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開展有效的語言教學,既能促進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又能增強其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教育領域面臨的重要課題。由商務印書館于2023 年修訂再版的、戴昭銘教授的《文化語言學導論》一書,恰逢其時地回應了多元文化語境下對語言文化深層次理解與交流的需求。該書通過全面探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深化了對語言本質的認識,強調了語言與文化相互塑造的重要性,對于推動語言教學創新,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深遠意義。
該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概述了文化語言學的文化觀和語言觀,明確了文化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任務、性質以及方法論,揭示了其學術淵源與發展趨勢。下編聚焦語言與文化在各個層面的互動,如語言與文化建構、思維、認知、哲學、政治、宗教、文學藝術及民俗等。通過深入淺出的論述和豐富生動的例子,展現了語言與文化的共生關系,強調了語言教學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揭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語言教學的核心價值。總體而言,該書從以下五方面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啟示。
其一,強調了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共生關系。作者在書中指出,語言不僅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動力。語言的使用和發展受到文化環境的深刻影響,反過來,語言又參與塑造了文化的變遷。這一觀點對語言教學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教師的教學不應停留在語言表層上,而應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語言背后的文化含義,培養其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感知力。
其二,深入探討了語言與思維的相互作用。書中指出,語言不僅是思維的工具,也會對思維模式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不同的語言結構和表達習慣會導致人們在認知、分類、推理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也啟示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注重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鼓勵學生用多種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激發學生思考語言如何影響對空間的認知等,從而促進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培養跨文化視角下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其三,進一步闡述了語言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作者認為,語言不僅是認知活動的外在表現,還是認知發展的內驅力。語言的學習和運用能夠促進個體的認知能力,包括記憶力、注意力、推理能力等的發展。因此,語言教學也應充分利用語言這一認知工具,設計各種實踐活動,如角色扮演、辯論演講、新媒體寫作等,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其四,強調了語言在文學創作和藝術表達中的核心地位。作者指出,語言不僅是文學作品的物質基礎,更是其審美價值的源泉。語言的韻律、節奏、意象等美學特點,以及承載的文化內涵,共同構成了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從而得以觸動人心,引發共鳴。因此,在語言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語言美,通過朗讀、分析和創作練習,培養其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力。
最后,揭示了語言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之間的緊密聯系。作者提出,每一種語言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基因,反映了特定群體的歷史、信仰、價值觀等。在全球化背景下,語言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因此,語言教學應積極倡導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欣賞,鼓勵學生學習和接觸不同語言,以培養其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公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