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婧
江蘇省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紫瑯湖校區教師,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中提到語文學科要“注重課程內容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注重聽說讀寫的整合,促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小學低年段語文作業如何高質量地設計便成了語文教師討論的重點內容之一。基于新課標和“雙減”政策相關內容,筆者和組內成員圍繞學生年齡特點和語文學習規律,系統設計了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展現學生個性化特點的分層、彈性作業,希望盡最大努力切實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制作作業清單用“星”減負
對學生的深入了解是清單式作業設計的重要前提,針對學生設計符合其需求的分層作業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是一個在時間精力上具有雙重挑戰的任務。為設計出貼合學生學習水平同時又不過重負擔的作業,筆者所在備課組利用集體備課時間交換各班學生情況,整體了解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交流發現各班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呈現了不同的作業需求。部分學生由于家庭的原因,讀書量較少,識字量較少,這部分孩子急需要基礎知識的鞏固;少部分處在班級頭部的孩子則需要在基礎型作業的基礎上完成更有挑戰性的思維創新類作業;而大多數處于中部的學生則需要在基礎作業之外完成相關的課外閱讀任務,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筆者根據學校的情況,以統編版二年級(上)第一單元《植物媽媽有辦法》為例,基于課時的學習目標,設計了如表一的作業。
作業一和二面向全體學生,是必須要掌握的內容。作業一是《植物媽媽有辦法》的重點字詞積累,通過課堂上的作業鞏固,了解學生對于本課的掌握程度,適時調整教學進度,對于學生普遍掌握不佳的知識點進行集中的課堂反饋,讓學生能夠今日事今日畢,不在知識上留漏洞。作業二是《植物媽媽有辦法》的全文背誦,目標指向課后習題第一題。這兩項作業對學生來說比較基礎,挑戰難度不大。
作業三和作業四,適合中等偏上的學生。作業三在拓寬學生閱讀的同時向學生提出了可操作的問題,讓閱讀留痕,記錄下自己的思考,能幫助學生運用已學知識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作業四本身就是本課課后習題中的一道選做題,對于學生知識面和仿說仿寫能力要求很高,因此,這一題作為課堂上的拓展任務呈現出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更好地將自己課堂上所學以及課后所掌握的知識進行輸出,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此外,我們還設計了本課作業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學生互評以及師長評價,讓學生通過三個維度來檢驗自己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評促學(見表二)。結合《植物媽媽有辦法》作業清單,學生可以根據自我評價和教師建議有選擇地完成相應作業,學有余力且有時間的學生可以選做其他板塊內容,有“星星”加持,孩子努力“打卡”掙星的積極性便被調動起來。
架構單元作業以“妙”激趣
對于單元整體性作業,筆者所在備課組依托周末實踐作業圍繞本周所學內容進行設計。單元整體性作業將該單元單篇課文零散的知識點,以線的形式串聯起來,組合成知識網,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也可以通過單元整體性實踐作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促使自己的學習延展到更廣闊的時空里。筆者在設計實踐作業時統籌更多方面的資源,盡可能促進教學重點、難點的有效落實。
例如,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圍繞“家鄉”主題,編排了《古詩二首》《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四篇課文,涵蓋古今,跨越海峽,旨在激發學生贊美家鄉和認識家鄉的渴望。筆者所在備課組以這四篇課文為一組設計實踐作業,結合單元語文要素“學習語言的表達,積累語言”,引導學生用豐富的表達介紹家鄉美景,體會和理解詞語的意思。
結合單元要素的思考,第四單元的作業以實踐探究形式展開,依托筆者所在學校二年級組織的跨學科綜合實踐“踮起腳靠近紫瑯的光”,要求學生運用學到的豐富語句,結合自己家鄉的美景,將家鄉介紹給其他人,將語文學習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語文的課內學習指向語文的課外運用。在真實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方面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渴望學習。
跨出去的作業以“玩”提質
新課標倡導讓第一學段的學生“誦讀表現自然之美的短小詩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與變化”。筆者當時所在的備課組在9月底帶領孩子一起來到戶外尋找秋天。筆者和組內老師利用空余時間指導孩子在校園里尋找秋天的足跡,引導他們進行觀察和表達,充分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筆者設計作業時也以此為基礎,讓學生把觀察的范圍擴大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去尋找秋天。學生有了方法的指導,更能夠知道怎樣去生活中觀察,并將觀察的內容用童言童語說出來,長此以往,學生會發現說話寫作如此簡單,消除了學生對語言表達的恐懼感。同時,基于學習情境,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設計以語文學科為主導的綜合性作業,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筆者嘗試和美術等多學科融合,讓學生圍繞自己的觀察,結合中秋情境,配上相應的圖片,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相關優秀作業,筆者也在布置教室時張貼到了各班教室的內外墻上,讓孩子置身于一片美好的氛圍中。將優秀的作業變成一幅作品,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品味。
總而言之,低年段語文作業這樣“玩”,傾注了筆者和組內同仁的愿望:盡力減輕學生由于重復性、機械性的作業帶來的過重負擔,爭取通過精心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得到高質量的鍛煉,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專家點評
在“雙減”政策之下,如何實現教育的減負不減效?本文作者聚焦作業設計,結合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從知識銜接、能力培養、身心發展等多個維度出發考慮,創新設計多樣化、趣味性、綜合性的低年段語文作業,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適宜的作業,從而在幫助學生扎實鞏固知識的同時,避免題海戰術所帶來的疲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