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關聯點;知識性讀物;閱讀教學
“關聯”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 事物相互之間發生牽連和影響。”[1]關聯的前提是事物之間存在能夠被挖掘的相似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新課標”)提出:“‘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2]學習任務群作為新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整合”是它的重要特點之一,這意味著學習任務之間是多方位互動聯通的關系。知識性讀物類文本作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重要的學習內容,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尋找關聯點,建立文本間的聯系,由表層走向深層,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性讀物類文本的內涵。
一、文類關聯:知識性讀物類文本的外顯特征
高中新課標指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語文,包括實用性文本的獨立閱讀與理解,日常社會生活需要的口頭與書面的表達交流”[3]。其中,知識性讀物類文本作為實用性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目標契合了高中新課標的學習要求。知識性讀物類文本是“向大眾普及、傳播科學知識的讀物”[4]。它與信息類文本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別,在增長知識、拓寬視野以及培養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作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文本憑借,其選錄的知識性讀物類文本涉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等知識。這類文本受重視的程度不足,教師所花費的時間不多,學生也因為文本枯燥乏味而導致閱讀流于表面。這類文本內容的豐富性和意義的重大性需要教師和學生克服困難,獲得相應知識和能力的提升。
知識性讀物類文本的結構和形式獨具特色,能夠幫助讀者快速識別文本所屬的類別。從文類入手,單元編排體系是尋找文本關聯點的重要依據。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和選擇性必修下冊第四單元選取的文章屬于知識性讀物類文本。在教學《中國建筑的特征》時,可以將文類作為切入點,有效關聯《說“木葉”》《自然選擇的證明》《宇宙的邊疆》等課文,引導學生明晰此類文本的特征和作用。教材學習提示也是關聯其他文本的重要依據,除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之外,還可以在課后布置學生閱讀蔣祈的《陶記》、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陶埏》等作品,以期幫助學生增長知識并提高科學素養。教師用書也是尋找文本關聯點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國建筑的特征》時,可以指導學生拓展聯讀梁思成的《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二者屬于知識性讀物類文本,都具有深厚的學術價值。學生的學習基礎更是尋找文本關聯點的重要資源。學生在初中學習過葉圣陶的《蘇州園林》,該文兼具知識性和文學性,闡述了蘇州園林的布局、建筑風格等多方面內容,展示出蘇州園林的藝術魅力。教師在講解《中國建筑的特征》時可以與《蘇州園林》有效結合,從而幫助學生增長見識,拓寬視野。
二、內容關聯:知識性讀物類文本的教學探索
尋找文本內容的關聯點,是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的重要一環。徐鵬認為:“深度學習以淺層學習為基礎,要求學生不僅學習知識的符號表征,更要學習知識的邏輯形式與意義系統,不斷建構和完善知識體系與認知結構。”[5]表層形式之下便是深層內容的理解。高中新課標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思維發展與提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已經學習了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已經引導學生完成了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厘清文中科學發現的學習任務,學生能夠掌握思維導圖的學習方法。基于此,筆者在教學《中國建筑的特征》時設置了相關學習任務:采用關鍵詞法和思維導圖法,梳理文章脈絡結構并準確概括出中國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
高一階段的課外讀物選取了林徽因撰寫的《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基于文本內容,筆者尋找關聯點,以期幫助學生建構中國建筑基本特征的認知結構,并引導學生對比思考兩篇文章如何體現作者不同的語言風格和敘述思維。在語言風格層面,梁思成用精練、科學且嚴謹的語言簡述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以便讀者迅速掌握要點;林徽因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向讀者展現中國建筑的特征和獨特魅力,更加細膩。在敘述思維層面,梁思成系統全面地論述了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并且邏輯嚴密,注重運用實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林徽因運用跨學科視角觀察中國建筑,感性探討建筑背后的審美意蘊和文化內涵。
梁思成將中國建筑的第一大基本特征總括為建筑物的構成,其包括臺基、房屋本身和屋頂三部分。筆者在講述第一大特征時尋找課外文本關聯點并設計了相應的教學環節:以故宮太和殿為例,采用圖片和視頻輔助講解,從而進一步理解個別建筑物的特征。與此同時,筆者展示了太和殿開間和裝飾等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結構和裝飾特征,并教給學生相關屋頂知識,以期實現課內外知識聯通。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學習內容是前后關聯的,因此教師需要挖掘內容上的關聯點,實現前后有效聯通。課內,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七單元選取了《紅樓夢》作為整本書閱讀作品。《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四大名著之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結晶,人物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其中的建筑、飲食、詩詞、醫藥等內容也被越來越多學者發掘研究。筆者在教學《中國建筑的特征》時,前瞻性地關聯《紅樓夢》相關建筑內容。首先,二者建筑理念不謀而合。《中國建筑的特征》中闡述了平面布置的建筑呈中軸對稱的形式,《紅樓夢》中如榮國府、大觀園等都采用了相應的布局方式,二者互相印證。其次,建筑元素方面互相呼應。以《林黛玉進賈府》文本為載體,展現賈府的宏觀建筑,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對抱廈、廂、梁、柱、枋、檁、門、窗、斗拱、正脊等一些建筑小細節也有清晰準確的認識。最后,二者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容,都體現了含蓄之美和人文精神。因此,教師尋找內容關聯點,交叉融合建筑學和文學方面的知識,能夠打破學科壁壘,更能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文本內涵。
課外,高考試題也是教師尋找文本內容關聯點的重要依據。新高考對實用類文本的考查要求逐步提高,不僅內容廣泛多樣,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新研究成果,而且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養。縱觀新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試題,選取的篇目多數是知識性讀物類文本。例如,2024 年新高考全國甲卷選取了周乾的《故宮建筑細探》節選文本,這正是教學、考試銜接趨勢的體現。試卷第二題旨在讓考生厘清原柱、新柱和假柱之間的邏輯關系,呈現偷梁換柱的全過程;第三題要求考生結合文本材料和題目提示分析太和殿修繕沒有采用更簡單加固方式的原因,這是情境與現實問題的有效結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國建筑的特征》時,可以結合全國甲卷高考真題。周乾在《故宮建筑細探》一文中具體闡述了故宮古建筑的結構、布局和修繕方法等,與梁思成在文中的闡述互為補充;周乾詳細介紹了故宮建筑的修繕加固方法,梁思成則闡述了中國古代建筑在布局、材料、裝飾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和文化內涵。教師在教學時通過挖掘高考試題資源,引導學生在理解教材文本內容的同時拓展認知,實現課內外聯通。
三、價值關聯:知識性讀物類文本的教學追求
新時代教育改革不斷強調立德樹人,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培養高素質人才。在數字化信息時代,科技的發展對人們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時代需要具有創新性和應用性思維的人才。快速發展的時代易使人們沉沒在海量閱讀的世界中,而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站穩腳跟,并具備篩選、整合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全新挑戰。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選錄的知識性讀物類文本反映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多個領域的探索及其發現,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知識性讀物類文本的閱讀方法,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科學精神。這正契合時代對人才的需求。21 世紀學習框架注重培養學生的資訊、媒體、科技技能以及批判性思考等能力,也契合知識性讀物類文本閱讀的要求。
以《中國建筑的特征》單篇教學為例,教師需要進一步明晰文本價值,并具備關聯閱讀視野。該文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讓我們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結合時代背景可知,梁思成的這篇文章實則傳達出對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自信,呼吁人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建筑文化,因為“中國建筑文化的民族個性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建筑中的體現和結晶”[6]。筆者在引導學生明晰文本價值的基礎上,結合高中新課標的要求,將書本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設置了兩個教學任務:
(1)借助圖片、視頻等介紹山西、常州和潮州等地古建筑保護行動,你認為這些行動有何意義?梁思成當初的呼吁在現代起到作用了嗎?你是否還有其他的思考?請動筆寫下來。
(2)運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把你心目中最喜歡的古建筑畫下來,并為其寫一些保護建議或修復計劃。
上述兩個任務將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無論是思考梁思成的呼吁對于現代的作用,還是思考古建筑保護行動的意義,或是畫出古建筑并提出修復計劃,都離不開《中國建筑的特征》的文本價值——傳承弘揚中國建筑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學生思考古建筑保護的意義和畫出古建筑,提出保護建議或修復計劃,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及其文化背景,這一過程正是傳承弘揚中國建筑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與此同時,結合古建筑保護行動思考意義有利于學生高效獲取和處理信息,進而基于自己的理解進行整合概括;提出保護建議或修復計劃需要學生明確目標,篩選出有時效性的信息,多渠道搜集調研相關信息,在分類整合的基礎上進行方案的研制,這個過程實則也是培養學生篩選、整合和概括信息能力的過程。
綜上,尋找關聯點是知識性讀物類文本閱讀教學的重要路徑。從文類、內容和價值出發尋找關聯點,能夠形成一個系統化的認知圖式,從而落實培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