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強調語文學科在核心素養框架下的教學目標,即培養學生在語言運用、文化傳承、思維發展、審美創造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對于高中語文教師而言,如何在日常教學中貫徹落實這一理念成為焦點問題。海峽文藝出版社2023 年出版的《核心素養與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一書,基于對高中語文教學發展現狀與核心問題的剖析,不僅從理論上對核心素養作出了深度解讀,還通過豐富的教學案例展現了這些理念在課堂中的實際運用。
總體而言,該書通過豐富的教學案例和扎實的實證研究,回應了核心素養培育的時代需求,作者特別關注了一線教師在新課標背景下面臨的挑戰,強調了從理論到實踐轉化的要點,由此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具體如下。
第一,語言建構與運用:從基礎到實踐的深化。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無疑是基礎。作者在書中強調,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則,更要促使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語言。比如,通過整本書閱讀、項目式學習和寫作訓練,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語言能力;也可以通過課堂中的討論式教學,讓學生在自主表達中不斷強化語言運用能力。正如書中所指出的,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積累經驗,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更能激發他們的語言表達欲望。
第二,思維發展與提升:批判性思維與問題導向學習。書中通過多種教學案例,詳細分析了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進而提升其思維能力。例如,作者探索了“問題驅動式”閱讀教學模式,并由此鼓勵教師在教學中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和討論,從而深化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又如,通過“多角度解讀文學作品”,作者引導學生對同一文本進行不同層次的分析與討論,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培養了他們在語文學習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第三,審美鑒賞與創造:從欣賞到創造的跨越。書中指出,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重視文學作品的審美欣賞,但忽略了學生自身的創造性發展。對此,作者倡導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文本形式和跨學科的閱讀,充分激發學生的審美潛力。例如,在詩歌教學中,不局限于詩歌的審美鑒賞,還鼓勵學生模仿經典詩歌的結構和風格,進行創造性的表達,由此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和文學創作熱情。
第四,文化傳承與理解:從文化認同到文化行動。作者提出,語文教學一方面應當重視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另一方面也應致力于通過課堂教學將這種文化認同感轉化為實際行動力。例如,通過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參與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中。通過策劃校園內外的文化活動或社會調查,學生可以親身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在這些活動中深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
由此可見,《核心素養與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一書不僅幫助一線教師明確了語文核心素養在教學層面的具體目標,并通過豐富的實踐案例為一線教師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深入實踐。
(拉薩那曲第三高級中學達瓦卓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