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發展是當前社會背景下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則是長期執行的任務,二者在目標、范圍方面具有互通性,鄉村振興規劃中也包含了鄉村地區生態文明的建設發展。本文闡述了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分析了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互動機理,提出了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基礎設施
在新時代,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受到重視,許多地區都開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都是助力農村地區發展的工作,二者之間也存在互相促進的關系,為了保證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更佳,可以在鄉村振興的支持下探討建設方向。
1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分析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政府部門愈發重視鄉村的各項建設工作,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存在緊密的耦合關系,彼此間可以互為積極影響條件,在協同發展過程中可以創造更高價值。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1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支持鄉村振興目標達成
鄉村振興涵蓋了經濟、文化、產業以及人才等多個方面,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其中的一項要點,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可以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還能讓鄉村居住的廣大群眾獲得幸福感,真正發揮出鄉村振興戰略的作用。例如,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可以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一定的生產力,優美的生態環境能夠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資源,還能為提高農業收益創造更多動能,如今許多人都追求綠色農產品,而鄉村環境的生態特性更優,可以生產出高品質農產品,為農民增加收入。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過程中,鄉村廣大群眾的居住環境也會更加美好,使群眾的幸福感顯著增強,對鄉村振興戰略也會更為認可、配合,推動鄉村振興的目標達成[1]。
1.2鄉村振興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機會
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就已長時間在社會中推進,然而不同地區的重視程度不一,建設水平也存在差異,而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近些年的重點戰略,社會各界都會給予關注,鄉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也受到關注,不論是資金方面、理念方面,還是技術方面,其建設實施的機會都會更多,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借此機會與社會環保企業達成合作,獲得更多的資金、資源,完善水利工程、排污建設工程等,農業農村部門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支持,指導生產技術的更新升級,以保證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逐漸提高,創造較高的生態效益。
1.3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一致
鄉村振興和鄉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具有一致發展目標,一方面,二者都能使鄉村生態實現良好發展,鄉村振興的要求包括發展經濟、加強基層治理以及打造宜居的環境等,而生態文明建設也是重視環境的改善和保護。另一方面,二者都能使鄉村居民的生活更加富裕,鄉村振興發展能夠為居民增加收入,而生態文明建設則是有利于農業的綠色發展,創造更多收益,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由此可見,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都能幫助鄉村經濟建設,顯著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2]。
2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互動探究
2.1面向鄉村振興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挑戰
通過上述分析得知,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存在緊密聯系,二者的互動可以推動鄉村蓬勃發展,然而在基于鄉村振興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也面臨著諸多現實挑戰,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農
村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鄉村振興需要農村地區廣大群眾的積極配合,而生態文明建設也要發揮出群眾力量,否則實際收效甚微。但通過了解發現,不少農村地區的民眾不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在日常生產與生活中也缺乏環保意識,只關注經濟效益,加上文化水平較低,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導致環境遭受肆意污染和破壞,給生態文明建設造成一定阻礙,如一些農戶大量使用化學農藥來助力生產,未考慮到藥物對水資源、土壤資源的污染問題。
(2)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資金不足。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情況,而生態文明建設也需各類設施支持,否則難以解決環境問題,同時雖然鄉村振興發展受到重視,國家也進行了撥款,但環保設施的投入資金仍舊較少,如污水排放設施、垃圾處理設施都未按照要求建設,影響環保效果,在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獲取渠道也過于單一,僅依賴政府單位,沒有考慮獲得社會企業的支持,造成建設實施受限[3]。(3)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制度不完善。農村地區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會暴露出許多環境問題,而許多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立法細則不夠完善,導致其執行效果欠佳,無法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再加上農村地區存在復雜的污染源,在執法監督方面難度較大,許多人員法律意識不強,容易受到“人情”影響而執法不嚴,對違規主體的處罰不到位,給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造成負面影響。(4)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欠缺。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具有系統性、長期性特點,需要大量專業的人才支持,然而農村地區近些年發展落后,大量人才流入到城市,造成當地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嚴重不足,部分留在農村的農民也因受教育程度較低而不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目的。同時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機制不夠完善,教育、醫療的福利水平都較低,難以吸引城市中的優質人才,致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不夠理想,也會阻礙鄉村振興的步伐。
2.2面向鄉村振興的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
2.2.1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
面向鄉村振興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難度較高,而實踐的重要先導條件就是形成意識,以往許多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效果欠佳,導致農村環境遭受嚴重的污染問題,帶來負面影響,這都源于農村群眾缺乏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動意識,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使農村形成良好的意識形態,進而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高質量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培
養村干部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再從上至下推進宣傳,村干部與農村群眾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其也是能夠直接溝通農戶并了解其想法的主體,因此,村干部的主動科普宣傳也能讓農村群眾更為信服,可以統一安排村干部學習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使其領會相關要求的內涵,再準確傳達給廣大群眾,一步步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章,推動建設目標的達成;
(2)采用多種創新手段進行宣傳,使農村地區群眾自覺形成良好的生態價值觀,最為常見的宣傳手段即為設計宣傳畫、宣傳標語,但其可能對群眾的吸引力不強,因此,推薦采用下鄉近距離指導、舉辦生態文明建設文藝演出活動等方式,也可針對每個鄉村的不同情況實施個性化宣傳,同時通過網絡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如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使居民了解更多信息,感受自然環境對農村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而主動投身生態環境建設,形成保護生態、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念;(3)從鄉鎮企業著手,重點宣傳生態文明建設,鄉鎮企業在鄉村發展中是不可或缺的主體,在群眾中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因而要引導鄉鎮企業都能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內容要求鄉鎮企業自查環保工作落實情況,讓其逐步養成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習慣,進而帶動廣大群眾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發揮宣傳成效[4]。
2.2.2加強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
在鄉村振興要求下,鄉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落地也要逐步完善基礎設施。生態文明建設本身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充分的物質資源保障,助力鄉村健康發展,同時,基礎設施的建設也能帶動鄉村其他領域進步與發展,最終實現鄉村振興,這也是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間的良性互動。基礎設施建設最為關鍵的就是具有充足資金,對此可以從幾個方向來實施融資:(1)采用多元主體融資的先進手段,先由政府單位撥款,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結合鄉村實際情況制定撥款方案,確保資金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現實需求,如資金用于雨水管理設施、污水排放設施、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2)設置專項資金,明確用于生態文明基礎設施建設,如新環境治理設備的引入、環保技術創新等領域,避免日后發展出現資金不足的情況;(3)推進生態文明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化發展,如可以招標形式尋找合作企業,再由企業方融資投入生態文明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能夠保證資金的供應較為穩定,而企業方則可以在鄉村生態環境改善的情況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推進旅游產業的高效運轉,從而獲利。此外,對鄉村生態文明基礎設施的投入使用也要進行科學規劃,以保證資金的合理分配,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2.2.3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機制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也要明確生態文明立法,只有具備完善的法律法規,才能有力地保護鄉村環境,使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鄉村發展的“金山”“銀山”,推動鄉村振興的目標達成。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了解當下生態環境的基本情況,健全法律法規內容,保障其與各種環境文明建設場景相適應,明確細則,增強參考價值,針對性處理鄉村地區典型的生態問題,使環保工作有法可依。例如,在法律法規中明確責任分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分工協作,將環保的任務職責落實到具體單位或個人,提高生態保護的效益,如科學考評環境治理的情況,若考評結果達到要求,則對治理的責任主體給予獎勵,增強其主動推進環境治理的意愿。對于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的鄉村產業,可勒令整改,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優化生產模式,確保其具有綠色化特征,尤其是部分鄉村工業企業會大量排放廢氣和廢水,都須要求其按照環保規定排放,不可造成環境的污染問題,對于不遵守法規的企業嚴格懲戒。此外,為保證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文明建設的保護鏈更加完整,還要積極推動法律法規體系覆蓋事先、事中以及事后等環節,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順利落實[5]。
2.2.4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隊伍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高素質人才隊伍作為支撐,鄉村環境的治理工作、產業的綠色轉型發展推動都需要專業人才,因而有必要構建起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隊伍,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推動本地新型農民的培育,讓農民在掌握農業生產技能的同時也能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知識,推動農業發展的綠色化轉型。例如,可以在農村建立綠色農業發展的院校,讓農民接受專業教育,了解綠色農業的優勢,掌握生態文明建設的要點,學習先進且環保的農業生產技術,推動鄉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達成。另一方面,引入更多外部優質人才,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文明建設人才不局限于生長在鄉間的農民,也可從城市引入更多具備專業素養的人才,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鄉村地區的政府單位可以給予優惠政策吸引人才,了解城市人才的需求,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包括提供醫療、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務,在稅收方面也可減免;對于綠色產業的創業型人才,則可以提供金融產品支持,解決其后顧之憂,使其在鄉村的土地上大展拳腳,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3結論
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之一,同時鄉村振興也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機會,確保其建設目標的順利達成,二者形成緊密的聯系。面向鄉村振興的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包括: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加強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機制、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隊伍等。
參考文獻
[1]張云秀,鄭麗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挑戰與路徑[J].鄉村科技,2024,15(9):25-28.
[2]張惺宜,尹貴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研究[J].黑龍江環境通報,2024,37(4):121-123.
[3]李彤,劉晶.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路徑[J].源流,2024(6):36-39.
[4]雷明,鄒培.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J].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24(3):50-53.
[5]徐曉風,劉海濤.鄉村振興視域下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J].學習與探索,2024(2):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