僅為研究漢代社會提供了直觀的實物資料,亦對后世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徐州漢畫像石中的漢文化梳理與分析
(一)社會生活與風俗方面
徐州漢畫像石圖案主題集中映射了漢代社會生活與風俗民情,常見的生活場景有農耕、織布、狩獵和宴樂等。以“車馬禮儀”為例,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現存的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車騎過橋圖”“家居安樂圖”“樂舞圖”“黃帝升仙圖”等[4-5],都少不了“馬”的身影(見圖3)。漢代,馬車的名稱有多種說法。駕車時馬的多少,古人有嚴格的規定。《逸禮·王度記》中記載:“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漢代貴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通過這些畫像石,觀者可以了解當時的“車馬禮儀”。浩浩蕩蕩的車馬隊伍,首尾不見,既是當時貴族的出行方式,亦是社會禮儀結構的集中展現。再如,部分畫像石以農耕場景為主題,耕作工具和牛耕的情景反映了漢代的農業技術水平;而宴樂主題場景圖案中的樂器、舞蹈和服飾則展示了漢代的音樂文化、舞蹈風姿和服裝風尚(見圖4)。觀者通過畫像石可以對漢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民間風俗一覽無余。
(二)宗教信仰與神話傳說
徐州漢畫像石中有大量描繪神仙、神話故事和宗教儀式的圖案,常見的是東王公、伏羲、女媧、河伯、雷公等神仙形象[6],體現了漢代人民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向往,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漢代人民的宗教信仰。以武利華的《徐州漢畫像石通論》中的神怪形象為例,圖中有鳥首人身、牛首人身的侍者(見圖5)。古籍記載,神農、蚩尤皆為牛首。朱存明認為,雞首人身像是太陽“金雞神”,為東方之神;犬首人身像在漢畫中多與西王母圖像配置在一起。民間傳說和古籍中的盤瓠也為犬首人身形象。漢畫像中的神怪人物可謂光怪陸離,這些神話傳說不僅豐富了漢代文化,亦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精神需求和價值觀念,亦是漢代人營造奇幻世界的體現。
(三)哲學思想與審美觀念
漢畫像所表現的圖像世界可謂上至天文,下及地理,各方風物,無所不包,從中不僅反映出漢代人民的智慧,亦可看到漢代的哲學思想和審美觀念。漢代是儒家思想得到國家推崇的時期,儒家關于仁、義、禮、智、信的教義在畫像石上有所體現。例如,“坐榻宴飲圖”右邊一人物略小,為侍者,中間人物坐在榻上,為主人翁,左邊兩個謁見者在跪拜,整幅畫面是漢代禮儀的體現。而部分畫像石中亦有描繪孝道、忠誠和禮儀的場景。同時,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觀和宇宙觀在部分畫像石上得到反映,各類描繪山水、云霧和升仙的畫面在許多漢畫像石中均有所體現。例如,銅山苗山漢墓出土的“黃帝升仙圖”上方刻一日輪,中有三足烏,畫面中間刻畫的飛馬又稱為“飛黃”[7]。這與漢代道家的思想觀念息息相關,體現了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理念。這些哲學思想和審美觀念不僅影響了漢人的藝術創作理念,亦深刻影響了后世。
三、基于地域優勢的徐州漢畫像石文化傳承價值
(一)歷史與藝術價值:了解漢文化特征,增強文化自信
徐州漢畫像石是中國漢代藝術的瑰寶,更是漢代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的直觀反映。徐州漢畫像石時代早、數量多、內容豐富,刻畫描繪了漢代人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神話傳說以及歷史故事,為研究漢代社會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資料,其雕刻技法多樣,線條流暢,構圖飽滿,人物形象生動,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同時,江蘇漢畫像石出土數量多,光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就保存了1400 多塊[8],作為漢畫像石的主要出土地,其地域文化傳承價值尤為顯著。漢畫像石不僅是徐州文化的象征,亦是整個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些畫像石,可以追溯徐州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發展脈絡,增強地方文化自信。
(二)應用與創新價值:促進漢文化傳承,激活文創產業

徐州漢畫像石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和創新價值同樣不可忽視。漢畫像石展現了漢代江蘇地區人們的生活圖景和風俗習慣,反映了漢代江蘇地區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風貌,其中的各類藝術元素題材豐富,通過挖掘、提取與凝練,可為現代設計提供豐富的靈感來源,亦可被廣泛應用于現代設計領域。同時,利用數字化技術,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了解漢代文化,推動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四、基于地域優勢的徐州漢畫像石文化傳承路徑
(一)漢畫像石融媒推廣路徑:借助融媒體打造漢代文化圈
徐州作為漢畫像石的重要發源地,擁有豐富的漢畫像石資源,可利用地域優勢,打造漢代文化圈。一方面,可建立漢畫像石文化專題網站和社交媒體平臺,借助電視、短視頻等平臺,發布徐州漢畫像石的歷史背景、藝術特點和研究成果等內容,吸引公眾關注和參與討論,提高公眾對漢畫像石文化的認識和興趣。制作漢畫像石文化的微電影、紀錄片和動畫片,通過故事化的敘述方式,讓塵封的漢畫像石圖案恢復原有的靈動,讓觀眾產生共鳴,增強漢文化記憶點。另一方面,可開展線上線下的漢畫像石文化展覽和講座活動,利用直播、VR體驗等互動形式,使觀眾能更加直觀地感受漢畫像石的魅力。與旅游部門合作,打造漢畫像石文化精品旅游線路,將漢畫像石博物館、漢墓群、漢代遺址等串聯起來,拓寬傳播渠道和受眾群體。
(二)數字保護傳承路徑:加強對漢畫像石的挖掘和整理
數字技術為漢畫像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可能。傳統的挖掘和整理方式多采用一石一方案,石刻清洗、脫鹽處理、裂隙封堵等修復環節煩瑣。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數字化3D技術的普及,可以利用三維掃描和數字建模技術對漢畫像石進行數字化記錄,保存其精確的形態和細節,為研究和展示提供便利。一方面,相關部門可建立漢畫像石數字檔案庫,對收集到的漢畫像石圖片、文字等資料進行系統化整理和分類,方便學者和公眾查詢和使用。另一方面,可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漢畫像石的分布、題材、風格等進行統計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歷史文化規律和發展趨勢。通過網絡平臺發布,使公眾可以隨時隨地訪問漢畫像石的數字資源。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開發漢畫像石文化體驗區,通過模擬考古發掘、漢代工藝制作等互動體驗活動,讓游客在虛擬環境中感受漢代藝術的魅力,提升旅游體驗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感受漢畫像石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了解徐州地域文化,實現對徐州漢畫像石的數字化推廣、保護與傳承。
(三)文創產品開發路徑:開發創意性漢畫像元素產品
徐州漢畫像石不僅是歷史文化遺產,亦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和具有巨大潛力的文創資源。利用文化創意產品,可以將漢畫像石中的漢文化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商品,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一方面,設計師從漢畫像石的圖案、色彩和造型中提取元素,設計出具有漢文化特色的文具、服飾、家居裝飾等產品,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結合現代消費者的審美和使用習慣,創新設計漢畫像石元素的應用方式。例如,將漢畫像石圖案印制在T恤、手機殼、背包等日用品上,或者開發漢畫像石主題的數字游戲和互動軟件,吸引年輕消費者的關注。另一方面,舉辦漢畫像石文創產品設計大賽和展銷活動,激發設計師的創意,推動文創產品的市場化和品牌化。利用電商平臺和實體店鋪銷售漢畫像石文創產品,擴大其市場影響力,為徐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結束語
徐州漢畫像石作為漢文化的瑰寶,不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更揭示了漢文化的地域特色與傳承脈絡。徐州漢畫像石中的漢文化的傳播與地域環境緊密相連。徐州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積淀為漢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未來,我們應繼續深入挖掘徐州漢畫像石等文化遺產的內涵,以漢畫像石開發利用為依托,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漢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國平,蘇雁.讓優秀傳統文化如活水汩汩流[N].光明日報,2023-09-27(013).
[2]鄒璐.徐州地域文化與文化產業發展互動機理及優化調控[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8.
[3]張惠.論徐州漢畫像石的文化傳承與發展[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8(5):119-121.
[4]費昭翔,楊戰社.漢代樂舞百戲畫像石研究綜述[J].天工,2022(7):94-96.
[5]姬嫚,孟召宜.徐州漢文化文旅融合過程、機制及實踐路徑[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0(3):12-17.
[6]李筱剛,鮑鏡屹.徐州旅游資源開發路徑研究:以漢文化景區為例[J].旅游與攝影,2022(10):41-43.
[7]張國才.武威徐州漢文化比較研究[J].今古文創,2021,(36):47-49.
[8]孟德會,周艷明.歷史文化遺存與文化自信:以徐州漢文化遺存為例[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2):97-101.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