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經初步核算,2024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94.9746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總體來看,我國經濟運行保持平穩態勢。
但不容否認,壓力也客觀存在。由于地緣政治和國際貿易博弈的因素,外部沖擊可能會持續。與此同時,內部結構性調整在不斷推進,壓力釋放還需要一個過程。
那么,在壓力之下,如何保持合適的增長?經典的經濟學理論認為,全要素生產率(以技術進步為顯著特征)是經濟增長的內生推動力,也是第一推動力。而對當下的中國經濟來說,另一種“要素”同樣重要,即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和家庭部門,它們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經濟預期。
好的預期,在資本市場體現為股票價格的堅挺或上行,股權融資市場的繁榮將降低企業的負債率,修復企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在實體經濟領域,它體現為企業投資欲望的強勁,特別是外資和民資的投資動力更為重要。
當前,很多改革策略或者提振舉措,無不是圍繞著好的預期這個著力點進行的。
資本投資的欲望,是經濟預期最直觀的指標。其中,外資和民營資本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10月份,投資圈一則消息引發廣泛關注。10月12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見了高瓴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和跨國企業家、海外投資人代表。表面上看,這是上海一次例行的招商引資活動。然而,考慮到張磊和高瓴資本的特殊性,這次會見非常值得關注。
在2021年之前,張磊曾活躍于投資圈各種場合,他著書立說宣揚價值投資,時常發表對中美資本市場的看法。但2021年開始,張磊突然淡出公眾視線,各種關于他的傳言也被廣泛傳播。因此,此次在重要的場合露面,被一些投資人士視為“回歸”,在投資圈有著一定的風向意義。
在中國的投資界,兩位資本大佬最受關注,一位是高瓴資本的張磊,另一位是紅杉資本的沈南鵬。但張磊和沈南鵬也有一點不同。
最初,高瓴和紅杉主要都管理美元基金,即從美國的LP(有限合伙人)那里募資,然后投資中國的創新企業。之后,隨著機構的壯大和中國市場人民幣流動性的充裕,兩家機構都開始成為了人民幣基金的管理者,開始從中國本土LP(民營企業、企業家個人和家族)那里募集資金,來進行投資。
高瓴和紅杉也有一些區別。和紅杉一直專注于一級市場的投資不同,高瓴除了一級市場以外,在二級市場也非常活躍。比如,高瓴是家電龍頭股格力電器的重要投資人,在圍繞董明珠的股權博弈中,高瓴一度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醫療、消費等領域,高瓴在二級市場也重倉過很多白馬股。
在過去的股市波動中,高瓴時常能踩對節奏,所獲不菲。一些人認為,這與高瓴在很多領域有著深厚資源不無關系。而張磊本人則公開表示,成績來自其對“價值投資”的堅守。
但無論如何,“高瓴投什么”一度是二級市場投資動向的一個風向標。A股的這一輪行情始于9月下旬,而高瓴創始人張磊也在一個月內露面,那么引起市場關注,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除了是橫跨一二級市場的“全市場投資者”之外,張磊身份的另一個特殊性在于他的中美金融市場“雙重背景”。張磊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和耶魯大學,為耶魯大學校董。高瓴美元基金的LP們,無不是美國金融市場最具話語權的機構——常春藤名校捐贈基金、大型保險公司和巨富家族的信托基金。從這個意義上講,張磊是中美商界之間的超級民間聯系人。
正因為高瓴和張磊的這些特殊性,他的露面才引發了如此多的關注。無獨有偶的是,2023年下半年,一位知名的電商巨頭創始人也重新在公開場合活躍起來。對此,一些觀點甚至將張磊的露面與其相提并論。
A股的這一輪行情始于9月下旬,而高瓴創始人張磊也在一個月內露面,那么引起市場關注,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當然,對投資人、企業家的個人行為不必做過度解讀。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投資目的地之一,無論是中外的投資人還是企業家,都無法放棄這樣的大市場。以高瓴為例,這家以投資互聯網出名的機構,早已提前布局中國的智能產業。
10月24日,智能駕駛方案供應商地平線在香港上市。這是港股今年規模最大的科技IPO,也是3年來中國科技企業最大的一次境外IPO。高瓴是地平線最核心的投資者之一。
高瓴和它的投資對象,只是中國智能產業中的很小一部分。比如,差不多與地平線上市同時,10月25日,另一家智能駕駛企業文遠知行也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兩家企業幾乎同時上市,不排除同類企業搶占資本市場先機的競爭因素。但值得一提的是,于美國大選在即,資本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候,兩家企業的IPO認購數據都不算差。
數據也有所佐證。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同比增長9.4%和11.4%。這一增速充分說明,境內和境外的投資者對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信任沒有改變。
當然,在全球貿易博弈和產業變革的雙重背景之下,中國經濟在宏觀管理上的主動作為,也很重要。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工業國,工業一直是中國實體經濟的根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的數據更體現了核心企業的發展和生存情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高于GDP增速。中國的核心工業企業頂住了內外部多重壓力,實現了平穩發展。
企業微觀層面的壓力也客觀存在。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2281.6億元,同比下降3.5%(按可比口徑計算)。造成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工業品出廠價格的低迷,以及企業成本的上升,即成本增速快于營收增速等。
顯然,提振經濟的努力還需要持續。

經濟增長的路徑從來都不是秘密。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增長主要靠勞動力增長和資本深化來實現,中國過去的超高速增長離不開這兩個要素。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勞動力數量優勢將不復存在,中國將進入更加注重勞動力質量的階段;同時,由于債務約束等原因,基建領域的狂飆突進也將更加注重效率。因此,中國資本深化過程也將進入平穩期。
于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更加依賴勞動力和資本之外的第三個因素,即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技術進步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底層支撐,唯有以技術進步驅動的經濟增長才是最持久的增長。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正是著眼于此。
但是,以上經濟增長的經典路徑更多是著眼于長期,如果從特定的時期來看,預期的管理也是發展經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變量。通貨緊縮,一直都是經濟增長的最大敵人,在通貨緊縮之下,企業和家庭部門對經濟的預期變壞,全社會的經濟活動就會收縮。而且,這一收縮過程在短時間內不可逆。
從本質上講,通貨緊縮是一種預期惡化,而避免通貨緊縮,即是要扭轉預期。21世紀的這20多年時間內,全球主要工業國的宏觀管理本質上都是預期管理。
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QE(量化寬松),即是通過拯救銀行體系,扭轉企業和家庭部門的預期,抵抗通貨緊縮,從而避免了重蹈1930年代那樣的大蕭條。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日本的“安倍經濟學”也旨在通過貨幣政策,影響人們的預期,讓企業借貸擴張,讓日本年輕一代放棄當“御宅族”,而是去消費,以期避免“失去的30年”中曾發生過的通貨緊縮。
那種可能推動資產價格飆升的“強刺激”發生概率不大,樓市是先行指標。目前,雖然各種提振措施陸續出臺,但樓市并未出現過去那種普漲態勢,而更像是資產價值的合理回歸。
中國實體經濟韌性十足,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熱情平穩,但在一些重要場合,相關壓力也開始被公開討論。2024年9月6日的外灘金融峰會上,經濟學家易綱就表示,中國現在應該專注于應對通貨緊縮壓力。易綱的身份十分特殊,他曾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現為中國金融學會理事會會長。他的話必然引發市場關注。
不久后的9月24日,那場備受關注的新聞發布會舉行。在這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發布會上,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悉數出席,介紹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之后,發改委、財政部等主要經濟管理部委也紛紛發布信息,推出提振經濟的諸多措施。
截至10月底,一系列指向流動性寬松和提振樓市的政策已陸續出臺,政策出臺密度為近10年所罕見。因此,一些市場人士將這一輪政策和2008年的萬億級刺激計劃相提并論。有觀點還預計,未來還可能有更大規模刺激計劃推出。
實際上,那種可能推動資產價格飆升的“強刺激”發生概率不大,樓市是先行指標。目前,雖然各種提振措施陸續出臺,但樓市并未出現過去那種普漲態勢,而更像是資產價值的合理回歸。
統計部門數據顯示,2024年9月,70個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依然持續處于下行通道,但下行趨勢略有放緩。此外,如果去做一次微觀的實地調研,很容易發現:一線城市中心地帶核心物業的回升速度較快,而非核心區回升乏力。二線城市分化同樣嚴重,而三線以下樓市的情況,基本上短期難言樂觀。
樓市表現是政策取向的最好折射,可以看出,“大水漫灌”式的刺激計劃很難發生。宏觀管理的方向,早已走上更加科學的正軌。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健全預期管理機制”這一明確提法,已在諸多重要文件和會議上被提出。加大貨幣和財政政策的逆周期調節力度,是宏觀管理不可缺少的措施,提振和刺激只是手段,根本是要營造全社會積極向好的經濟預期,從而有效提振信心。
信心是經濟擴張的根本推動力,而信心來自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