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合肥市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成效有:數字設施日趨完善;數據底座有效夯實;政務服務更加智慧;場景應用成效顯著。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數字設施驅動作用弱;數據要素價值激活難;智慧服務弱項短板多;城市經濟社會韌性小;數據安全風險隱患多。今后,要做到:夯實數字基礎設施;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拓寬智慧應用場景;增強城市經濟和社會治理韌性;筑牢安全防控體系等。
關鍵詞:宜居韌性智慧;合肥;實踐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4)06-0089-04
2012年12月,住建部發布《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印發《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和《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試行)》兩個文件;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智慧社會”的概念;2018年,我國發布《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2018)》;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1]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方向,能夠為城市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
一、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的現實意義
(一)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
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城市發展要做到生產空間集約高效、宜居適度、林茂花香。智慧城市本質上是系統性的城市管理,城市建設目標使得城市更宜居更韌性更智慧。在宜居城市建設方面,要大力推進以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城中村為重點的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普惠化便捷化,讓人民群眾住得更方便更舒心。加強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民記住鄉愁。在韌性城市建設方面,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因地制宜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增強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完善災害風險應對體系,完善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預案體系,盡可能減少人民群眾的財產損失,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有效應對各類災害,提高城市的安全韌性。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加強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等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管理水平,讓城市更具生機活力,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二)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黨中央陸續提出“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新時代抓發展,必須更加突出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重要論述。“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3],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遵循。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有助于一批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和落地,如智慧交通、城市生命線、智慧農業、智慧醫療等智慧產業發展。同時能夠進一步助推高新技術以及智能制造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使產業的智能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技術含量得到進一步增加,生成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此外,有助于生成高科技密集產業,為城市發展帶來商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生成新的經濟增長點[4]。
(三)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
城市發展受到自然、經濟、人口、交通、安全等因素影響,城市通常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而后逐漸強化政治和文化等功能。城市發展通常伴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城市人口增加,這一過程中分工的細化能夠助推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的規模越大,城市的吸引力就越大。但是城市規模越來越大有可能引致環境惡化、交通擁堵、社會秩序混亂等問題,對城市管理形成巨大挑戰。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是我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5]。強化城市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力度,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和調節人口密度、產業分布格局等,要充分彰顯人本性(必須由人民來評判)、系統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與前瞻性(樹立底線思維,努力做到居安思危)[6]。
二、合肥市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合肥市統籌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印發《合肥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合肥市“十四五”數字合肥發展規劃》《合肥市“城市大腦”建設方案》,明確以“城市大腦”為代表的智慧城市“1+3+4+N”建設框架和主要建設領域。合肥市先后獲評住建部“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城市、智慧城市國際標準試點城市、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中國區比賽前三名。
(一)數字設施日趨完善
一是夯實網絡通信基礎。累計建設5G基站22 540個。電子政務外網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量子城域網光纖全長1 147公里。建成全市邏輯統一的政務云體系架構,實現30家政府單位近80個業務系統上云。整合共享全市公共場所視頻監控資源11.6萬余路。二是融合基礎設施深化應用。交通基礎設施、農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工業基礎設施建設應用進一步完善,實現與信息化有機融合。三是算力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巢湖明月合肥新一代算力集群累計保障計算任務超550萬次,服務580多家科研院所企業,為1 900多個科研項目提供算力支撐。
(二)數據底座有效夯實
一是完善數據中臺。先后打通市縣兩級近200個業務系統和國家、省、市、縣四級數據交換通道。歸集數據目錄1.86萬類、匯集數據突破350億條,累計共享交換數據總量達到2 626億條次。在確保數據“絕對安全”的前提下,開發政務信息能力接口達3 800多個,為企業開辦、水電報裝、不動產登記、公積金辦理等應用場景提供不間斷的數據“微服務”支撐。二是建成時空中臺。對主要由地理信息、道路實景與虛擬現實場景等信息組成的城市地理信息進行有效整合,有效推進時空中臺建設進程。作為合肥“城市大腦”建設的一部分,時空大數據平臺以匯聚、管理、共享時空大數據為主要方向,目前平臺累計訪問量超360萬次。
(三)政務服務更加富有智慧
一是深化高效便民服務。依托數據共享和電子證照支撐,全市“最多跑一次”事項占比99.99%、“全程網辦”事項占比99.78%。網上政務服務連續5年在全國32個重點城市位居前列,支撐全市營商環境連續2年位列全國前十。優化升級“互聯網+教育”區域大平臺建設、居民健康卡平臺建設、傳染病防控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系統建設、住房租賃交易服務監管平臺建設以及綜合養老服務平臺建設等,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二是深化優質利企服務。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平臺應用,覆蓋185個審批部門、577個審批事項,審批事項壓縮到61個、時長70個工作日內,減少時限65%。上線“云上開標大廳”,構建“不見面開標+遠程異地評標”模式,破解企業投標成本高、開標時間長等難題。
(四)場景應用成效顯著
一是精細城市治理。數字城管應用不斷深化,覆蓋全市約700平方公里建成區域。“交通超腦”應用成效初顯,通行延誤時間減少約20%。“智慧停車”范圍不斷拓展,推進“先離場后付費”。二是夯實城市安全。“城市生命線”布設8.5萬套各類傳感設備,覆蓋137座橋梁、7 316公里管線。“雪亮工程”融合應用,整合11.6萬余路視頻監控資源和550余個停車場視頻數據。統籌智慧社區、智慧平安小區建設,建成的3 830個智慧平安小區中94.45%的可防性案件2023年實現“零發案”。三是賦能數字經濟。目前,新型顯示器件集群、集成電路集群和人工智能集群,已經入選國家第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成221個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1 574個市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1.7萬家企業上云用數賦智。
三、合肥市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數字設施驅動作用弱
一是數字基礎設施的均衡程度不高。寬帶網絡、通信基站的分布等需要進一步提升均衡性;5G網絡規模化商用程度、光纖網絡覆蓋面、網絡數據傳輸速度、算力發展速度及供需的均衡程度等需要進一步提升。二是數字基礎設施的兼容程度不高。由于兼容性低下,支撐和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作用有限,難以支撐大規模數據分析,導致數據資源的浪費和決策效率的降低。三是新型智慧城市智能治理平臺的整體協同能力不高。制約城市的智能化發展進程,影響城市各項服務的正常運行。
(二)數據要素價值激活難
一是數據資源互聯互通難、開放共享難。缺乏上位法律對數據共享開放的明確法規依據,不同層級、部門和領域之間數據資源的標準尚未統一,數據資源呈現出重復、低效狀態,兼容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碎片化問題亟待解決。二是數據意識不強。全市雖然實現了數據資源機構全覆蓋,但是從政府部門整體來看,數字創新能力還不足,運用大數據思維創新開展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有待加強。三是數據質量不高。各部門共享的數據存在邏輯錯誤、空項缺項、信息過時等質量問題,需要通過大量應用來不斷提升數據質量。
(三)智慧服務弱項短板多
一是政務服務水平不夠高。線上線下融合還不夠充分,前臺受理和后臺業務辦理相關系統對接還不夠通暢,辦件數據的無縫對接還需提升。二是數字民生服務進展緩慢。在推進“一卡(碼)通”工作過程中,需要協調市直政府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城市乃至副省級城市和直轄市,協調難度較大。三是智慧應用場景有待進一步豐富。智慧應用場景的供給與需求尚未實現高度契合,需要增加醫療和教育等方面的供給數量、提升供給水平。
(四)城市經濟社會韌性小
一是城市經濟韌性不足。數據要素優勢較弱,關鍵技術支撐不夠,產業生態培育不強。二是城市社會韌性不足。社會多元主體共識很難統合,表現為:社會流動性的增強使得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緊密程度有所下降,削弱了共識性,相對性意識有所增強,導致城市社會韌性被削弱。
(五)數據安全風險隱患多
一是廣泛存在的數據外包服務隱藏的數據資產泄露和流失的風險;二是系統設備等隱藏的被黑客攻擊的風險;三是技術更新不及時隱藏的風險;四是數據共享與隱私保護難以兼顧的風險。
四、合肥市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的對策建議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安徽省委、省政府“數字江淮”建設,助力提高合肥市高質量發展水平。
(一)夯實數字基礎設施
一是加快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爭取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等基礎設施在合肥市落地,持續推進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的建設,加快“數字底座”的建設進程,降低城鄉之間的不平衡程度。以數據處理中心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動力,借助工業互聯網、數據處理中心的支撐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實現各環節、各要素的互聯互通、共享共治,提升服務便捷化程度和資源均等化程度。二是加快推進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傳統基建升級,有序布局跨界融合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交通、能源、水利、農業、公共服務、工業等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升級,促進傳統基建要素高質量重組和多元主體創新融通,形成與智慧城市和數字經濟發展高度契合的融合基礎設施建設體系。實施數字賦能行動,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廣應用,全面推廣智慧能源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智慧教育基礎設施,積極建設數字水利基礎設施等。三是加快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部署泛在融合算力網絡,構建以網為根基、以算力為中心,網、云、數、智、安、端、邊、鏈等深度融合,構建能夠有效運行的一體化算力基礎設施應用體系。通過算力網絡,打造智能集約的云平臺,滿足智慧城市多方面算力需求。
(二)激活數據要素價值
一是要推動數據資源多元歸集。按照分級分類統一標準原則,進行多維度、多源頭數據采集,如公共服務運營單位依法履職或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按需匯聚相關數據資源;通信運營商和其他社會數據也要搭建數據接入匯聚回流體系,助力形成內容豐富、類型多樣化且能夠形成強大支撐力的全域“數據湖”。二是要提升數據治理效能。強化對數據的識別、分析及加工等,有效提升數據資源的供給質量;借助數據分析技術(如語義引擎、數據建模等)全面呈現數據資源的價值,以有效創造新質生產力。三是要探索數據權屬保護新方法。數據確權可以借鑒帕累托優化原則,在不損害數據相關人利益的前提下,可探尋數據增值性開發利用。同時,可以充分發揮仲裁機制的靈活作用,彌補法律滯后、僵化的不足,更好地平衡權屬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四是要探索數據定價新思路。理論界對數據要素的定價方法,主要采取成本法、收益法、市場法等。可以探索在這三種傳統方法的基礎上,創新思路,如采取分類定價法,根據數據價值的固定與否、創新程度大小來確定最終價格;采取混合加權定價法,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設定相應權重來確定最終價格;采取入股分成法,最大化挖掘數據要素價值,根據約定分成共享數據紅利。五是探索數據交易流通新模式。根據數據要素的不同特點,以統一規則、細分市場的原則,構建雙循環、多模式的數據交易流通體系。內循環模式能夠實現數據要素全流程融入經濟活動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全過程,提升實體經濟的數據要素創新能力。在與外循環模式互動下,將涉及核心競爭力的外部數據要素內化為內循環數據,這將帶來組織邊界和組織形態的重大調整,這是促進數據要素服務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這種圍繞數據進行企業邊界重構的方式,已經成為大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以數據要素的循環融合,提升產業鏈生產力水平和價值鏈創新能力[7]。
(三)拓寬智慧應用場景
一是要拓寬智慧服務應用場景。要進一步用智慧化手段在更多場景中圍繞老百姓需求,尋找痛點、難點,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推進“自助服務區”改造升級為“24小時自助服務區”,為居民提供“不打烊”的全天候貼心服務。自助服務要更加精細化,如學習上海的智能文件柜,可以為居民提供寄存文件、審批文件、領取文件全套服務,居民辦事更加便捷化。推進政務公開智能化向社區延伸,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事項、文件政策解讀等,如就業問題、上學問題、就醫問題、應急問題等,居民能及時、便捷、智能化獲取相關服務。二是要拓寬智慧治理應用場景。針對城市治理中的具體問題,開發一批治理數字化應用場景,要細化問題中的具體量化指標。針對具體的量化指標,可以運用智慧化手段,實現數據的自動匯聚。對收集的數據再進行具體權重比例的設置,根據具體權重數據對問題進行精準畫像。根據具體的畫像概況,再去適度微調智慧化場景的具體應用。三是要拓寬智慧產業應用場景。緊緊結合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方向,立足合肥市現有產業基礎條件,瞄準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實現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緊密結合。要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組建技術聯盟、產業聯盟,聯合一批懂場景、會創意謀劃、有企業資源鏈接及服務能力的“場景促進機構”,加大各類智慧產業的開發力度。如當下的低空經濟產業,可以出臺相關細化政策,解決一些企業的現實困境,幫助企業集體攻克難關,讓其真正落地,創新發展。
(四)增強城市治理韌性
一是要增強城市經濟治理韌性。重要舉措是做大做強優勢數字產業,全力培育數字經濟驅動能級。立足現有基礎和條件,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對全市經濟具有較強帶動力的大規模產業集群,如打造世界級新型顯示產業集群、打造全國重要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打造全國領先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以及培育新興數字產業潛能。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開展自主可控、國際領先的數字化轉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促進智慧城市建設與實體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突出智慧城市建設與農業、制造業、旅游業等融合,借助數字技術提升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協同程度,進一步增強實體經濟競爭力。二是要增強城市社會治理韌性。在黨委領導下持續優化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居民之間的關系,形成多元主體有效參與的模式,改變過去的政府主導模式。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黨建引領,大力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治理,尤其是要制定特定的保障措施和服務政策以有效滿足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的需求,確保這些特殊群體能夠及時有效地獲得所需的支持和幫助,增強城市治理的智慧韌性。
(五)筑牢安全防控體系
一是要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中增強對信息安全能力的重視程度。安全與發展相互作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與信息安全能力密不可分。在追求城市的智慧化、韌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要特別警惕運用智慧手段解決城市治理問題所帶來的城市安全問題,在存儲、應用和共享數據時保障安全性。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強化黨委的統一領導,政府在黨委領導下準確分析建設中的安全需求,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安全標準、安全架構體系、技術規范等。市場主體要采取主動、自律的安全自查自檢,要在衡量指標中提升安全性的權重,并構建和強化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二是要進一步強化安全技術支撐。要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增加對安全技術研發的投入,增強防火墻效能、提升入侵檢測水平,使數據信息的存儲、訪問、流轉得到有效的安全保障[8]。三是要進一步健全安全風險評估預警體系。提升專業核心技術團隊的水平,準確評估城市基礎設施和系統的風險并加以有效應對。加快推進城市態勢感知平臺建設,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識別保護機制,加強態勢感知和通報預警。同時,政府需要重視并進一步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強化信息安全漏洞的防范意識,強化網絡安全屏障建設,全面建設“智慧安全韌性城市”[9]。四是要注重安全合規、長效運營。堅持安全與發展“齊頭并進”,強化安全運行。堅持“人防、物防、技防”聯防聯控的大安全理念,提升網絡資源、數據資源、應用系統的安全保障能力,實現長效運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
[2]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6-69.
[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4:19.
[4]高煥超.智慧城市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鄭州市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11):8-12.
[5]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EB/OL].https://www.sohu.com/a/663
516094_229926.
[6]李壯,牛俊偉.論我國韌性城市建設的現實邏輯、價值意蘊及其實踐路徑[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85-92.
[7]周民,王曉冬.走進數字經濟[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23:89-114.
[8]王林霞.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與優化路徑[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23(3):68-72.
[9]項松林,李睿.智慧城市建設:進展、問題與對策[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67-72.
收稿日期:2024-05-24
基金項目: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合肥行政學院)2024年度重點課題成果“加快推進合肥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研究”(HFDXKT202411)
作者簡介:胡厚翠,教授,從事城市數字化轉型、數字政府、數字經濟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