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漢字;字眼;構形規律;語言建構與運用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工具,也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基礎型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主要目標就是“通過觀察、分析、整理,發現漢字的構字組詞特點,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范,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奠定語文基礎”,并特別強調對常用漢字形、音、義之間聯系的梳理?!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學習任務群4“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的學習目標要求:“在語文活動中,積累有關漢字、漢語的現象和理性認識,了解漢字在漢語發展和應用中的重要作用?!钡拇_,漢字作為表意體系的文字,其形義關系非常密切,在漢語的發展和應用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漢字所表示的單音語素又是漢語組詞成句、集句成篇的最小單位,對整個語文學習內容體系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高度重視漢字知識的積累和漢字規律的認知,用科學的漢字理論指導漢字形、音、義關系的分析,用關鍵“字眼”帶動語文課程中字、詞、句、篇等各層次的教學,筑牢學生語文學科綜合素養之基。
一、以字別字
“以字別字”是指利用漢字構形區別同音合并的字或辨別復雜的字際關系。
首先,我們可以利用漢字構形區別同音合并的字。在漢字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同音合并現象非常普遍。通過分析字形,可以清晰地把同音合并字區分開來。比如,“斗”是多音字,既可以讀三聲dǒu,也可以讀四聲dòu?!岸贰保╠ǒu)甲骨文寫作,是一種容器,可以計量。“斗”上加一點寫作,是“升”字。斗和升分別代表不同的計量單位,十升為一斗,它們的形狀接近,于是古人在“斗”字上加一點作為區別符號,便成為“升”。古代的斗有柄,如同北斗七星,形狀像一個長柄的勺子?!岸贰保╠òu)的繁體字“鬥”,甲骨文寫作,像兩個人打架的樣子,表示“爭斗”,與“斗”(dǒu)并無關聯。但是“鬥”字不僅較難書寫,還容易與另一繁體字“門”相混淆,為避免產生誤解,也為了書寫更加便利,便將“鬥”與“斗”同音合并。如果不了解“斗”簡化的過程,就很難理解其兩個讀音和意義之間的關系。通過追溯并分析“斗”(dǒu)和“斗”(dòu)的早期字形,可以精準地辨析兩個讀音的意義理據,收到“以字別字”的效果。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漢字的字形,辨析復雜的字際關系和字用差異。漢字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當中,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分合關系,一個字分化出幾個字或幾個字合并為一個字的現象比比皆是,使得有些字之間既有關聯,又存在區別。比如,《活板》中的“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一句,教材寫作“畢昇”是符合2013 年《通用規范漢字表》的最新規定的。但是按照1955 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規定,“畢昇”也寫作“畢升”。這是怎么回事呢?實際上,在古代文獻中,“升、陞、昇”三字并行,各具功用。作為計量單位時用“升”,在“攀登上升”中為“陞”,在“太陽升起”中為“昇”?!爱厱N”的名字取的是太陽升起的意思,所以本來寫作“昇”字。1955年發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這三個字合并為一個“升”字,于是“畢昇”的“昇”以及“陞降”的“陞”都寫成了“升”。直到《通用規范漢字表》的發布,“昇”“陞”二字在用作人名時又被認定為規范字,于是“畢昇”的“昇”字又恢復了原來的寫法。
對于類似這樣的字際關系和字用的前后變化,特別在涉及是否合乎當代漢字規范的時候,一定要格外注意,否則就有可能導致用字錯誤。
二、以字解詞
“以字解詞”是指利用漢字構形幫助理解詞義。
漢字構形與其所表達的詞義之間關系極為密切,有些文言實詞的意義可以通過對字形進行分析來幫助加深理解。比如,《出師表》中的“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夙”是“夜”的反義詞,“夙夜”就是“早晚”,“夙”的本義是早。通過追溯“夙”的字形發展演變脈絡,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夙”字為何可以表示“早”的意義?!百怼钡募坠俏淖中巫?,上面是“月”,下面是干活的人,描繪的是一個人披星戴月、辛勤勞作的景象。小篆字形作,“月”變成“夕”,右邊像人勞作的部分也進一步簡化。隸書和楷書最終把“夕”放在人形的中間,寫作“夙”,已經無法體現其原初的構意了。但通過對其古文字字形進行分析,字形和詞義之間得以建立起聯系。《說文解字》:“夙,早敬也。從丮,持事。”[1]把“夙”解釋為“早敬”,意思是早早地敬事、勞作。這一解釋充分體現了“夙”的形義之間相互印證的關系。
再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尋?!笔瞧胀?、平常的意思。那么,這樣的詞義是從何而來呢?“尋”的甲骨文字形是,像是用伸開的兩只手丈量席子,兩只手的臂展相當于身高,古代男子的標準身高是八尺,所以兩只手張開的長度正是八尺,“尋”就是表示八尺長的長度單位。《周禮注》曰:“八尺曰尋,倍尋曰常?!保?“] 常”也是一個長度單位,尋的兩倍就是一丈六。古人用“尋?!毙稳輫撩娣e之小?!蹲髠鳌こ晒辍罚骸凹捌鋪y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杜預注:“言爭尺丈之地,以相攻伐?!保?]杜預所言“尺丈之地”極言其小,意思是說為了爭奪一點點的地方,使老百姓犧牲性命。由此,“尋常”從八尺的長度單位引申出表示面積很小的一塊地方,進而具有普通、平凡的意思。通過分析“尋”的古文字形及其構形理據,梳理詞義的來源及演變脈絡,可以非常生動地解析“尋?!币辉~的意義。這種方法能夠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
三、以字辨義
“以字辨義”是指利用漢字構形幫助辨析近義詞之間的差異。
由于漢字構形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可以使抽象的詞義具象化,有時可以通過比較分析一組漢字字形,對近義詞的詞義差別進行辨析。如下面這組字形:
“見”“視”“望”“窺”是一組表示看的近義詞,以往大家更多的是靠解釋各自的詞義來辨析它們之間的差異,“見”表示看見,強調看的結果;“視”表示一般的看,強調看的動作,成語“視而不見”正合其意;“望”表示往遠處看;“窺”表示偷看。但古人造字時則依靠漢字的象形性特征,十分形象地把各自的意義特點表現出來了。對比“見”和“視”的甲骨文字形, (見)字中的人形是趴著或跪著,而(視)字中的人形則是站著。假如地上有一根針,站著看,因為距離遠可能看不見,而趴著看就容易看見,古人造字時的這一構思確實非常巧妙?!巴弊旨坠俏膶懽?,與“視”的甲骨文字形非常相似,只是眼睛擺布的方向不同。中的眼睛是豎立的,表現出往遠處、高處看的姿勢,用這樣的形象來表示“遠望”之意。后來在字形演變進程中加上了“月亮”,繁體字的“朢”上部左邊的“臣”,就是由眼睛演化而來的;登高望月是遠望動作的典型,所以“朢”上部右邊增加了部件“月”;而下部看似“王”的部件實則是由站立的“人”演變而來的。后來“臣”改換為聲符“亡”,形成今天的“望”字?!案Q”字甲骨文寫作,與“視”的甲骨文字形更為相似,相當于在“視”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圈,表示透過小孔偷看,非常形象地表達了“窺視”的詞義。上述四個字所表達的詞義相近,都與“看”有關,通過辨析字形中的細微差異,能夠非常清晰地把這一組近義詞區分開來。辨析字形為辨析近義詞提供了一個新的手段。
再如,“言”和“語”也是一組近義詞?!而欓T宴》中三次提到曹無傷,第一次是進行事實的描述,“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曹無傷主動向項羽告密。第二次是在鴻門宴上,項羽本欲殺害劉邦,但后來改變了主意,于是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將責任推給曹無傷。第三次是在鴻門宴結束之后,劉邦決定“立誅殺曹無傷”。曹無傷的三次出現貫穿了鴻門宴的整個情節,是推動事件發展的重要線索。兩處使用的“言”字非常關鍵,突出了“主動”的意味,也顯示出項羽的人物性格,項羽一直強調是曹無傷單方面主動告密,急切地擺脫自己的責任。《說文解字》:“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直言”是徑直向對方說,“論難”是回應對方的問題,所以“言”強調單向、主動地說,“語”強調雙向、被動地說?!罢Z”字從“言”、“吾”聲,“吾”從“口”、“五”聲。《說文解字》:“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薄拔濉毙∽中螌懽?,上下的“二”代表天地、陰陽,中間的交叉符號表示陰陽交匯。因此,“五”帶有交匯的特征,以“吾”為聲符的“晤”和“牾”,“會晤”是會面、交匯,“牾逆”是抵抗對方、針鋒相對,都強調雙方互動。在“語”字中“吾”則指向兩個人的交流和問答,這就是“言”和“語”的不同。“言”是直接說明,“語”是雙方交流,二者的根本差別在于是否強調互動??梢?,通過漢字構形我們不僅能夠區分“言”和“語”的詞義差別,還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組近義詞各自的詞義特點。
四、以字聯義
“以字聯義”是指利用漢字構形幫助梳理義項之間的關系。
一個詞有很多義項,讓學生在缺乏理解的情況下機械地記憶每個義項,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需要利用漢字與漢語的關系,從字形出發,找到所有義項的根,也就是本義。其他義項都是從本義這個根生發出來的,所有散亂的義項都可以納入這個鏈條中,織成一個詞義系統的網絡。比如,“封”字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用例:
(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高中語文必修下《燭之武退秦師》)
(2)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高中語文必修下《六國論》)
(3)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高中語文必修下《鴻門宴》)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高中語文必修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5)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初中語文九上《沁園春·雪》)
(6)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高中語文必修下《鴻門宴》)
(7)倉廒內自有官司封記。這幾堆草,一堆堆都有數目。(高中語文必修下《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8)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初中語文九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以上各句“封”的眾多義項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呢?通過分析“封”的構形,可以幫助梳理這些看似無序的義項?!胺狻弊旨坠俏膶懽?,左邊像生長在土上的植物,右邊是手,所以“封”的本義是“封土種植”。以“封土種植”這一義項為起點,可以建構起“封”的意義序列:
由于古代疆界往往封土植樹作為標志,所以“封”可以引申指“疆界”,如例(1)中的“西封”就是西邊的疆界,“東封鄭”就是向東把鄭國的領土作為自己的疆界。與封土為疆相關,古代天子把土地賞賜給諸侯或大夫也叫“封”,如例(2);由此引申,賞賜爵位也可以叫“封”,如例(3)。另外,古代帝王有在山岳上筑土壇以祭天的禮儀,由于也需要封土,故亦可用“封”指稱,如例(4)中的“封狼居胥”就是在狼居胥山上封土祭天。封土植樹就相當于用土把樹根掩埋,所以“封”又可以引申指封閉、封藏,如例(5)“冰封”就是被冰掩蓋、封閉起來。例(6)中的“封府庫”、例(7)中的“封記”則是用加蓋印章的紙條貼在府庫的大門或容器的口上以防開啟,是由封閉的意義引申過來的。由于書信、奏折等往往用紙袋封裝著,所以“封”又可以用作指稱這類事物的量詞,如例(8)。上述分析表明,我們通過分析“封”的字形找到它的本義,就可以把凌亂的義項串聯在一起,構成一個有序的意義體系。
再如,“爽”字在教材中有如下用例:
(1)打傘、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干爽,可光頭澆、洗個雨澡更有滋味。(初中語文七上《雨的四季》)
(2)遠不是秋高氣爽時節的明媚。(初中語文八下《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3)宏兒聽得這話,便來招水生,水生卻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初中語文九上《故鄉》)
(4)每次聽說鐘老師從西藏回上海了,我們都會立刻和他預約時間,他總是爽快地答應。(高中語文必修上《“探界者”鐘揚》)
(5)假使筆之于書的和存之于心的銖兩悉稱,絲毫不爽,這是不是文學上所應希求的一件事?(初中語文九下《無言之美》)
例(1)中的“干爽”是指身上舒爽,例(2)中的“秋高氣爽”意思是“爽朗”,例(3)中的“松松爽爽”指的是“輕松愉快”,例(4)中的“爽快”意思是“痛快、直截了當”,例(5)中的“絲毫不爽”相當于“絲毫不差”。“爽”字小篆寫作,同現在的楷體一致?!墩f文解字》:“爽,明也。從從大。徐鍇曰:大,其中隙縫光也。”“ ”,小篆作,像是有著較大縫隙的籬笆墻,或是古代的窗戶格。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則注釋為:“ ,若網交綴也。”[4]不管解釋為哪種東西,中間都有較大的縫隙,“爽”的主要詞義都是從這一特征發展出來的,如下圖所示:
從“縫隙”稀疏的特征引申出明亮、爽朗的意思。透光之余還可以透風,所以引申有清爽、干爽、涼爽的意思,于是內心感到舒適輕松,做事也就很爽快?!翱p隙”也代表“距離”,距離大意味著有落差,所以“絲毫不爽”就是“絲毫不差”?!八s”是未能按照約定時間到達,與約定時間相差一定距離,錯過了正確的時間點,所以有“過錯、差錯”之義。比如,《詩經·氓》:“女也不爽,士貳其行?!笨追f達疏:“言我心于汝男子也不為差貳,而士何謂二三其行于已也?!保?]意思是說女子沒有差錯,男子才是三心二意的負心漢,“爽”在這里就是差錯的意思。因為距離大,“爽”還有豪爽之義。上述分析基于籬笆墻“稀疏”的特征,把相關義項統統納入“爽”的意義序列中來,形成一個有序的詞義系統。
五、以字析句
“以字析句”是指利用漢字構形深化對句意的理解和分析。
文有關鍵句,句有關鍵字。抓住關鍵字眼,可以帶動對關鍵句的理解,進而深化對全篇意蘊的解析。例如: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其中“晴川歷歷漢陽樹”的“歷歷”,教材注釋為“分明的樣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猶歷歷也。”[6]如前所述,“ ”的特點在于清晰可數,而“歷歷”與之同義,成語“歷歷在目”正是使用的這一意義。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的大意是說,作者看到黃鶴樓生發思鄉之情,眼前那一棵棵高大的漢陽樹,均不是作者故鄉的“桑梓”,頗有“過盡千帆皆不是”[7],望斷天涯思故鄉的意味??此茖懷矍爸?,實則抒心中之意?!皻v”的繁體字寫作“歷”,從“止”、“厤”聲。而“厤”字從“廠”、“秝”聲?!岸w”雖然是“歷”的聲符,但它直接影響了“歷”的意義?!墩f文解字》:“秝,稀疏適也。從二禾。讀若歷?!痹诠糯鷿h語中,通常用“三”表示多?!岸w”從二禾,“二禾”強調莊稼的稀疏,因為數量少而清晰可見,所以“歷歷”(歷歷)就相當于“秝秝”,“秝秝”就相當于“”,都是因數量少而清晰可見的意思。通過分析“歷”字的構形,我們對“歷歷”詞義的理解更加深刻,對詩句意蘊的分析和對詩人情感的把握也更加深入。
再如,“芳草萋萋鸚鵡洲”中的“萋萋”,教材注釋為“草木茂盛的樣子”。實際上,“萋萋”蘊含著詩歌濃郁的意境和情感色彩,這并不是它的詞義“草木茂盛”所能概括的。“萋萋”一詞,以草勢之繁,寫心中之亂;以草色之深,寫思鄉之切。《說文解字》:“萋,艸盛。從艸,妻聲。”徐鍇《說文解字系傳》按:“萋,深切之意也,言其色深切也。”“萋”既有“繁盛”的意思,又有“深切”的意味?!拜螺隆庇忠蚺c“凄凄”諧音,而帶有悲凄色彩,透露出一種寒意、冷意。從字形上看,“凄、寒、冷”的構形中皆有兩點水,兩點水由古代的“冰”(仌)字演化而來,所以帶有兩點水的字大多都與冰冷有關。由于“冫”與“氵”在古代經?;煊茫浴捌嗥唷庇肿鳌皽D淒”?!对娊洝わL雨》:“風雨淒淒?!保?]段注:“蓋淒有陰寒之意?!碧圃娭薪洺Yx予“萋萋”以凄涼、悲凄的含義,例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9],還有王昌齡《春怨》中的詩句“寒雁春深歸去盡,出門腸斷草萋萋”[10]等??梢?,草木之“萋萋”與心境之“凄凄”密切相通,所以僅從“草木茂盛”的詞義理解“萋萋”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把“萋萋”放置在語境當中,從字形的角度加以剖析,進行更深入的解讀。
六、以字帶篇
“以字帶篇”是指利用關鍵字眼帶動對全篇的理解。
以古詩文名篇為代表的經典佳作,往往在“練字”方面頗具功力,其中一些具有點睛作用的關鍵字眼,是詩文的魂之所系。例如: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詩文中的“望”“顧”二字遙相呼應,一氣呵成,是理解全詩的關鍵所在。前文已經分析了“望”字具有登高望遠的特征?!邦櫋钡姆斌w字寫作“顧”,左邊是聲符“雇”,右邊是義符“頁”?!绊摗惫乓糇xxié,指人頭,甲骨文寫作,像一個跪著的人,上面突出人頭。現在漢字中帶有部件“頁”的字,大抵都與人頭有關,如“題、額、顛、頂”等字。《野望》寫于王績失意之時,詩人對時政不滿,于是歸隱山林。與陶淵明怡然自得的歸隱不同,王績的內心則充滿苦悶。他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無可奈何被迫歸隱山林,但是內心依然保有對社會的期待和留戀,身心不能統一。詩句中所謂的“望”,表面上望的是景,實際上望的是人。這里的“望”不是簡單的“看”,而是具有“盼”的意味,王績特別渴望能有一個志同道合者與他一道歸隱。“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詩人發出歸隱何方、誰人與共的慨嘆。“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滿眼的景色盡是傷情,秋色與落暉更添悵然之感?!澳寥蓑尃俜?,獵馬帶禽歸”,遠遠看去,牧人趕著牛犢回返,獵人帶著鳥獸歸來,一個又一個人走到眼前,匆匆而過?!跋囝櫉o相識,長歌懷采薇”,詩人的目光緊緊追隨著來人,來人從自己身旁走過去,仍然不死心,繼續用目光追隨來人遠去的身影,就如同電影中的長鏡頭,極具情感上的沖擊力。這種渴望的目光,是在尋找伯夷、叔齊那樣的高潔之士與他同道歸隱、共訴衷腸??!這一望一顧,使詩人孤寂的心境躍然紙上。只有抓住“望”和“顧”兩個關鍵字眼,才能真正把握詩文的深刻內涵,才能深刻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充分認識到,無論是文言文教學還是現代文教學,都不能忽視漢字的“字眼”作用。正如課程標準所說,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是一個整體,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其他三大素養“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的,而“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基礎又在于漢字。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漢字構形和發展規律的理解與把握,深化對漢字和漢語關系的認識與運用,充分發揮關鍵“字眼”的作用,從而整體提升語文教學的效度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