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深化之際,縣域經濟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此背景下,眾多農民工選擇返鄉創業,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強化對縣域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培訓已成為順應時代趨勢的緊迫任務。然而,當前創業培訓工作面臨創業培訓管理體系不健全,一體化運作機制尚未成型;培訓內容設計不科學,培訓方式單一;培訓經費來源渠道少,缺乏有效管理;師資隊伍力量薄弱,培訓成效欠佳;返鄉農民工參與培訓的實踐動力不足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縣域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現狀與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進而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
2023年,人社部下發的《關于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農民工是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點群體,推動其穩定就業、高質量就業和創業創新,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返鄉農民工成功創辦一個企業,便能催生多達78個工作崗位,有效緩解78人的就業困境,同時還為鄉村多領域發展帶來新血液、新機遇[1]。然而,近年來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失敗率竟高達90%。究其原因,許多農民工雖在外出務工期間積累了技術與資金,但這些資源往往難以支撐其創業需求。他們迫切渴望通過接受專業的創業培訓,以增強自身的創業知識、技能與經驗。因此,開展好縣域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勢在必行。
1縣域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1.1創業培訓管理體系不健全,一體化運作機制尚未成型
首先,創業培訓缺乏統一的管理機制。目前,縣域主管農民工創業培訓工作的有人社、科技、農業等部門,由于部門間職能重疊、責任模糊,造成了“多頭教育、資源分散”的培訓局面,難以凝聚成合力,為返鄉農民工群體提供高效、統一的創業培訓服務[4]。此外,創業培訓的后續保障不足,使得農民工在后續創業過程中遭遇技術壁壘、市場信息獲取滯后、資金籌措難等瓶頸問題,成為阻礙其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再者,當前創業培訓的一體化運作機制尚處于構建初期,尚未成熟。眾多創業培訓課程在完成既定教學后,政府與培訓機構便不再深度參與,缺乏將項目孵化、項目推廣、專家咨詢、融資對接及政策扶持等關鍵環節與培訓過程緊密融合的一體化框架[1]。此種狀況極易導致創業項目夭折,使前期投入的大量時間、精力與資金付諸東流,長此以往,亦將削弱農民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創業的熱情以及整個社會的創業氛圍。
1.2創業培訓內容設置不科學,培訓方式單一
返鄉農民工參與創業培訓的目的在于知識與技能的實質性提升,然而,當前培訓內容多聚焦于創業意識啟蒙、創業策劃構建及團隊管理等理論層面,這既未能精準對接其實際創業需求,也未能有效融入地方特色產業與縣域經濟發展的脈絡之中,導致內容設置缺乏科學性與針對性。此外,培訓內容偏重理論闡述,對于返鄉農民工而言,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不僅增加了學習難度,更難以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進而削弱了其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另一顯著問題在于培訓方式的單一化。當前創業培訓普遍采用“填鴨式”課堂講授,缺乏有效互動與實踐操作環節。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方式未能充分考慮培訓對象的差異性及創業階段的特異性,難以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與技能提升路徑。成為部分返鄉農民工對培訓持觀望態度的主要原因。因此,優化培訓內容,確保其貼近實際、易于掌握,并豐富培訓方式,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是提升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效果與參與度的關鍵所在。
1.3創業培訓經費來源渠道少,缺乏有效管理
創業培訓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堅實的經費支撐,然而,當前針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培訓資金狀況卻面臨雙重挑戰。首要問題是資金籌措不足,這一問題根源在于資金來源的單一性及分配不均。政府財政補貼雖為培訓資金的主要來源,并逐年有所增加,但受限于縣級政府的經濟實力與財政狀況,資金供給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加之參與部門眾多,資金被進一步稀釋,加劇了資金短缺的困境。此外,由于創業培訓起步較晚且社會認知度不足,難以吸引多元化資金注入,籌資渠道的不暢通進一步限制了資金規模的擴大。另一關鍵問題在于創業培訓資金缺乏有效管理。當前各級政府在資金劃撥上缺乏明確的標準與規劃,以及有效的監管機制,導致資金的具體使用情況及成效往往難以追溯,導致資金利用率低下,無法充分發揮其在推動創業培訓中的積極作用。
1.4創業培訓師資隊伍力量薄弱,培訓成效欠佳
鑒于創業培訓的獨特性,要求培訓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兼備創業實戰經驗。然而,當前創業培訓師資結構失衡,以兼職教師為主導,專職力量薄弱且稀缺,兼職教師群體來源局限,多集中于本地政府部門或高校學者,鮮見成功企業家與行業管理精英的加入。高校講師雖理論功底深厚,卻常因缺乏實戰經驗而難以將課程內容與創業實踐緊密融合,導致教學易陷于空談,不能有效應對創業實戰中的復雜問題,進而削弱了培訓的實際成效。為此,構建一支高水平、實戰型的師資團隊成為提升創業培訓品質的首要任務。
1.5返鄉農民工參與培訓的實踐動力不足
創業培訓作為增強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鋪就成功創業之路的關鍵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調研結果顯示,盡管多數返鄉農民工內心深處懷揣著強烈的創業夢想,但在實際行動層面,他們的參與度卻顯著滯后于高漲的熱情。這一現象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織的復雜圖景。就內在因素而言,返鄉農民工由于受年齡、教育背景、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響,文化素養與學習能力參差不齊。部分農民工認為自身文化基礎薄弱,難以有效吸收培訓中的知識與技能,進而對培訓的實際效用持懷疑態度,缺乏足夠的信心與動力參與其中。從外部環境審視,地方政府在創業培訓工作的宣傳推廣上尚存不足,導致相關政策信息未能充分觸達目標群體,致使農民工對創業培訓的具體內容、優惠政策及后續支持措施了解不深,進而影響了他們的參與意愿與行動力。這種信息不對稱與認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創業培訓對返鄉農民工的吸引力與實效性。
2優化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成效的對策建議
2.1構建創業培訓協同管理與一體化機制
首先,設立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專項管理部門,對培訓進行集中統籌規劃、管理建設與資源整合,構建一個政府引領、培訓機構主導、行業支撐、企業參與的多元化創業培訓生態系統。其次,為確保創業培訓成果的持續深化與有效轉化,必須強化后續的跟蹤服務機制。首要任務是建立創業導師制度,遴選經驗豐富的培訓教師、成功創業者及行業專家作為導師,為創業者提供長期的技術指導與咨詢服務。此外,構建創業社群或聯盟,促進創業者之間的經驗交流、資源共享與合作共贏。最后,為超越傳統創業培訓模式的局限,需構建一種集創業培訓、項目孵化、項目推廣、專家咨詢與融資輔助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具體而言,在項目開發與推介環節,應緊密依托地方產業特色、資源優勢及農民工的個性化需求與能力特征,精準匹配并推薦適宜的創業項目。在創業孵化階段,為創業者提供成本優惠的生產經營空間,以減輕資金壓力。至于創業扶持,則應提供包括低息或無息貸款、簡化貸款審批流程、稅收減免等在內的多元化資金支持政策,為創業者營造寬松有利的外部環境,推動創業培訓事業步入持續、穩健、高速發展的軌道。
2.2優化創業培訓內容和形式
鑒于返鄉農民工對創業培訓實用價值的高度關注,需合理設置培訓內容,確保其既全面又具針對性。首先要構建一個多元化、梯度化的課程體系,依據培訓者的年齡層次、興趣偏好、技能基礎及創業愿景量身定制培訓方案。比如,為高學歷、年輕化的農民工引入前沿技術如數字轉型、電商運營及現代農業科技等培訓內容;而對低學歷、年長的學員,則側重于家政、園藝、餐飲等傳統服務行業的創業指導。其次,還將緊密結合地域資源、特色產業發展趨勢及市場需求變化,動態調整培訓內容,確保其科學性與前沿性[5]。再次,為提升培訓效果,設置融合課堂教學、在線學習及創業實踐等形式多樣的培訓策略。利用線下課堂進行理論講授、現場咨詢、模擬演練等,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創業基礎;借助網絡平臺,實施差異化、個性化的遠程教學,滿足不同學員的個性化需求;依托實訓基地、創業園區、標桿企業等資源進行創業實踐,加深其對創業流程的了解。最后,還應將競賽機制融入教學過程,定期舉辦職業技能大賽,激勵鄉村能人、致富典范參與創新創業交流,分享成功經驗,通過理論講授、實地見習、模擬操作及創業孵化等多元化環節,全方位提升學員的創業能力。
2.3加大創業培訓資金投入,健全經費保障機制
培訓經費是進行創業培訓順利實施的前提,因此,構建一個多元化、有保障的資金籌措體系顯得尤為關鍵。首先確立從中央至地方(省、市、縣)四級聯動的創業培訓資金統籌機制,以強化資金基礎。同時,設立返鄉農民工創業實踐專項補貼與后續扶持專項基金。前者專注于增強實踐教學環節,涵蓋教師薪酬、實訓基地建設及日常管理等多個方面;后者則聚焦于創業過程的全方位支持,包括項目策劃、風險評估、創業輔導、融資對接及持續跟蹤等。其次,通過稅收減免、低息借貸等激勵政策,鼓勵社會各界通過捐贈、資助等形式,為創業培訓提供先進設備、先進產品、實訓基地等資源支持。最終,借助政策導向與市場機制的雙重力量,匯聚更廣泛的資本。最后,還要建立健全經費管理制度,采取定期審計與隨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對經費使用情況進行全面監督,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2.4強化創業培訓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確保創業培訓質量的核心要素。針對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師資現狀,首先是拓寬師資招募路徑,主要依托高校定向培育專職教師,同時,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實踐,親身體驗企業運營管理,成為具備“理論+實戰”指導能力的創業教育專家。再者,利用校企合作平臺,聘請企業領航者、管理精英、資深投資者等各領域的佼佼者,作為兼職講師,以豐富的實戰經驗與深厚的行業洞察力,為培訓注入新鮮血液與實戰智慧。最后,注重本土人才的挖掘與培養,選拔并培育一批根植于當地農業生產的杰出生產者、創業者,充實到培訓講師團隊中,為學員提供貼近實際的指導。通過校內培育與校外引進并重的策略,構建起一支由專職與兼職教師相結合、結構優化、能力互補的創業培訓師資隊伍,有效促進培訓師資來源的多元化與高質量化。
2.5強化宣傳與執行效能,激發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參與動力
近年來,盡管國家與地方層面密集出臺了旨在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的系列政策與培訓舉措,然而,由于宣傳覆蓋面不足及信息獲取途徑的局限性,部分返鄉農民工仍未能充分獲悉并有效利用這些優惠政策,進而阻礙了其參與創業培訓的步伐。因此,相關部門必須深化宣傳力度,采用多元化傳播手段,如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微信、微博等平臺[3]。同時,在社區與村委會等基層單位開展創業政策宣講與成功案例分享活動,如發放農民創業典型集錦書,舉辦農民創業競賽、“創業之星”評選等,激發農民工的創業熱情與信心[2]。此外,還要優化創業服務環境,加大創業扶持措施(如財政補貼、金融信貸支持、稅收減免、用地優惠等多個方面),做好農民工積極創業的強大后盾。通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業支持體系,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并助力返鄉農民工群體踏上創業之路,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的雙重提升。
參考文獻
[1]何維英.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2]楊燕.鄉村振興背景下基于返鄉創業農民工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J].成人教育,2020,4(6):33-36.
[3]何維英,覃兵.鄉村振興背景下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的問題審視與路徑構建[J].職業教育發展研究,2019,7(1):1-4.
[4]羅洪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困境與解決方案——以貴州Z市為例[J].新農民,2024(13):1-4.
[5]盧勛,魏麗勤,候莉,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問題研究[J].中國食品工業,2023(10):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