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應進一步打造鄉村生活共同體,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村民作為鄉村生活的主體,其在共同體構建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本文基于鄉村生活共同體的相關概念,對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的必要性,以及鄉村生活共同體的構建機制展開分析,隨后總結了村民參與條件下,鄉村生活共同體的實現路徑。通過研究可知,鄉村生活共同體的建設離不開村民的積極參與,是促進鄉村振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條件。各地區應鼓勵、引導村民參與鄉村治理工作,發揮鄉村共同體的治理優勢,為我國鄉村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村民;鄉村生活;生活共同體;鄉村振興;鄉村治理
鄉村的本質是一個“共同體”,打造鄉村生活共同體是新時期鄉村治理的基本要求。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能夠利用自身的主體作用,促進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創造有利條件。但在引導村民積極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的過程中,如何調動村民主動意識仍是新時期鄉村治理的難題。對此,需持續總結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的治理經驗,完善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的相關體系。
1鄉村生活共同體的相關概念
共同體是鄉村的自然屬性之一,可作為鄉村社會的基本單位使用,表示整個鄉村為緊密聯系的整體。鄉村生活共同體是以共同體理念為核心,進一步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鄉村共同體的內容是以鄉村經濟、生態、文化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合作共同體為基礎,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服務體系,促進文化建設,構建鄉村公共精神,強化鄉村凝聚力[1]。
1978年后,鄉村地區的社會力量逐漸分化,大量勞動力流向城市,傳統“村組機制”已經無法滿足鄉村資源的整合、利用要求。因此,為適應社會發展環境,應建設鄉村生活共同體,打造新型的鄉村治理模式,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公共服務能力。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是利用自身的主體權益參與鄉村治理,根據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求,助力鄉村建設,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目標。
2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的必要性
2.1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能夠為鄉村治理、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鄉村經濟建設中,村民是鄉村治理的基礎,承擔著發展鄉村經濟、建設鄉村產業的重要任務。在打造鄉村生活共同體時,村民需要在參與、決策過程中優化鄉村治理環境,使鄉村形成良好的發展格局。同時通過多渠道的溝通、交流、協商,總結鄉村治理現狀,分析鄉村建設需求,確保鄉村治理符合鄉村建設要求,從而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2.2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是通過激勵相容、權責對等的方式,促進農村自治制度實施,使鄉村治理工作圍繞鄉村核心需求進行,形成民主協商、公眾參與、法律保障的鄉村治理體系,促進鄉村治理工作的現代化發展[2]。比如,村民參與行為可作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在各部門的教育引導、組織管理下,主動創造、發展鄉村產業資源,建設美好家園,形成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的治理體系,為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打好基礎。
3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的構建機制
3.1文化共識機制
文化具有整合、凝聚功能,能夠為村民的參與行為提供導向。因此,需建設文化共識機制,使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時形成利于鄉村治理、鄉村經濟發展的文化共識。
一方面,應通過“民主文化”建設,培育村民的鄉村民主文化意識,激活村民參與鄉村生活治理的意識,營造民主、和諧的生活氛圍。對此,應在鄉村地區普及民主文化,通過深層次的民主文化教育,向村民灌輸“自治”觀念,為村民參與鄉村治理樹立正確價值觀,強化村民在鄉村生活共同體建設中的責任意識和主體意識。
另一方面,應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統一的鄉村精神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載體,體現著社會發展中國家的優秀精神、文化風貌。在使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時,應提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關鍵要素,從家風、民風建設入手,對村民進行教化。比如,可在鄉村地區建設文化館,傳承優秀家風、民風,倡導“誠、孝、儉和、和”,弘揚優秀文化中的優良品德,使村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3]。
3.2意識共生機制
村民是建設鄉村生活共同體的主體,但多數村民沒有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所以在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時的主動意識薄弱,甚至呈現出消極的態度。因此,還應建設意識共生機制,強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從意識層面改變村民思想觀念,激發其在鄉村治理中的主觀能動性,增強村民參與效能。
受傳統歷史觀念影響,村民具有自利意識、封閉意識,在鄉村治理中更注重個人利益,忽視了集體利益、社會利益。只有使村民形成“共生”意識,才能激發村民參與熱情,同時深層次考量鄉村治理中的公共利益,主動配合、協助相關部門進行鄉村治理。所以在打造鄉村生活共同體時,應按照“意識共生機制”的根本要求,培養村民主體意識、集體意識、責任意識、權利意識,通過宣傳教育使村民關心村集體,且具有集體榮譽感,在鄉村治理過程中自覺維護集體利益,合法合規地參與鄉村治理決策,頑強奮斗、主動作為,為鄉村生活共同體的運行提供助力[4]。
3.3經濟共建機制
經濟是保障村民生活的核心要素,是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之一。鄉村生活共同體的建設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只有壯大經濟、發展經濟才能為村民生活提供基礎保障,使其有精力、有時間地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因此,還應建設經濟共建機制,引導村民發展、參與鄉村經濟建設工作。首先,應打造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鄉村經濟發展所需的領導班子,讓有能力、有文化的領頭人,帶領村民發展集體經濟。其次,鼓勵村民中文化水平高的人外出學習培訓,回村為鄉村經濟建設做貢獻,因地制宜地發展鄉村產業,挖掘優勢、特色產業。最后,
利用集約化經營、參股入股、項目帶動的集體經濟模式,整合鄉村經濟資源和閑置資產,使村民通過入股、出租的方式參與到鄉村經濟發展活動中,建立鄉村集體經濟管理體系,形成經濟共建體系,促進鄉村經濟增長。
4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的實現路徑
4.1建立多元化的參與渠道
村民是鄉村生活共同體的主體,為使村民順利參與鄉村治理,還應建立多元化的參與渠道,確保村民參與的便利性,使村民在鄉村生活共同體建設中及時表達自身建議,維護自身權益。
首先,為村民參與搭建“表達渠道”,定期舉辦“村民自治咨詢會議”“民主評議活動”,開設“村民論壇”“村民意見箱”,使村民充分表達鄉村治理、鄉村建設中的需求和意見,更準確地掌握鄉村治理中的實際情況[5]。基于村民建議,相關部門應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并根據多數村民的實際需求,確定鄉村治理決策。其次,建設多類鄉村社會組織,建設線上鄉村社會組織平臺,使村民通過線上平臺維護自身民主權利,學會爭取鄉村治理中的合法權益,真正意義的當家作主。最后,通過“道德評議活動”提升村民道德修養、文化素質,使村民具有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鄉村治理工作的能力和素質,保證鄉村治理的有效性。比如,某鄉村地區在治理過程中主動邀請村民線上、線下參與村莊發展議事,積極研發村民參與的專屬平臺,同時為村莊居民參與公共事務提供技術支持,豐富各主體參與鄉村建設的渠道和平臺,使鄉村治理可視化、數據化和動態化呈現。
4.2完善村民參與制度體系
4.2.1村民參與制度
根據鄉村生活共同體中村民參與的基本定位,建立完善村民參與制度,為村民參與鄉村治理提供可靠依據,規范村民參與行為?;谠撝贫?,鄉村地區可建設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制維護村民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使村民在鄉村生活共同體中的參與行為常態化、制度化,擴大基層民主的保障范圍,使村民成為鄉村治理的核心力量,滿足新時期鄉村治理的根本需求[6]。
4.2.2村民自治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是以鄉村生活共同體為基礎,為村民參與鄉村治理工作提供制度保證。目前,我國鄉村治理體系中的制度體系已經初步建立,但仍存在制度條例不具體、規范性不足的問題,導致村民參與效果不佳。因此,還應按照鄉村生活共同體的建設要求,及時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為村民打造制度化、合理化的制度環境。通過制度強化村民在鄉村治理中的規則意識,為村民參與創造良好條件,同時規范其參與行為,確保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實際效果。
4.3賦予村民參與主體權利
為確保村民在鄉村生活共同體中的參與地位,應賦予村民參與主體權利,提升村民參與鄉村治理意識與能力。村民在鄉村生活共同體中能夠產生強大的力量,為使村民自覺參與鄉村治理,履行自身在鄉村生活共同體中的義務,還應明確村民的主體地位,提升其參與村務的自信心。因此,可通過個體賦權的方式,給予村民個體自主權利,發展村民個人能力,提升村民綜合素養。同時通過鄉村教育、法律知識科普宣傳、鄉村文化建設等方式,為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提供能力保障,確保村民能夠在鄉村建設中參與鄉村治理決策的規劃、管理、實施工作,正式成為鄉村生活共同體的一分子,為鄉村治理做貢獻。
為使村民有效參與到鄉村生活共同體中,應通過“賦權增能”的方式,確立村民的主人翁地位。首先,通過村民自治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夯實村民權益的法律基礎,保證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助力鄉村治理的合法性。其次,嚴格監管制度實施,維護村民主體地位,肯定村民在鄉村生活共同體中的價值,通過明確的規定,給予村民合法的權利和義務。最后,為村民樹立主體意識,讓村民認可自己的主體地位,有信心參與鄉村治理工作,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保證參與行為合理有序。
4.4搭建村民參與監督渠道
村民不僅是鄉村生活共同體的主體,更是鄉村治理的主體,為保障村民在鄉村治理中的權益和地位,還應搭建村民參與的監督渠道,通過村務監督、鄉村治理反饋機制,維護村民參與過程中的監督權。
首先,基于村民群體,成立“村務監督小組”,建設村民監督鄉村生活共同體建設工作、鄉村治理工作的平臺。鄉村公共事務處理時,應堅持公開透明原則,確保村民能夠行使民主監督權,公開公正地參與村務處理工作。在此期間,鄉村地區可通過村務公開、村委會選舉罷免公開、村民聽證、村級代表會議公開等方式,拓展村民監督范圍。
其次,建立參與式、開放化的決策體系。對于鄉村治理中的重要、重大事項,應線上線下地進行公示,多渠道征求村民建議。比如,可通過民意調查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留言板、線上電話監督、村民意見箱等方式,為村民參與鄉村治理決策提供多元化渠道,使村民在鄉村重大決策中及時進行批評、建議、申訴、檢舉。
最后,網絡時代中,人人可接觸、使用網絡。因此,在鄉村治理中應發展、應用電子政務程序,應用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信息技術,搭建鄉村政府和村民進行信息溝通的渠道,使村民參與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為村民參與提供良好條件。另外,鄉村地區可通過設置“村級監察聯絡員”崗位的方式,由村民選任村級自治組組長,行使公民監督權,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助力鄉村治理、促進鄉村振興。
5結語
綜上所述,為有效構建村民參與鄉村生活共同體的治理體系,還應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導向,明確村民在共同體機制中的主體地位,并通過文化、制度、意識建設,鼓勵、引導村民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工作,賦予村民在鄉村生活中的民主協商、主體參與權利。通過村民多渠道的參與和監督,促進鄉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的實施,保障鄉村治理效果,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田先紅,劉天文.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養老共同體構建研究:多中心治理視角——以G區Z鎮為例[J].理論探討,2024(3):73-82.
[2]高榕蔚,董紅.組織、利益與情感:治理共同體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路徑——基于貴州省H鎮的實證案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3):30-38.
[3]李文靜,吳限一.鄉村振興視域下民族雜居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探析[J].智慧農業導刊,2024,4(7):177-180.
[4]王維國,劉亞寧.共同體視域下農村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22(2):60-69.
[5]唐興軍,李標,謝鑫.社會資本視域下鄉村治理共同體的構建[J].決策與信息,2024(3):59-67.
[6]杜鵬.組織公共性與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再造[J].天津社會科學,2023(6):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