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生命哲學思想呈現出以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和尊重生命為發展路徑的一條閉環軌跡,使人們通過認識生命的本質和發展過程,進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中人的生命價值,以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方面體現,二者密不可分,無法割裂。生命的價值也在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中顯現。個體應充分認識生命價值、尊重生命價值、創造生命價值,最終以追求崇高的生命價值為生命目標。
關鍵詞:生命哲學;生命價值;生命意義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4)06-0038-04
生命存在是人類生存的標準。對人類而言,世界的完整性與生命存在息息相關,沒有生命存在,世界便失去了完整性。生命的珍貴性也要求人類珍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生命哲學以生命作為核心內容,人作為生命運動的載體和主體,應對生命態度、生命價值、生命意義具有合理的認知,從而能夠形成科學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一、馬克思主義生命哲學
馬克思主義生命哲學展現出充分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思想內涵,在領悟生命的本質和發展過程中,促使人們更加珍惜在人類發展歷史進程中,生命展現出的有限性。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促進人們獲得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在保障人類積極健康成長的同時,又能穩定社會發展,啟發人們尊重生命、發展生命、實現生命的價值,并最終實現個體自主健康的發展。
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是人的本質問題,解決一切問題都應從人和社會的關系中去尋找答案。生命存在的價值本身,是生命發展過程中改造主客觀世界時所創造的價值,馬克思主義生命哲學中人的生命存在價值需要我們在社會關系中去思考和理解,馬克思哲學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也是考察一切人類問題的方法論。
馬克思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創造性的生命實體,這就反映出人的生命具有最高價值。對客觀世界創造性的實踐使人類與動物區分開來,也使得生命價值超出物體所具有的價值。人的生命價值是最重要、最高級的,也反映出人生命存在的至高地位。毛澤東同志也曾說過:“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具有寶貴生命價值的人類具有創造生命的能力,成為世界上具有最高價值的價值物,體現了人類生命的價值。
二、馬克思主義生命哲學視域下生命價值的內涵
人的生命價值體現在生命的自我價值和生命的社會價值。生命的自我價值相對生命的社會價值更關注于個體生命對自己的意義和價值,這時人是價值主體。生命的社會價值更關注于在社會生活中他人與社會對人的意義和價值評價,這時人是價值客體。生命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密不可分,無法割裂。只強調人的生命價值中的自我價值,忽略生命的社會價值勢必違背唯物主義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生命哲學視域下生命價值內涵包括生命的自我價值和生命的社會價值,并且生命價值兩個方面具有普遍的必然聯系,這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個體的生命價值和社會價值這兩方面的統一性。
(一)生命的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體現在個體肯定自己的生命狀態。人無論付出多少努力,承受多少困難,只要能夠滿足生命延續的需要,便會努力去獲得生命。人的生命具有不可逆和不可替代性,人的價值能否得以實現取決于生命是否存在。只有生命存在,它的意義和價值才有現實的基礎。我們對生命的自我價值認識不僅僅局限于此,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如果只為滿足維持生命存在,就只能體現出人類生命的基本價值,只有超越和發展生命存在才能夠真正實現自我價值。
人類認識自我價值需要在實際的生產勞動活動中滿足自我需要。馬克思主義認為:從根本意義上講,勞動是人類的第一需要,只有滿足勞動的需要,才能認同、發展和實現自我價值。自我價值還表現為尊重與被尊重、強大意志力被滿足的需求,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獲得被他人認可其價值的需要。馬克思認為:“對不希望把自己當愚民看待的無產階級來說,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獨立感比面包還重要。”也就是說我們要在有意義的職業活動中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自我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中認識和解釋生命的價值。
人類實現全面發展是獲得自我價值的終極表現形式。馬克思認為實現理想社會的目標就是激發每個個體的潛能,促進他們實現全面發展。人的發展需要是自我的最高表現形式,人的發展需要的滿足得以實現取決于人的潛能,超越理想和現實的力量。個體保持原有的發展水平停滯不前,必會感受到生命失去光彩和意義。只有不斷參加實踐活動,創造性地改變生活,才會體驗到超越自我價值的力量和生命存在的意義,進而感受到快樂、滿足和幸福。
(二)生命的社會價值
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生命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樣重要,人具有社會屬性,從出生到逐步成長的過程每個階段都離不開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并且始終保持開放和互動狀態。離開社會關系,需要就無法得到滿足,個體也無法生存。自我實現不能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高目標,人們更應該追求理想社會的實現,將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統一起來,最終實現最高生命價值。
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不僅體現在自我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的實現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個體從出生開始便具有了社會屬性、社會價值。個體是具有人類特性的生命存在,即使處于嬰幼兒期沒有實現社會價值的能力,但已經具有隱性價值,具備了創造價值的可能。隱性價值不容易被覺察,但隱性價值仍具有現實意義,在家庭生活中的個體處于社會關系中,每位家庭成員對于彼此的存在都具有價值和意義。他們延續希望,傳承文化,保留人類的智慧,成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成員發揮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人具有勞動能力是生命社會價值最重要的體現。人的社會價值體現在勞動可以創造和改變人類社會的物質和精神。人類通過勞動實現其存在的意義,通過勞動生產物質資料、取得生活資料以維持生命的存在,在勞動實踐中獲得技能并提升技能,是實現人的社會價值的根本屬性。人類從事生產生活實踐不僅有體力勞動,還需要通過腦力勞動獲取先進科學知識,取得強大生產力,創造豐富的社會財富,在其實現的過程就體現著生命的社會價值。
人類不僅依靠物質生活的滿足來實現價值,還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實。個體的社會價值也反映在精神生活的滿足上,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精神產品的價值具有永久性。物質資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個體的發展也需要精神產品帶來的價值和意義,隨著物質需要的滿足,人們對于精神需要的滿足越來越關注。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關注人們的精神生活,促進人們意識到自己生命的社會價值,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價值。
(三)生命的價值在于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實現生命價值的最終目標是生命價值觀的重要標志之一,生命價值觀指導個體認識生命價值、評價生命價值以及如何創造生命價值。從生命的特性出發,生命價值觀也包含精神生命價值觀和社會生命價值觀。生命價值目標展現在個體一生的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成為其認知、情感和行動的動力和方向。每個人的生命價值目標,都朝向如何認識生命價值、接納生命價值和實現生命價值。消極困惑的生命目標使個體成為追求名利、物質生活等的工具,失去精神追求,陷入空虛、無助等狀態,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失去人生方向。樹立正確的生命目標也是個體的內在核心動力,幫助個體克服困難、挫折,引導個體不斷地勇于追求、大膽實踐、積極進取,為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做貢獻。
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在為實現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努力奮斗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如何選擇自我生命目標,如何樹立正確生命價值觀這一重要問題。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中,要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認識自己的生命價值。只有符合自然、社會和民族發展需要的個體認知、情感和行為模式,才能對整個社會的進步產生積極作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我們要選擇為人類進步、人類幸福的事業做貢獻的生命目標,以此為目標,那么一切困難、挫折和壓力都不會壓倒我們,我們也將為此感受到自豪、自尊和無限的快樂。個人的幸福屬于千萬勞動者的幸福,雖然我們在勞動中默默無聞,但我們創造的財富將發揮無窮的力量被保存和流傳下去,我們將成為具有崇高品質的人。
在個體完善自我和實現自我過程中,應培養創造性和主動性,強化自身品德修養。個體通過學習科學知識、掌握實踐技能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力來創造社會所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個體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必須不斷學習,成為終身學習者,不斷參與社會實踐獲得勞動技能,最終實現自身生命價值。樹立遠大目標和信念,在為人類創造幸福生活的事業中,永葆無畏無私精神,努力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展現自我智慧,創造自身價值,才能充分發揮潛能,人生價值和意義得以完善和不斷實現。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個體想要獲取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必須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具備崇高的品格,發揮潛在價值,實現人生理想,務必投入廣泛的社會生活實踐。生命的價值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更要靠自身創造和發展,只有全身心地投入社會生活實踐,貢獻自身精力和體力,發揮自身創造性才能為人類美好未來貢獻力量,個人才能取得成就,實現人生目標,成為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和實現自我。
個人在實現自身生命價值時無法割裂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必然聯系,從根本上每個人的生命價值都是自我價值和生命價值的統一體。個體實現自身生命價值必須具備健康的人格、積極樂觀的情緒和優秀的道德品質,成為自尊、自愛、自強的獨特生命體。個體的生命價值實現需要通過個人努力付出,脫離社會關系不能得以實現,個人價值體現離不開群體生活,不能脫離社會規范、脫離人民群眾,以自我為中心,而應為實現人民群眾廣泛利益、滿足祖國和社會需求為己任,堅毅奮斗一生,這樣的人生才能既滿足生命自我價值又能滿足社會價值,才有意義。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個人發展和他人、社會發展應相互協調一致,才能實現個體全面發展的目標,這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個體在發展生命價值時首先要成為有人生目標的人,人生目標的設立不能脫離社會發展的實際,應與社會發展目標協調一致,最終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三、馬克思主義生命哲學視域下生命價值的啟示
(一)認識生命價值
在哲學史上,學者們探討人的本源時,曾將“神”“心”“物”作為討論重點,這也是本體論對人的本源的解釋。將人的本源問題放在現實生活中去思考,以人的視角為出發點看待世界和人的關系。本體論思想從根本上以形而上學的思辨形式為出發點研究人的本源,忽略了人的自身存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更多地關注人類的現實存在以及人類的解放。其中包括人如何獲得自由解放,人以何種方法認識世界,求取知識。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的基礎,“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馬克思主義思想真正將人的存在和價值放于本源地位。
以生命價值為本去改造世界、改造現實,真正意義在于從事社會實踐,感悟生命變化、體察生命真諦。尊重生命本源,將生命意義融入實際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去。人類生命存在具有獨特性,區別于動物,具有“種”與“類”的統一特性,既是自在的,又是自為的生命存在。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實踐生命意義,創造生命價值。生命的存在形成社會存在和世界存在,因此人類世界的存在基礎是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本源在于生命存在。關愛生命本源,珍視生命本源,維護生命本源,才能將人的生命價值更好地發展和實踐。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關注人的生命價值、珍視人的生命價值,完善生命的內在意義,促進社會以及世界朝向積極、和諧、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尊重生命價值
人的生命形式是具體、生動、多維的存在。人的生命具有個別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特性,體現在種生命的運動形式和類生命的運動形式的集合統一體,是自在和自我的生命形式的完整統一。人除了生物意義的生命形式,更具有自為生命意義的存在形式,實現統一和諧的雙重生命形式,才使生命價值獲得尊重。
人具有相對自由的生命形式,在個體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應尊重生命權利,關注生命權利和熱愛生命權利。人的肉體生命存在具有自然屬性,自然生命自在、自由,人必須尊重自然規則,服從自然規律,尊重生命的不可逆性。相對來說人的肉體生命具有有限性,維護肉體生命健康是自然生命存在的前提和基礎。人的自然生命對個體、社會以及世界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充分認識人的自然生命價值,熱愛人的自然生命,尊重人的自然生命,關愛人的自然生命,維護人的生命權利,保障人的生命權利,積極應對生命價值的自然規律。
相對于動物而言自為生命的價值具有獨特性,自在生命的有限性不能限制自為生命的價值實現。自我生命是由人自為創造和發展,具有社會屬性,包含種生命的意義又超越種生命的意義,在有限的自然生命中,創造和發展具有深度和廣度的自為生命意義,實現自為生命價值。自為生命的體現具有目的性和意識性,是以實現自我價值和創造社會價值為目標,在人們主動參與社會生活實踐中得以實現。自為生命雖依附于人的自然生命,超越于人的自身肉體價值即自在生命,在社會實踐、歷史發展中,去努力實現、發展和創造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熱愛自我生命,尊重自為生命,關愛自為生命,實踐自我生命才能真正超越和發展人的自我生命,超越生命本源意義,在世界發展中實現豐富的人生,過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形成高級人生品格,傳遞下去、發展下去、繼承下去,生生不息,代代留存。
(三)創造生命價值
伴隨著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帶來的改變,出現工具化地僅用理性忽視情感為自我創造生命價值的現象。伴隨社會發展和進步而出現的社會問題,包括自然環境、人口數量、社會福利等問題給人們帶來新的認知機遇和挑戰。人們在物質生活已經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創造生命價值需要的精神產品卻良莠不齊,甚至存在威脅生命的精神暴力,在思想文化領域挑戰人們對生命價值意義的覺察、體驗和思考。人們追求生命價值趨于物質化、工具化、功利化,忽略了具有深遠內涵、純粹的精神世界的需求,引發許多矛盾和沖突,人們對生命價值的認知產生困惑、對生命價值的情感變得消極,對生命價值的實踐行動力下降。
在種種社會問題發生的情況下,人們不是對內在生命意義和價值失去渴望,而是更加期盼個人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渴望真正地思考生命意義,認識自我、接納自我以及實現自我,人們對自我實現和超越的渴求促使人們努力地超越外在束縛,更加期盼內在精神世界的改變。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更加關注人們的個體主觀性,強調個體自由決定意志,通過不斷選擇創造自我的本質,不斷朝向未來超越造就自我。但是個體如果過分關注自我生命價值,將會導致與他人、社會關系的沖突,脫離原本的生命存在價值和意義,陷入困惑感、疏離感和焦慮感。只有通過滿足社會關系中個體與整體一致的生命需求,實現自我的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才是創造生命價值的根本,將這些需求作為內在精神動力,可以不斷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獲得完整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忽視處于社會關系中生命價值的內涵,過分強調生命價值的個別性,自為生命和自在生命的價值會失去原本的雙重聯系,進而迷失自我、分裂自我,產生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生命認同危機,導致生命價值難以實現。
(四)追求崇高的生命價值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認為“完整的人”是人的本質,其實質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發展的終極目標。全人類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個體的全面發展和全人類自由發展離不開個體自由生命價值的發展和個體自由、自覺全面的自我發展。我們需要清楚“完整的人”的生命價值必然要求人的自由和解放帶來的生命價值。只有在共產主義的革命實踐中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共產主義的實現是全人類的生命價值目標。投入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中實現生命價值,防止生命異化帶來的“物質化”,工具化和機械化帶來的發展障礙,遵循客觀歷史發展規律,積極回復生命的異化現象,成為具有生命的崇高價值的“完整的人”,發展個性自由、人格完整的人,使自己的生命發展進入共產主義應然階段,“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利于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社會實踐,反映人的生命價值成為生命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內容,在自在價值和自為價值中全面、整體地實踐人的生命價值。在全面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揚人的生命價值,將自我價值發揮與創造成為利于他人和社會發展、體現生命的偉大意義的價值內容,形成崇高的人生境界。在人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中,最大程度發揮人的生命超越性和創造性,用馬克思主義武裝我們的頭腦,在各種社會現象中辨析什么有利于實現生命價值、什么有利于社會發展、什么有利于建設我們偉大祖國、什么有利于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科學知識體系,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生命價值觀念,以正確意志實現人的本質價值,成為更加豐富、更具有內在精神財富的人,為國家、社會和自己積極、努力實踐和創造生命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劉鐵芳.追尋生命的整全:個體成人的教育哲學闡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5]宋志強,范紅雨.近五年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研究述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8):121-123.
[6]周喜華.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忠誠與幸福感及社會支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5):746-747.
[7]夏婉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9.
收稿日期:2023-12-01
基金項目:2017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生命哲學視域下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概念與建構模型研究”(17KSD193);2023年度哈爾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生命哲學視域下高等學校師范專業大學生職業幸福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XJGY2023054)
作者簡介:朱佳雋,副教授,碩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宋悅,講師,博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