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時期最重要的是哪一年?
答案不是初三,也不是高三,而是小學三年級。
“三年級效應”這個詞,家長們都不陌生。通常指的是一二年級表現優秀的孩子,到了三年級學習上突然遇到了難題,成績也開始下滑。
有家長問二升三“分水嶺”是真的嗎?
琳琳的案例
自進入我的視野起,琳琳一直是一位很文靜秀氣的小女孩,上課時坐位置上,看著老師的雙眼總是閃閃發亮,乖得真像一只小白兔,雖然舉手發言少了些,但每次考試總是100分、99分之類,說起班上學生,任課老師提到的名字中都會有她。領獎臺上,她甜甜的笑容讓我記憶猶新。
可一上三年級,問題就出現了。上課時,她的眼神沒有盯著黑板,總是看著其他地方,偶爾看上去有些恍惚??荚嚲砩弦睬甾D多云,第一單元測試居然只有70多分。這差別也太大了!孩子的心亂,讓老師急慌,家長不安!
不一樣的三年級
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三年級效應案例,但絕不是個別現象。是馬鞍形教育魔咒?是必然經歷的規律?是一直未解的癥結沒有得到深層的把握,導致循環往復地再現?曾經多可愛的小女孩,責任和使命,在我心中灼燙。
在家長看來,孩子一上三年級,真的變了,不太愿意和家長說悄悄話了,不大聽大人的要求了,有些孩子甚至學會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特別是做作業,明明沒幾道題,卻老半天完不成,字跡也亂亂的,玩兒心大了不少。
在學校里,任課老師坐到一起合計一下情況,把三年級與一二年級對比,班上便出現了種種變化。上三年級后,有的更懂事了,有的卻變調皮了,特別喜歡和同桌講話,課堂管理費力了不少;也有的開始找借口,說是記不清老師布置的作業……
這就是所謂的“三年級效應”。
如此細嫩纖弱的年歲,按照正常入學年齡推算,不過是九至十歲的孩童,怎承受一生學習之重?
由此可見,適應三年級的種種轉換,能形成后續的放大效應;解決三年級效應的問題,關涉孩子一生的成長與發展。
對三年級分化現象,不能漠然無視,也不能為僅僅的名次、功利甚至無謂的“面子”表面化地處理,來讓孩子為你在人生的焦慮或失意“埋單”。
正確的態度應當是,著眼于孩子的幸福和快樂,以真誠的愛心和責任來對待,針對孩子特點實施正能量的教育,讓孩子順利實現從起步到自主的學習過渡。在孩子升上三年級以前及時了解、及時采取應對辦法,盡可能把孩子引導到好的、積極向上的處事態度上來。
1.意識與方法上適應孩子成長規律
“三年級效應”的出現,主要是孩子要擺脫控制,要自己做主。為幫助孩子順利改變這一想法,克服三年級低谷形態,家長和老師方向要清楚,要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不是線性發展,而是會有起伏過程,在意識與方法上適應孩子成長的階段特征。
2.日常生活上多交流溝通
家長和老師措施要落實,要花時間留心觀察孩子的言行,與孩子保持交流、溝通暢通。比較好的辦法是,按照學習金字塔原理,以讓孩子“自己做”為核心,開展與孩子討論、讓孩子展示他人的活動。學校的課上、家里的溝通,都每天堅持訓練。
3.困難出現時要及時扶助
要多一些面對不完美的勇氣,允許孩子犯錯,這才是這個年齡階段所真正需要的。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障礙時,學校和家庭要體現教育才智,針對薄弱環節及時分析補救。缺漏的內容當天發現當天補,引導孩子主動向家長和老師講,并通過一起討論的方式,幫助孩子彌補學習中的缺失,然后一起簡要分析原因。
4.家校溝通形成合力。
教育要下堅持的功夫,這尤其考驗家長和老師的責任心。家長要及時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現,與老師共同商量教育方法,與學校保持管理的協調一致。尤其要在老師指導下,用堅持一貫的評價方式,從課內思考、發言、作業、改錯、課外時間安排、課外閱讀、做家務、主動幫助他人等方面以評導行,促進孩子不斷改善學習狀況,順利實現從低年級的自發、服從型學習到自覺、自主型學習,并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思維能力與創新實踐能力。
人們都說,你可以不是天才,但可以做天才的母親和老師!
沒必要為所謂的“三年級效應”杞人憂天。那些成績、名次,甚至學歷,只是一時的刻印。要努力給孩子一個順心、快樂的三年級。最有價值和最關鍵的是學生真正地獲得成長,是學生的人生真正從教育里得到了充分的蓄養,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于家長、于老師而言,關鍵在以真誠的愛心與教育的智慧來對待孩子稚稚的成長!愛能孩子一生行走的力量,教育的智慧必能成就孩子燦爛的人生,一切暫時的問題,都會是未來真正成功與幸福的基石。
讓我們用愛和陪伴,譜寫孩子的教育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