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想去國外待一段時間。他想選一個小國,人煙稀少,風景優美,一到秋天就層林盡染,美不勝收。我說,在中國的長江以北,這樣的風景到處都是,找一處北京郊區或大興安嶺的民宿待上3個月,漫山遍野的紅葉,讓你一次看個夠。
這位朋友并不是個案。在人們生活疲憊,希望去看看世界的時候,往往會陷入一種“小而美”的誤區,認為一些小國或小型經濟體很宜居,上幾個月會很舒服。其實,小國風景是否獨特,我不清楚,但我知道,一些小型經濟體可能并不適合普通人居住(富裕階層不討論),哪怕只是短居。這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
小型經濟體最顯著的缺點是,缺乏經濟發展的“大國效應”,在很小的市場之內,就業機會有限,你即使想打短工都不行。本國人尚且存在就業不充分,何況你一個外國人。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新西蘭和澳大利亞。
新西蘭是小國,人口約520萬,澳大利亞是大國(和新西蘭相比而已),人口約2600萬,后者是前者的5倍。新西蘭的經濟明顯要比澳大利亞差,即使不看總量,只看人均水平,新西蘭也不如澳大利亞。2023年,新西蘭人均GDP為4.85萬美元,澳大利亞是6.54萬美元。
我們聽說了很多東亞人、東南亞人去澳大利亞的農場和果園摘果子,喂奶牛,打短工掙錢,或者美國、英國的年輕人去人煙稀少的礦山開礦車拿高薪,卻很少聽到這些人去新西蘭干什么短期工作。新西蘭的經濟結構和澳大利亞很像,而工作機會卻少得多。實際上,很多新西蘭的年輕人都會去澳大利亞工作。
另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發達小經濟體劣勢在于,這種地方一般物價貴得離譜,工資不高的普通人要“購物自由”不容易。西方最著名的兩大發達小經濟體,一個是新西蘭,一個是挪威,都有點小國寡民的色彩,但物價都貴得離譜。同樣的商品,新西蘭的物價比澳大利亞要貴,而挪威比旁邊的瑞典要貴。
挪威的物價高到什么地步呢?有旅游者說,在挪威的超市一根黃瓜要20挪威克朗。挪威有著北歐國家的傲氣,一直沒有使用歐元,1克朗約等于0.65元人民幣,也就是說,一根黃瓜要差不多15元人民幣。這個價格比其他發達國家(如法國)要貴1/3。因此,一些挪威人會周末開車到臨近的另一個發達國家瑞典進行大采購。挪威人口552萬,旁邊的瑞典1053萬,也可以說一個是小國,一個是“大國”。
小國物價高的一種解釋是,因為小,所以無法生產一些特定的農產品,很多消費品要進口,所以就貴。其實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零售體系太過落后,線上購物極其不發達,少數零售商搞寡頭壟斷,成為零售系統的“收租者”。
當消費者沒得選,那么價格自然就會更高。比如,在2024年,挪威的三大食品雜貨零售就因為涉嫌違反反壟斷法,被政府罰款49億挪威克朗(約合人民幣33億元)。同樣在新西蘭,零售領域也存在嚴重的壟斷現象,兩家巨頭主導著全國的零售市場,超市商品價格不菲。
這種現象在大型經濟體,簡直不可想象。因為但凡人口超過2000萬的國家,電商的滲透率都不低,而線下零售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零售者幾乎不敢過度加價。在美國,有“價格屠夫”沃爾瑪;在中國,除了遍地的夫妻店和各種“新零售”門店之外,光是電子商務巨頭就有阿里、京東和拼多多三家。在這樣的大市場,零售商競爭是紅海,而消費者受益。所以,我們發現,和過去相比,一些商品已經便宜到離譜。這正是大國市場零售發達帶來的福利溢出。
在經濟領域,“小而美”很多時候只是個案,“大而強”才是普遍現象。無論對企業,還是對經濟體來說,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