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的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礎上開辟出的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口規模巨大的國情基礎上,走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和平發展特征顯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有特征,是人口巨大規模國家探索出的新模式,為世界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征;世界貢獻;中國道路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4)06-0026-04
“現代化”是工業革命引起人類社會巨變的表達,被表述為反映著人控制環境的知識亙古未有的增長,伴隨著科學革命的發生,從歷史上發展而來的各種體制適應迅速變化的各種功能的過程[1],屬于社會變遷的一種類型,以工業化、城市化、知識化等為主要表現形式[2]。世界各國的國情、歷史、現代化的基礎、發展階段等存在差異,現代化的目標、路徑和模式并不完全相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創新、問題導向、系統思維、胸懷天下的理念,基于中國國情、歷史、傳統等基礎上,帶領中國人民歷經百年的艱苦奮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探索和實踐,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體現出鮮明的中國智慧,也具有極強的世界意義,為世界各國建設現代化提供了新選擇。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國情基礎上走出的現代化道路,具有較強的中國特色,同時也是在實踐基礎上探索出的現代化道路,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證明的成功之路,內在的自洽性、邏輯性極強,外部的示范性和參照性明顯,也有較強的普遍性意義和價值。
(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國家的成功實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3]。在中華文明進程史上,始終沒有出現斷裂和衰退,發達的農業、遼闊的土地和文化的繁盛,為人類繁衍生息提供了優越的環境。一直以來,中國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超過整個歐洲人口的總和。人口規模如此巨大的國家與人口百萬、千萬的國家存在較大差異,不可能按照小體量人口的國家建設現代化。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顯著,有著城市與鄉村、山區和平原、沿海與內陸等地域區分,現代化需要充分考慮區域實際。而且不同地域的人口規模、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資源稟賦存在差異,經濟收入、就業方式、社會形態、治理模式等不同,對現代化的訴求存在明顯的人群特點。這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既要維護巨大規模人口的穩定和安全,還要統籌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高水平發展,難度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堅持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不僅促進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而且確保了社會的基本穩定和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這既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也走出了巨大人口規模國家發展現代化的新路子。
(二)中國式現代化帶領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3]。共同富裕作為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是中國共產黨的任務,也是馬克思正義觀的實踐表達。馬克思主義分配正義認為,應該按多種生產要素進行分配,而單純的市場分配容易導致兩極分化[4]33-34。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成果,在現代化進程中始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有效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釋放了市場活力,有效發展了生產力,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為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收入分配上,中國確立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三次分配有機結合的收入分配體系。這種分配制度逐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逐步縮小區域、城鄉和居民間的收入差距,加快了共同富裕的步伐。正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讓中國建立了完備的教育體系、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系統的醫療服務體系,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了小康,帶領全國人民不斷走向共同富裕。
(三)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民族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保障,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傳統文化傳承、文化強國建設、精神文明提升等作出系列重要部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重大成績,全國人民的凝聚力不斷增強,中國現代化建設獲得強大民心、民力支持。黨的二十大進一步強調,“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3]。這一重要論斷既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總結,也給今后中國的現代化及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然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并進并不是自然而然的過程,需要在現代化的實踐中反思構建,需要長期探索并不斷優化改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3]。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重視人民物質生活的富足,更強調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發展,讓兩者融合統一、互促互進。精神文明建設形成的強大民族凝聚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巨量的物質財富。豐富的物質財富支撐了文化的繁榮發展,促進了文化建設和文明傳承,讓人民更具自強精神和道路自信,讓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
(四)中國式現代化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把人與自然看成統一的整體,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構建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觀。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核心關系,人類需要依靠自然生存,從自然界中獲得生產和生活資料,也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否則就可能遭到自然界的報復,危及基本生存安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對“天”(自然)的敬畏,到“天人合一”“仁民愛物”等思想的形成,古人創造出了深邃的生態文明哲理,并融入農業生產、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各領域,成為自古至今國家治理的重要維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把生態文明放到現代化的重要位置,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觀,實施美麗中國建設戰略,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綠色發展和綠色消費,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著根本性、全局性轉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傳統生態觀的時代性轉化和創新,是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在中國的新發展,達到了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新高度。
(五)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黨和人民從歷史中得出的必然選擇,是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路徑,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自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列強多次對中國進行侵略,簽訂了割地、賠款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人民飽受列強欺凌,國家財匱力盡,陷入危亡境地。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世界人民飽受戰爭之苦,和平成為全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歷史的淬煉和現實的反思,讓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現代化建設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需要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不擴張、不稱霸、不結盟,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和平謀合作,以合作謀發展,并沒有把中華民族受到的侵略和屈辱轉移給其他國家,而是動員世界人民反對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用實際行動維護世界和平。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益復雜多變,人類生存和安全面臨新的挑戰,世界人民更加需要團結在一起。在全球化不可逆的趨勢下,各國利益緊密相連,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和平發展顯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中國堅守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包容性和正義性,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訴求,是現代文明社會的主旋律,能夠為中國的長期穩定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也可以為世界的和平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經過百年的開拓進取、奮勇拼搏、改革創新走出的現代化道路,是被實踐反復證明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不僅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歷史底蘊,而且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世界文明的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
(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障
黨的二十大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3]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成功的本質特征。為完成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重任,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完善領導體制機制,始終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實現了“從建黨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5]。中國共產黨成立于國家危亡之際,是由全國各界救亡圖存的仁人志士組成的先進組織,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戰斗力和組織力,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為己任,找到了一條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組織力和戰斗力,讓中國從一盤散沙到眾志成城,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領導者和領路人,成為中國人民最為可靠的主心骨。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后,把黨的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黨的思想、政治、組織、作風建設,開展整風運動,強化學習教育,加強黨內監督,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提升,鍛造出堪當現代化重任的黨員干部隊伍。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建立起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黨組織,形成了健全、完整且富有組織性的領導體系,黨員規模不斷壯大,黨員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得到激發,黨組織的政治屬性和政治功能持續增強。歷史和現實的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優勢,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才能駕馭人口規模和國土規模巨大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才能帶領中國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接續奮斗。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支撐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6]。道路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政黨的命運與前途。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新中國成立后,曾在走什么樣的道路上進行過探討和爭論,毛澤東同志強調,“任何外國的經驗,只能作參考,不能當作教條。一定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本國的具體情況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7]。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8]。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確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問題,圍繞“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謀篇布局,取得了系列重大發展成績,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構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完善和豐富。回看走過的路,從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新中國成立70多年,到改革開放40多年來,始終不渝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保持了全面性、協調性、系統性和均衡性的有機統一,實現了物質與精神、人與自然、經濟與文化等多方面的協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飽滿和充實,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道路基礎。展望未來,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任務,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始終不渝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完善和豐富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政治保障,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政治方向,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理念
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4]42,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自成立開始,就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堅持把人民利益融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把人民利益的實現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檢驗現代化建設成敗的標準。毛澤東同志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9]。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致力于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領導全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讓中國人民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改革開放以來,始終圍繞人民需要和訴求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深刻體現了黨的宗旨意識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取向。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更加突顯,強調發展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完善服務人民群眾的政策,健全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的制度體系,確保現代化成果的人民共享。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總體布局,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做出科學判斷,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進行了“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高度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作為己任,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終極目標,努力改變城鄉、工農、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全力解決和改善民生問題,讓人民共享現代化的發展成果。人民性在現代化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人民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成為現代化的基點。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貢獻
中國式現代化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礎上的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走出的內生型現代化發展模式。在自身強大的同時,努力維護世界和平與和諧,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發展新秩序和新格局的形成,展現出大國應有的風范和擔當。
(一)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了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新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強自立基礎上實現的現代化,這讓中國牢牢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和前途,有力維護了國家主權和人民利益,也受到全世界的認可和尊重。中國式現代化對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首先,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讓世界認識到,現代化沒有固定的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堅持獨立自主,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才能夠真正屹立于世界。中國正是通過自身的奮斗,改變了貧窮落后的現狀,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改變了世界秩序的格局和發展趨勢,影響并引領了世界現代化和世界文明的進程。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實踐基礎上激發的內生機制推動的結果,其蘊含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具有較強的示范性和啟發性,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提供參照借鑒。其次,中國式現代化也打破了“歷史終結論”。弗朗西斯·福山認為人類社會有“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最后一種統治形式”,從而呈現出歷史的終結[10]。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證明,人類文明具有多線、多元化的特征,歷史并未終結于單一既定前途。這一成功的、有力的實證,消解了唯一論的觀念,讓世界人民認識到現代化并不是單線的,而是基于不同國情、不同民族的多元歷史,各個國家和民族能夠通過自身的奮斗和改革的實踐,探索出符合國情和現實的現代化新道路,也能夠創造屬于自己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奇跡。
(二)中國式現代化讓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世界新期待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同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3]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方向,是人類解放的最終指向[11],能夠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與和諧、保障世界人民的根本性利益[12]。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推進,各國之間的交往聯系日益頻繁,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日益嚴峻的外部挑戰,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破解全球發展面臨的新困境,就需要尋求跨越地區和國界合作的新路徑,建立和平、平等、合作、互助和共享的國際大家庭,走向同舟共濟、命運與共、利益攸關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在致力于自身發展的同時,主動承擔國際義務,參與促進國際發展,展現了大國應有的義務與責任。中國積極參與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治理,努力與世界各國建立和平友好合作關系。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全球分工體系的深化,全力援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有力維護了和平世界秩序,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增進了世界人民的福祉,努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指向的中國式現代化,從中國實踐中走向世界秩序體系,不僅關注自身發展,而且考慮全人類的福祉,強調世界各國的和平、平等、合作、互助和共享,突出國家之間責任與義務的平衡,努力把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引入到整體性、多樣化的方向上。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出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其對人類整體利益的追求,對國際政治正義的實踐,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人民的期待和向往。世界人民將會為這一目標而團結起來,并為這一新道路的開辟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葉克林.現代化理論:從斯梅爾瑟到布萊克和貝爾——再論美國發展社會學的主要理論流派[J].學海,1997(3).
[2]何傳啟.現代化概念的三維定義[J].管理評論,2003(3).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加強政治建設提高政治能力堅守人民情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N].人民日報,2020-12-26.
[6]董振華,等.中國道路的成功密碼[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214.
[7]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3.
[8]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9]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10]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26.
[11]田鵬穎.歷史唯物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1).
[12]郭海龍,汪希.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生成、價值和實現[J].鄧小平研究,2016(3).
收稿日期:2023-12-01
作者簡介:劉濤,鄭州市社會科學院社會文化所所長、副研究員,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從事社會治理與城鄉發展問題研究;葉光林,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鄭州市社會科學院院長,從事黨建與社會治理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