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言積累與梳理;知識運用;語文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主動積累、梳理基本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初步領悟語言文字運用規律。”[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提出:“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言語經驗,發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2] 主動積累、梳理”成為語言學習的重要方式,而它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落實,依然面臨著許多困難。不會積累,不會梳理,沒時間積累、梳理,這一系列問題都在制約著語言學習。圍繞主題單元學習實際、綜合運用的現實和學生認知規律,設計實施語言學習任務群,主動積累與梳理的學習方式就能夠真正落實。
一、圍繞主題單元設計語言學習任務群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設計了六個學習任務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設計了十八個學習任務群,每一個任務群又都下轄一個或多個主題單元。每一個主題單元在設計時采取的都是人文主題加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方式,充分利用主題單元的設計理念,開發適合學生學習的語言學習任務群,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四季美景”主題單元,語文要素是“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四季美景”。傳統的語文教學也關注“語言學習”,主要的方法是積累字詞、解析好詞好句。積累字詞采取的大都是記憶的方法,借助抄寫、默記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字詞的音、形、義;解析好詞好句,采取的大都是講授法,教師品詞析句,講授語言背后的規律。教師按部就班地講,學生循規蹈矩地記,最終指向的還是考試,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并沒有明顯提高。基于此,我們采取設計語言學習任務群的方式,將學生置于學習主體地位,學習效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學習任務一:閱讀課文,選擇并摘抄自己喜歡的描寫春夏秋冬的經典語句或語段,每篇課文摘抄不少于兩段(句),并標明關鍵詞。
學生通過閱讀,摘抄了描寫四時美景的語句(語段),出現較多的有:《春》中對小草、春雨的描寫;《濟南的冬天》中對雪后山景、冬天的水的描寫;《雨的四季》中對春雨、冬雨的描寫;《古代詩歌四首》中曹操寫的秋景、李白寫的春景、王灣寫的春景、馬致遠寫的秋景。學生的摘抄看似隨意為之,實則反映了他們的語言愛好和語言審美取向,反映了他們語言積累的基礎。
學習任務二:自己擬定標準,將這些摘抄的語句進行歸類,按類別分別進行閱讀品味。
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采取的方式大都是:把描寫春的放在一起,把描寫雨的放在一起,把描寫水的放在一起。把這些同類的語句放在一起閱讀時,學生就會發現多元的描寫方式。在分類的過程中,學生梳理語言的能力就得到了鍛煉提升。
學習任務三:比較描寫同一類事物的語句,從用詞用句方面探尋其間的差異。
學生在梳理語言現象時發現了一些差異之處。例如,一位學生梳理了描寫雨的句子: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朱自清《春》)
可是只要經過一場春雨的洗淋,那種顏色和神態是難以想象的……半空中似乎總掛著透明的水霧的絲簾,牽動著陽光的彩棱鏡。(劉湛秋《雨的四季》)
學生發現,作家們大都采取迂回的辦法,使用一些特殊的詞語,諸如“像”“仿佛”“簡直是”“比”“似乎”。七年級學生能夠發現這些描寫用詞,就掌握了描寫事物的方法,為他們提升語言能力奠定了基礎。當然,學生的發現還有很多。語言學習不再是枯燥的死記硬背,而是解決問題的語言實踐。
學習任務四:比較三篇散文描寫景物的用字用詞,與四首古詩描寫景物的用字用詞有什么不同。
學生比較發現,現代作家描寫景物多采取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盡可能把實物描摹得可感、可知。古代詩人描寫景物則多采取跳躍的方法,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由實踐可知,當教師要求學生理解語言的時候,教師自己要搞清楚何為“理解”。威金斯和麥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中提出,理解有六個側面:能解釋、能闡明、能應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3]按照這個理念設計語言學習任務群,學生就可以積累語言知識,梳理語言規律,建構語言經驗,具備描寫景物的語言素養。
二、圍繞語文活動設計語言學習任務群
統編語文教材設計了許多學習活動,這些活動旨在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進而提升語文素養。圍繞這些活動設計恰當的語言學習任務群,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語言學習的樂趣。
例如,高中必修上冊第四單元是“家鄉文化生活”,包含三個學習活動:記錄家鄉的人和物,家鄉文化生活調查,參與家鄉文化建設。我們圍繞“家鄉文化生活調查”設計了如下語言學習任務群。
學習任務一:篩選出徐州市最具代表性的十處景點。
學生篩選出來最多的是:云龍山、放鶴亭、土山、九里山、戲馬臺、楚王陵、白門樓、彭祖廟、馬陵山、掛劍臺。
學習任務二:查找十處景點的楹聯。
學生抄寫了很多,每一個景點都有名人雅士留下的楹聯,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擷取幾例就可以窺見其中的奧秘。
云龍山:山清水秀福地天,云龍舞動春色鮮。
放鶴亭:五更鐘響鶴聲殷,洪波涌動亭臺壯。
戲馬臺:迎風奔馳萬里路,一騎絕塵立天下。
彭祖廟:福如王母三千歲,壽比彭祖八百春。
九里山:巨陣千軍列兵古戰場,雄心壯志奮斗九里山。
學習任務三:梳理這些景點有名的原因。
學生經過查找資料得出:九里山,因為九個山頭綿延起伏,名勝古跡多匯集于此,名人雅士多登臨此山,故名揚天下。放鶴亭,因為有了張山人、蘇軾交往故事而有名,更因蘇軾《放鶴亭記》聲名大振。戲馬臺,因為項羽在此地操練士兵而聞名。土山,乃范曾死后,士兵每人一抔黃土堆積而成。
學習任務四:整合相關文化信息,比較分析這些景點的特點。
學生經過探究發現,徐州市的景點圍繞山命名的較多,如云龍山、九里山、子房山等;亭臺樓較多,如放鶴亭、掛劍臺、黃樓。徐州市的景點缺少“閣”。學生調查發現,徐州乃五省通衢,地處戰略要道,千百年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與戰爭有關的景點較多。徐州的景點氣度恢宏,但是雅致不足。而閣是一種雅趣十足的建筑,如蓬萊閣、滕王閣、真武閣、天心閣,故徐州缺少這種建筑也就可以理解了。
學習活動是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如果教師缺乏對學習活動的正確把握,學習活動就可能流于形式。有專家強調:“所有學習活動的目標都是能夠基于處理學科問題——獲得知識和技能,而不是為了個人目的,而是要作為一種手段處理該領域關鍵任務。”[4]我們設計上述學習任務群,就是為解決關鍵問題而考慮的。學生與居住地域的文化朝夕相處,卻很少去研究思考。學生雖然身處文化的情境之中,卻沒有接受文化的浸潤,文化與學生的語文學習是“隔離”的。學生在完成這些學習任務時走進地域文化,通過觀察、記錄、整合、分析,對地域文化有了自己的認識。這種語言學習不一定適合考試,但是學生在解決關鍵問題的過程中,心靈深處就已經種下文化的種子,總有一天,這些種子會生根發芽。
三、圍繞學生認知水平設計語言學習任務群
學生的語言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教師要正視這個差異。初中生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雜糅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太強;高中生的思維相對成熟,抽象思維占據主導地位,自主意識較強。初中生認知事物有時偏激,容易執其一端;高中生認知事物更加全面,能夠做到客觀理性。教師可以根據這些特點設計語言學習任務群,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
文言文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要死記硬背課文,要掌握實詞、虛詞、句式,因為文言與白話兩種語體的差異,學生學習起來具有很大的難度。我們在初中、高中設計了不同的語言學習任務群,開展了有意義的實驗探索。
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古詩文單元,包括《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湖心亭看雪》《詩詞三首》。單元導語提出:積累、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和名言警句,并體會文言虛詞在關聯文義、傳達語氣等方面的作用。據此,我們設計了以下語言學習任務群。
學習任務一:瀏覽課文,整理文中的重要文言實詞、虛詞,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句子。
學生整理出來的詞語有:囑、作文、然則、遷客、騷人、若夫、古仁人、去國懷鄉;滁、瑯琊、而、以、之、智仙、太守、射、釀泉、弈、觥籌、然而;更、霧凇沆碭、長堤、焉得、三大白、客此、舟子、相公;樂天、見、巴山、楚水、聞笛賦、爛柯;宮闕、瓊樓玉宇、何似、朱閣、綺戶、嬋娟。
整理出來的句子有:(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2)微斯人,吾誰與歸?(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4)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5)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6)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7)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8)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9)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習任務二:(1)梳理詞語,自定標準,把詞語分類整理。最好進行二次分類。(2)篩選出影響最為廣泛的三句名言。
第一次分類時,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按照實詞、虛詞標準進行;第二次分類時,關于實詞,絕大多數學生知道把人和物分開,關于虛詞,絕大多數學生知道把連詞、介詞分在一起,把若夫、焉得分在一起。這些分類是學生思考之后得出的結論,是自主生成的。學生篩選名句時,因為個人喜好不同,很難有相同的結論,但是選擇范仲淹、蘇軾的名句居多。
學習任務三:查閱相關資料,梳理一下,這些古詩文中哪些語句后來演變成了成語。
學生梳理出來的語句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浩浩湯湯、心曠神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峰回路轉、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籌交錯;上下一白、霧凇沆碭。
高中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是一組寫景文章,反映了作者借助景物對人生的思考,第八單元是“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附錄有古詩詞誦讀——涵蓋四首古詩詞。針對教材內容,我們設計了如下語言學習任務群。
學習任務一:閱讀《赤壁賦》《靜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春花秋月知多少)》《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篩選寫月亮、寫人的語句、詞句。
學生摘抄的寫月亮的語句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赤壁賦》)“春花秋月何時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明月夜,短松岡”(《江城子》)。寫人的詞句有:蘇子、客、周郎(《赤壁賦》);靜女,我(《靜女》);思婦、征人(《涉江采芙蓉》);亡國之君(《虞美人》);亡妻、詩人(《江城子》)。
學習任務二:細讀這些詩文,梳理描寫思念的語句。
學生找出的語句有:“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靜女》)“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涉江采芙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江城子》)
學習任務三:細讀這些詩文,辨析同是寫“思念”,用詞用語有什么區別。
學生發現:《靜女》始終圍繞“茅”來寫;《涉江采芙蓉》圍繞“芙蓉”來寫;李煜作為亡國之君,處于囚禁狀態,只能借雕欄、明月抒發亡國之恨。這三首詩詞都是借物抒情;《江城子》則是蘇軾悼念亡妻的作品,采取了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
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是簡單地記憶枯燥乏味的字、詞、句,而是在深度閱讀課文中,積累語言材料,體認語言規律。學生的每一個發現,都不是簡單地接受,都要經歷獨立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語言現象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
語言積累與梳理是學生認知語言的過程,教師對這個過程有基本把握。認知科學表明,學生學習語言,需要對言語信息和非言語信息進行整合,進而達到“共情”境界,而“共情是有意識地進行換位思考來理解別人的思想和感受的過程”[5]。基于此,我們設計語言學習任務群時需要關注自我知覺、他人知覺、社會知覺三個層面,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產生共情,實現發展認知能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