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面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農村高質量發展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和基礎設施不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背景下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優化路徑,具體包括優化土地利用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措施。實現了農村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基礎設施的全面提升、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為相關人員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全域土地綜合整;農村高質量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城鄉發展差距的逐步縮小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村地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本研究旨在通過系統分析和研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策略與措施,提出促進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路徑,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科學依據,進一步推動農村地區的全面振興和可持續發展。
1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背景下農村高質量發展空間存在的問題
1.1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農村地區土地利用方式的單一性。多數農村地區依然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缺乏有效的土地整合和規劃,導致大量土地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農村地區土地產權制度不完善也是導致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地區,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分離不明確,導致農民對土地的投資積極性不高。這種情況下,農民更傾向于保守經營,缺乏將土地資源進行高效利用和轉換的動力。土地流轉市場不發達,土地流轉難度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也是影響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因素。許多農村地區仍然缺乏必要的交通、灌溉和信息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的缺乏限制了農業生產方式的改進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創新。例如,由于灌溉設施不完善,即便在水資源充足的地區,農民也無法有效開展高效灌溉,導致農業產出效率低下,交通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也影響了農產品的流通和市場的擴展,進一步限制了土地資源的經濟潛力。
1.2基礎設施不完善
交通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是農村地區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許多農村地區的道路狹窄且維護不良,尤其是在偏遠山區,交通設施落后,道路多為泥土路,雨季時泥濘不堪,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出行和農產品的運輸。這不僅限制了農村地區與外界的聯系,也成為農產品銷售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瓶頸。在很多農村地區,灌溉系統老化,水利設施損壞嚴重,無法有效地支持農業生產。缺乏有效的排灌系統,既影響了農田的正常耕作,也增加了洪澇災害的風險。飲水安全問題也十分突出,部分地區依舊存在飲用水來源保護不足,水質不達標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
2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背景下農村高質量發展空間優化路徑
2.1優化土地利用規劃
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背景下,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優化路徑要緊密圍繞優化土地利用規劃來展開。精細化土地資源調查是土地利用規劃優化的基礎。具體而言,需要運用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現代技術手段,對農村地區的土地資源進行全面而詳細的調查和評估。這包括土地的種類、質量、使用現狀及其變化趨勢等。例如,通過分析土地覆被變化數據,可以準確識別出農用地與非農用地的轉換情況,為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學依據。根據土地資源調查的結果,結合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目標和自然條件,將土地資源劃分為農業生產區、生態保護區、農村居住區和農村產業發展區等不同功能區。以農業生產區為例,進一步細分為糧食生產功能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功能區等,每個功能區內部采取針對性的管理和發展策略,確保土地資源的專業化、高效化利用。針對不同功能區的特點和需求,制定和實施差異化的土地管理政策。例如,在農業生產區,采取措施鼓勵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如實施土地流轉,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在生態保護區,實行嚴格的土地使用控制,禁止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活動,同時開展生態修復項目,提升土地的生態服務功能[1]。
在優化土地利用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對相關數據進行精確分析,考慮不同功能區的需求和優化目標,最終達到提高規劃水平的目的。為此,需要使用以下分析模型:
(1)
在公式(1)中,Z表示目標函數的總值;wi表示第i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權重;ci和di分別表示第i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成本和環境影響系數;xi表示第i種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分配變量;yi表示第i種土地利用類型的環境修復變量;λ表示調整環境修復優先級的權重系數;ajk表示第j種環境修復措施對第k種土地類型的影響系數;Zij表示第j種環境修復措施的決策變量;n表示土地利用類型的總數;m表示環境修復措施的總數。p表示環境修復效果評估指標的總數。公式(1)結合了土地利用和環境修復兩個方面的目標,通過設置不同權重和成本系數,確保土地資源在不同功能區的優化配置。目標函數的第一部分考慮了土地利用的成本和環境影響,并通過權重進行加權,以滿足經濟和環境雙重優化的需求。第二部分引入了環境修復措施的影響,通過平方項加大了對環境修復的重視程度,避免了過度開發帶來的生態破壞。
假設有三個土地利用類型(農業生產區、生態保護區、農村居住區),和兩個環境修復措施(植樹造林、濕地恢復)。具體數據如下:
將上述數據代入公式(1),計算后得到Z值為71330。通過優化目標函數Z,可以在考慮成本和環境修復的情況下,為不同功能區制定最優的土地利用規劃。通過這種優化模型,在確保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充分考慮了環境保護的需求。相關結果能夠為決策者提供了科學依據,以便在實際操作中實施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環境修復策略,從而實現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優化目標。
具體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的流程如下:
(1)深入分析各功能區的特定需求,如農業生產區強調土地的耕作能力,生態保護區則需優先考慮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而農村居住區則關注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基礎設施的配套。通過運用上述分析模型,能夠在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之間找到最優配置,確保各類功能區都能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實現整體的協調發展。
(2)通過實施植樹造林和濕地恢復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地質量,提高生態服務功能,從而增強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能力。
將環境修復與土地利用規劃相結合,不僅可以緩解由于土地開發造成的生態壓力,還能夠提升區域的自然景觀和居民的生活環境。總之,科學制定土地利用規劃方案,能夠促進農村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提供支持。
2.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背景下,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優化路徑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一環。重點關注交通網絡的完善。通過建設和升級農村道路,確保道路網絡覆蓋到每個村落,特別是偏遠地區,從而縮短城鄉之間的距離,提高農產品的市場流通效率。例如,實施“村村通”項目,通過政府與私營部門合作(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道路建設與維護,確保道路質量的同時,也激活了地方經濟[2]。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和改造,特別是在干旱或洪水頻發的地區,通過修建水庫、渠道和引水系統,提高農業灌溉效率,同時保障農村飲水安全。采取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改善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以某地干旱區為例,通過建立小型水庫和雨水收集系統,不僅解決了當地農業灌溉問題,還為村民提供了穩定的生活用水來源。推動能源基礎設施的升級,特別是新能源的利用,通過在農村地區安裝太陽能光伏板和風力發電機,既能滿足農村自身的能源需求,也能為農村帶來額外的經濟收入。例如,該農村地區在20000m2的區域內安裝了1.5MW的光伏發電系統。系統年平均發電量達到180萬kW·h,其中公共照明和農業設施年用電量約為30萬kW·h,余下150萬kW·h電力可供外銷。假設國家電網電力的收購價格為0.4元/kW·h,則該村每年可向國家電網銷售電力,增加60萬kW·h的供電量,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350t[3]。
2.3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深化農業產業鏈的方法是通過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來實現的。產業園區不僅提供了集中化的生產設施,還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比如智能溫室和自動化灌溉系統,來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例如,在某地建立的果蔬產業園區,通過引進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病蟲害生物防治系統,顯著提升了產區的果蔬產量和品質,同時也為農產品的深加工和銷售提供了便利,實現了產值的增加。促進農村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等服務業的結合。通過開發以農業體驗、鄉村旅游為主題的項目,不僅能夠吸引城市游客,增加農民收入,還能促進當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例如,在打造葡萄酒莊和手工藝展示村后,該體驗園第一年吸引游客8萬人次,門票和活動收入累計達到200萬。通過引入節水灌溉和太陽能供電,年度運營成本減少了30萬元。體驗園創造了50個就業崗位,其中包括20個專門為當地居民設立,直接提升了地區就業率。這些數據體現了項目對經濟和社會的具體貢獻[4]。
2.4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背景下,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優化路徑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恢復退化的濕地、森林和草地等生態系統,增強其自我恢復能力和生態服務功能。例如,在對一片因過度放牧而退化的草地進行封育禁牧和植被恢復工程時,實施了為期3年的計劃。通過在500hm2的退化草地上種植本地適應性強的植物,如耐旱的野生草種,種植密度達到150株/hm2。設置10個監測點,每個監測點每季度測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緊實度,目標是土壤含水量提高20%,土壤緊實度降低15%。通過設置5個生物多樣性監測站,記錄恢復區域內物種數量的變化,目標是物種數量增加30%。
3結論與建議
面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農村高質量發展空間路徑分析強調了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通過科學的規劃與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土地使用效率,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議包括加強農村土地規劃,合理確定農業、居住、生態用地比例,確保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推進土地整治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實施綠色整治項目,提高農村地區的生態服務價值。鼓勵引入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為農村土地整治提供足夠的財政、技術和政策保障,確保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4結語
通過本研究的深入分析與探討,對面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農村高質量發展空間路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不僅是一項關乎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技術活動,更是一種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全面進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有效途徑。本研究提出的空間路徑分析與策略建議,旨在為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幫助相關決策者和實踐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土地綜合整治與農村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
參考文獻
[1]黎奕林.促進供銷合作社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上海供銷合作經濟,2024(4):32-34.
[2]蔣全虎,陳家起,高奎亭.我國農村體育空間治理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基于D鎮“幸福鄉村規劃”的個案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7):38-45.
[3]王小華,楊玉琪.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空間關聯網絡及驅動因素研究——兼論農村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推進路徑[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60(3):68-85.
[4]盧丹梅,李易燃,趙建華.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視角下的鄉村高質量發展空間路徑研究——以云浮市鎮安鎮西安村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21,28(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