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降碳減排戰略的實施重點,正從工業和交通領域拓展到建筑領域。須明確建筑降碳如何順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厘清建筑節能降碳的細化要求,并找到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人為因素導致的碳排放主要在產業、建筑和交通領域。建筑行業的碳排放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40%,具有巨大的節能潛力。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下發《加快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工作方案》(下稱《方案》),要求到2025年我國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取得積極進展。這標志著我國降碳減排戰略的實施重點從工業和交通領域拓展到建筑領域。
推動建筑領域的低碳化是一項復雜工程和長期任務,應找到具有區域、行業針對性的實施路徑。我國降碳減排戰略的實施重點拓展到建筑領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僅關注單體建筑的低碳化,轉向對于建筑群、街區和城市系統的低碳發展,以及低碳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設計、建造和管理)都加以關注,即注重建筑領域的持續低碳管理;從僅關注建筑運營階段的低能耗,轉向對于建設階段的“隱含碳”也加以關注;從僅關注降低建設成本的建筑技術,轉向對于結合本地氣候和文化特征的低碳建筑技術也加以關注;從僅關注建筑及其他城市實體的低碳化,轉向對于使用者參與的日常性低碳措施也加以關注。
上述幾個方面是建筑領域低碳化發展的主要方向,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需要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持續關注和大力推動。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建筑領域應充分關注“隱含碳”的排放問題。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建筑運營階段的碳排放,即“運營碳”占全球碳排放的28%,建筑建設階段的碳排放,即“隱含碳”占比為11%;我國建筑運營階段的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的20%,“隱含碳”則占到22%。在我國建筑的碳排放中,“隱含碳”占比大于“運營碳”,需要予以充分關注,并通過創新建造技術、材料技術和管理規范等推動低碳化發展。
根據《方案》的要求,我國低碳建筑的建造和運營須采取一系列細化措施。
一是提升城鎮新建建筑的節能降碳水平。優化新建建筑的節能降碳設計,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風,采用高效節能低碳設備,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和防火性能,推動公共建筑和具備條件的住宅建筑配置能源管理系統。推廣超低能耗建筑,鼓勵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按超低能耗建筑的標準建設。對于京津冀、長三角等有條件的地區,要加快推動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化發展。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級綠色建筑的比例。嚴格落實工程建設各方責任,重點把好施工圖審查關和工程項目驗收關,強化對年運行能耗1000噸標準煤(或耗電500萬千瓦時)及以上建筑項目的節能審查,嚴格執行建筑節能降碳強制性標準。
二是推進綠色低碳建造。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筑,提高預制構件和零部件的通用性,推廣標準化、少規格、多組合設計。嚴格實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確保建筑工程質量。積極推廣裝配化裝修,加快建設綠色低碳住宅。發揮政府采購引領作用,支持綠色建材的推廣應用。被納入“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政策”實施范圍的工程,應當采購符合政府采購需求標準的綠色建材。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和應用推廣,鼓勵各地區結合實際建立綠色建材應用數據庫。持續開展綠色建材下鄉活動。推廣節能型施工設備,統籌做好施工臨時設施與永久設施的綜合利用。規范施工現場管理,推進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三是推進城鎮既有建筑改造升級。組織實施“能效診斷”,全面開展城鎮既有建筑摸底調查,建立城市級建筑節能降碳改造數據庫和項目儲備庫。以城市為單位制定既有建筑年度改造計劃,合理確定改造時序。結合房屋安全情況,明確空調、照明、電梯等重點用能設備和外墻保溫、門窗改造等重點內容。統籌推進重點城市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小區公共環境整治、老舊小區改造、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等工作。被納入“中央財政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政策”支持范圍的城市,要加快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住宅建筑節能改造后的能效,應達到現行的標準和規范;未采取節能措施的公共建筑,在改造后應實現整體能效提升20%以上。
四是強化建筑運行節能降碳管理。加大高效節能家電等設備的推廣力度,鼓勵居民加快淘汰低效落后的用能設備。建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科學制定能耗限額基準,明確高耗能、高排放建筑的改造要求,公示改造信息,加強社會監督。各地區要加快建立并嚴格執行公共建筑室內溫度控制機制。聚焦公共機構辦公和技術業務用房、國有企業辦公用房、交通場站等公共建筑,依法開展建筑冬夏室內溫度控制、用能設備和系統運行情況等檢查,嚴肅查處違法用能行為。定期開展公共建筑空調、照明、電梯等重點用能設備的調試保養,確保用能系統全工況低能耗、高能效運行。選取一批節能潛力大的公共機構,開展能源費用托管服務試點。推動建筑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管理平臺建設,推廣應用高效柔性智能調控技術。推動建筑群整體參與電力需求響應和調峰。
通過采用環保材料、優化建筑設計等措施推廣綠色建筑,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
五是推動建筑用能低碳轉型。各地區要結合實際統籌規劃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應用,確定工作推進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制定完善建筑光伏一體化建設相關標準和圖集,試點推動工業廠房、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等新建建筑的光伏一體化建設。加強對既有建筑加裝光伏系統的管理。因地制宜推進熱電聯產集中供暖,支持建筑領域地熱能、生物質能、太陽能供熱的應用,開展火電、工業、核電等余熱利用。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進行應用的常態化監管和評估,及時優化可再生能源應用項目運行策略。提高建筑電氣化水平,推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提高住宅采暖、生活熱水、炊事等的電氣化普及率。
截至2023年底,全國城鎮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面積約118.5億平方米,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項目累計達2.7萬余個。2023年全年,全國城鎮新建綠色建筑面積約20.7億平方米,占城鎮新建建筑面積的94%。
雖然建筑低碳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任務依然艱巨,面臨著建筑節能降碳技術亟須創新、綠色建筑居住者獲得感不強等挑戰。
我國“十四五”發展目標和任務中明確,“使綠色低碳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落實國家關于綠色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的決策部署,加快實現建筑綠色低碳發展,要正確認識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對于高質量發展的意義:實現建筑領域低碳化目標,對于轉變城鄉建設發展方式,推動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建筑業是支撐基礎設施建設高質量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的基礎性行業,同時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戶。我國房地產和建筑業正走在以智能建造為建設方式、以數字化推動全面轉型、以綠色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發展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推動綠色低碳建筑高質量發展,要錨定建造及改建“好房子”的目標,以人民群眾對于房屋的舒適性、健康性、功能性等需求為前提。其具體工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提升新建建筑的節能水平,二是大力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要不斷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
我國房地產行業加快綠色低碳轉型,要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推廣。集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為一體的智能技術正融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創新日益賦能綠色建筑的信息化、數據化和智能化。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聚焦建筑節能降碳與綠色建筑發展,強化科技攻關,積極開展綠色低碳建筑技術以及高效節能降碳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不斷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綠色低碳建筑的發展夯實基礎。
根據《方案》,我國2025年將全面達到綠色建筑行業發展的底線要求——所有竣工項目均達到綠色建筑的基準,并把居住者可感知作為評價綠色建筑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