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各種語言技能通常是結合使用的?!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也指出,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發展語言技能,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教育部,2020)。然而,英語教學中長期存在語言技能割裂培養、語言運用缺少整體性的問題。
基于《課標》編寫的譯林版高中《英語》(2020年版)教材的每個單元由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 and usage、Integrated skills、Extended reading和Project等八個板塊組成。其中,Integrated skills板塊在整個單元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綜合性、情境化、互動性和實踐性等特點,通過創設的真實情境和多樣化的任務設計,引導學生運用Reading板塊的單元主題語料和Grammar and usage板塊的語法知識,綜合訓練語言技能。該板塊要求學生通過聽、讀或看完成輸入,然后再進行產出,實現聽、看、說融合,讀、看、寫融合,或聽、看、寫融合,同時關注輸入材料的價值取向、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學習策略的使用等(王守仁、何鋒,2019),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為Extended reading板塊的延伸閱讀做好準備。
《課標》提出英語學習活動觀,要求教師從這一視角審視課堂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整合課程內容,優化教學方式,使學生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及核心素養有效形成。這一教學主張的核心是以育人為導向、以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由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系列層層遞進、相互關聯的活動(王薔等,2021)。為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科學整合和優化教學活動,本文以Integrated skills板塊教學活動設計為例,闡述如何強化活動的關聯性。
在譯林版高中《英語》(2020年版)教材中,大單元主題下的每一個課時都有子主題,子主題的主題意義往往在課時導入部分就有充分體現,服務于課時教學目標的達成。但大單元的教學是接續式的,具有整體性、關聯性、漸進性的特點,強調知識的復現、運用和遷移。因此,Integrated skills板塊作為教材每個單元的中間環節,應起到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教師要將課時子主題意義的分析融入單元整體主題意義探究的過程中。
在完成Integrated skills板塊的技能訓練后,許多教師會將教學重點放在處理生詞或長難句等語言知識上,而對語篇的文化知識等維度關注不夠,疏于組織學生開展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導向的學習,忽視了課程的育人價值,不利于學生在單元學習中實現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進階,影響核心素養的整合性培養。
在語言運用中,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螺旋上升的。但是,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偏重理解性技能培養,在教學時間分配上不夠合理,甚至習慣于把表達性技能訓練安排在課后。這樣的做法看似節省了時間,實際可能造成語言技能培養的脫節和學習活動間的割裂,教師無法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診斷他們的問題,更難以準確把握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創新的能力。
教材為學生接觸真實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語篇形式,也為教師組織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了素材。但部分教師在教學Integrated skills板塊時,只按照教材的固定模式完成任務,未能意識到板塊中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都是主題意義的載體,因而忽視了多模態語篇的關聯和整合。
以問題為導向的課堂能有效激發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世界的互動,使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漸進式的內化和運用知識。然而,在Integrated skills板塊教學中還存在著教學模式化問題,導致課堂教學停留在對表層信息的提取上,難以激發學生的深度學習,致使他們難以關聯所學建構圍繞單元主題的結構化知識,更無法遷移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評估和反思學習過程,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王薔,2016)。
關聯理論強調,在交際過程中,信息的傳遞和理解是通過最大化關聯性來實現的,關聯性是輸入到認知過程中的話語、思想、行為、情景等的一種特性(斯鉑佰、威爾遜,2001)。該理論為語言學習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關注信息的關聯性能夠有效提升學習者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并增強其學習動機。
在語言學習活動中,當輸入的內容值得學生加工處理時,它就具有關聯性。值得加工處理的內容應建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這意味著,教師應選擇有意義的輸入材料,創設真實情境,設計層次化的問題和任務,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逐步融合理解性和表達性技能,促進思維從低階向高階發展,最終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將能力轉化為素養。
Integrated skills板塊的教學活動強調綜合性技能訓練和技能融合發展。在關聯理論的指導下開展板塊教學,教師應確保教學內容具有關聯性。為此,教師需要設計高度相關、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和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技能,組合運用多種學習策略深度探究主題,調控和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創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情感和態度,感知理解語篇承載的文化價值取向,從而推動理解性技能更有效地向表達性技能過渡,使輸入與輸出的效能最大化。
本案例教學內容選自譯林版高中《英語》(2020年版)選擇性必修第四冊Unit 2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本單元的Integrated skills板塊以“中文熱”現象為情境,通過聽、說、讀、看、寫等多種語言技能訓練,引導學生認識“中文熱”現象,并就該現象產生的原因、發展和影響逐步展開深入的討論,最終不僅能仿寫一篇深度剖析該現象的短文,還要通過學習增強文化自信、深化愛國情懷。
本單元的八個板塊從多個角度共同圍繞單元主題“相互理解”展開。在進入Integrated skills板塊學習前,學生已通過本單元Reading板塊和Grammar and usage板塊的學習,初步掌握了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具備了一定的交際能力,并復習了定語從句的語法規則,能夠在具體語境中正確理解和運用定語從句。在完成Integrated skills板塊的學習后,學生要通過Extended reading板塊的學習,分析外來詞引入的原因和發展趨勢。在分析單元內容和學情的基礎上,教師明確了Integrated skills板塊的作用,并據此設定了如下課時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時的學習,學生能夠:
(1) 通過觀察和學習多模態語篇,提取和梳理“中文熱”現象相關信息,并能恰當運用定語從句舉例說明描述該現象;
(2)通過學習多模態語篇,歸納文中提及的“中文熱”現象產生的原因,結合自主思考進一步探究該現象產生的更深層的原因,并運用文本中的語言表達,客觀預測該現象的發展趨勢;
(3)分析新聞綜述類文體的結構特征,掌握介紹“中文熱”現象的寫作技巧,在此基礎上仿寫關于“中文熱”現象的新聞稿,闡述中文在促進國際溝通和理解方面的作用。
通過分析板塊內容,教師明確了教學重點,即:將口頭討論的內容落實到書面寫作中去,讓學生在說和寫的輸出活動中,實現主題知識與綜合語言技能的融合。為此,教師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了層層遞進的以聽促寫、以讀促寫的教學活動。
(1)學習理解層級
活動一:導入主題。教學伊始,教師拋出針對板塊語篇標題的開放式問題“What questions do you want to ask about the text topic ‘Popularity of learning Chinese’?”,以此導入主題,激發學生的主題相關知識和學習興趣。然后,教師鼓勵學生圍繞主題自主提問,如“How popular is learning Chinese? Why is learning Chinese getting popular? Will learning Chinese still be popular in the future?”等,并對所提問題進行進一步歸納梳理,形成以What、Why、How引導的問題鏈,為深入探討主題做鋪墊。
活動二:圖表描述。教師展示一張全球中文學習者人數變化曲線圖,請學生觀察圖片,簡要概述“中文熱”現狀。該活動旨在進一步凸顯主題,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明確本課學習需求。
活動三:聽力訓練。本板塊的聽力語篇是三個外國人討論各自學習中文的經歷。教師播放聽力材料,請學生記錄關鍵信息,完成教材中判斷正誤、補充信息等活動。該活動圍繞主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以外國人視角體會“中文熱”現象,了解外國人學習中文的原因、途徑及感受等,初步感知主題意義,為寫作積累素材。
活動四:語篇閱讀。學生速讀閱讀語篇“Popularity of Learning Chinese”,理解語篇內容,梳理文本結構。該活動旨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主題,從學習者角度深入理解“中文熱”現象產生的原因,深度分析新聞體裁的文體特點,提升多角度分析問題的意識。
(2)應用實踐層級
活動一:復述聽力語篇。教師讓學生基于所學復述聽力語篇內容。復述活動能夠讓學生整合信息,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與闡釋,從而幫助學生內化所學內容,建立信息間的關聯。這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為后續新聞稿寫作積累了案例素材。
活動二:梳理寫作框架。教師請學生梳理閱讀文本結構和細節信息,提煉描述現象和分析原因的寫作思路,并形成思維圖(如圖1所示),為模仿寫作搭建框架。
活動三:新情境寫作。教師創設與主題相關的新情境,引出寫作任務,并展示評價要點(見表1)。寫作任務如下:
校報向你約稿,請寫一篇題為“Learning Chinese is Catching on”的新聞稿。要求如下:
1. 介紹“中文熱”的現象,可以列舉一兩個外國人學習中文的典型事例;
2. 分析“中文熱”現象背后的原因;
3. 詞數為60—80詞。
在該活動中,學生利用此前從聽、說、讀、看等活動中獲取的語言和信息,結合寫作框架和評價要點,完成新情境寫作任務。寫作任務需要當堂完成,之后教師組織同伴互評活動,要求學生基于評價要點評價同伴習作,以反思學習效果,共同提升寫作質量。
(3)遷移創新層級
活動一:閱讀后小組討論。完成語篇閱讀活動后,教師提出生成性問題“In your opinion, are there any other reasons for the popularity of learning Chinese? If so, what are they?”,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深入探究“中文熱”現象背后的其他原因,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發散思維能力。
活動二:寫作后拓展討論。在寫作及評價活動完成后,教師提出問題“Do you think learning Chinese will continue to be popular in the future? Why or why not?”,引導學生進一步預測中文學習未來的流行趨勢。學生在分析原因的過程中認識到中文及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進而樹立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增進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本案例設計了內容上關聯、技能上互聯、語言上實踐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活動,學生通過聽、說、讀、看、寫的語言綜合技能訓練,踐行了Integrated skills板塊綜合性技能訓練和技能融合發展的理念,實現了理解性技能向表達性技能的螺旋上升。學生從描述“中文熱”現象出發,逐步探索現象的原因、影響和發展,最終能模仿語篇,寫出一篇深度剖析“中文熱”現象的新聞稿。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學生深度探究主題,提升文化自信,激發愛國熱情。
第一,關注語言知識與技能的融合。在教學設計中,詞匯、語法、句型等語言知識的學習應與聽、說、讀、看、寫的基本技能訓練緊密結合。例如,在教授新詞匯時,教師可以通過聽力練習讓學生學習詞匯的發音和使用情境,再通過閱讀材料讓學生理解和記憶詞匯的多種含義和用法,最后通過口語和寫作訓練內化和運用。
第二,關注各項技能之間的相互促進。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教師要促進語言技能的綜合運用。例如,通過大量閱讀提高詞匯理解和運用能力,進而提升寫作水平;通過聽力訓練幫助學生熟悉語音語調,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第三,關注實踐活動的關聯性和連貫性。教學設計中的各項實踐活動應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使學生能在實際運用中不斷鞏固和提升各項語言技能。
第四,關注教學目標的整體性。教師在設計課時目標時,要以單元整體目標的達成為指向,確保各個教學環節和內容板塊緊密關聯,形成一個有機整合的教學體系。
第五,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興趣。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特點,讓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在相關聯的教學活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從而有效提升英語學習的效率。
在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導下,語言學習是一種主動建構、個性化且持續發展的過程。在Integrated skills板塊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各項語言技能之間的關聯,并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單元主題意義的過程中整合性地習得和運用語言技能,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斯鉑佰, 威爾遜. 2001. 關聯性: 交際與認知[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王薔. 2016. 促進英語教學方式轉變的三個關鍵詞:“情境”“問題”與“活動”[J]. 基礎教育課程, (5): 45—50.
王薔, 錢小芳, 吳昊. 2021. 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內涵、架構、優勢、學理基礎及實踐初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7): 1—6.
王守仁, 何鋒. 2019. 談新編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的理念與變化——專訪譯林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主編王守仁、何鋒[J]. 英語學習, (5): 23—28.
竇青楊 江蘇省揚州中學高級教師,揚州市英語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