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9日,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召開金融檢察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了靜安區金融檢察15周年工作情況并發布《2017—2023金融檢察白皮書》及典型案例。
從2009年8月率先成立“三審合一”“捕訴一體”的金融犯罪檢察專業化辦案部門,到2024年出臺《依法服務保障金融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始終立足主責主業,依法懲治各類疑難復雜金融犯罪,辦理了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涉眾型金融案件及首例新類型案件;持續加大洗錢犯罪打擊和預防力度,建立“依法辦案、追贓挽損、防范風險”三位一體辦案模式;不斷延伸檢察觸角,提供優質高效的檢察產品,豐富檢察護企“服務包”,開展養老詐騙等專項打擊行動,通過制發檢察建議等及時處理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高度重視防范金融風險法治宣傳,不斷提升風險防范意識,線上線下全媒體普法,《護老行動系列水墨動漫》等作品獲全國法治動漫微視頻二等獎等多個國家級、市級獎項;強化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努力提升金融檢察隊伍綜合素質,《打造“靜心護企”融合品牌 答好優化營商環境“三道題”》榮獲2024年上海市檢察機關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典型事例。
2017—2023年,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共受理金融犯罪審查逮捕案件1026件1694人,批準或決定逮捕1296人;受理金融犯罪審查起訴案件1172件2216人,涉及3類15個罪名,包括破壞金融管理秩序類犯罪934件1754人,金融詐騙類犯罪157件234人,擾亂市場秩序類犯罪81件228人。
近年來,金融犯罪呈現以下新特點:1.非法集資犯罪案件數量上升后逐步下降趨于穩定。該類案件涉及人群廣,橫跨各年齡層、職業群;涉案金額大,社會影響廣;受高等教育犯罪人員比例上升。2.涉私募案件有所增加,受理審查起訴涉私募類案件128件323人。3.信貸保險領域犯罪數量趨于平穩,但保險從業人員參與犯罪程度加深,形成黑灰產業鏈;涉案險種多樣,不法人員利用理賠規則漏洞進行違法犯罪;信貸領域犯罪從詐騙蔓延到非法經營犯罪。4.非法經營類案件有所增加,中介參與程度提升,受理審查起訴非法經營證券期貨業務55件178人,案件數量逐步增加。5.涉外匯案件出現新特點,跨境資金流轉逃避監管。以“地下錢莊”為主的非法換匯交易平臺案件多發,不法分子通過虛擬幣等中間工具“搭橋”,實現多層級跨境貨幣兌換;出現“對敲”型非法經營外匯行為。
近年來,金融犯罪組織結構日趨復雜,非法業務與合法業務交織,金融犯罪手法不斷翻新。司法機關需高度關注、積極應對、加強與行政監管等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執法司法銜接有待進一步加強,金融從業人員的法治意識,相關的普法宣傳有待進一步提升。
為此,靜安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加大打擊金融犯罪力度,推動一體融合履職。一是依法妥善辦案,著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對非法集資等金融犯罪保持高壓嚴懲態勢,嚴格落實“一案雙查”機制,全面提升辦案質效。二是站穩人民立場,全力追贓挽損。堅持案件辦理與追贓挽損并重,強化資金證據收集審查運用和科技賦能,全流程加強追贓挽損。三是發揮監督職能,堅持全鏈條打擊。聚焦人身、財物,著眼事前審查、事中監督和事后糾正,加大對金融犯罪鏈條上資金、技術、中介等關聯人員的追訴力度,做實刑事訴訟全流程監督。四是強化創新意識,積極依法履職。加強民事法律監督,注重對生效民事判決裁定的審查,協同開展涉虛假宣傳等公益訴訟,探索金融檢察綜合履職新路徑。五是凝聚多方合力,堅持治罪與治理并重。結合辦案,制發《保險行業經營安全刑事風險防范指南》,從源頭堵漏建制。加強與外匯監管等部門溝通聯系,推進行刑銜接、協同治理等工作。六是貫徹數字檢察戰略,構建“數智”檢察工作新機制。運用大數據思維和科技手段提升辦案質效,通過構建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依法監督立案、追捕追訴。七是注重事前預防,開展多維度普法宣傳。把握“防范非法集資宣傳月”等時間節點,全媒體推進普法宣傳,提升居民金融素養和風險防范意識。八是加強隊伍建設,抓實專業化人才培養。依托“金融檢察小課堂”等平臺,加強打擊網絡非法期貨交易等專業知識學習,開展全方位人才培養。
A公司成立于2002年11月,由被告人王某擔任法定代表人,被告人吳某擔任進口業務負責人,主營貨物進出口等業務,經營過程中需要外匯。王某和吳某發現有的外貿公司在境外采購進口貨物時,由當地中國客商為其支付外幣,而外貿公司只需在境內將對應的人民幣結算給中國客商的中國賬戶,省卻了購匯付匯環節,相應的進口付匯額度就被“閑置”了。王某、吳某盯上了這部分“閑置”額度,聯系某進口公司,幫助該公司的木材進口貿易代理報關。代理中,吳某取得了不需要付匯木材進口業務的國際海運提單、境外原產地證明等文件,將業務包裝成A公司的自營進口木材業務,利用配套的木材進口外貿合同、外商形式發票等材料,冒充真實貨主名義申請對外支付外匯。

2023年1月,案件移送到檢察機關審查起訴,面對承辦檢察官的訊問,A公司負責人王某辯解稱,涉案木材進口貿易均系真實交易,所有購匯均基于真實交易,不存在騙購外匯行為。對此,檢察官從騙購外匯行為模式、主觀故意以及危害結果三方面開展自行補充偵查,先后詢問涉案公司查實進口貿易實際情況,與證據材料一一比對,對于犯罪模式深入分析,完善定罪量刑的證明體系,形成了證據閉環。根據相關規定,進口貿易如不需要支付外匯,只要如實申報即可。檢察官認為,交易既然沒有實際付匯需求,就不應當購匯付匯,但A公司隱瞞了存在真實消費商不需付匯的關鍵事實,避開相應監管向銀行購匯,系欺騙行為,屬于騙購外匯行為。騙購外匯數額與定罪量刑直接相關,為此,檢察官將海運單據、購匯付匯憑證等材料中的時間、貨物品類、金額、幣種等要素逐筆核對后,引導審計準確計算騙購外匯數額為83萬美元。2023年12月18日,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檢察院依法以涉嫌騙購外匯罪對A公司、王某等人提起公訴。近日,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經審理采納起訴指控的事實、罪名、量刑建議,判處被告單位A公司罰金人民幣30萬元,判處被告人王某有期徒刑10個月,緩刑1年6個月,判處被告人吳某有期徒刑10個月,緩刑1年。王某、吳某未提出上訴。
檢察官堅持“治罪”與“治理”并重,以開展“檢察護企”專項行動為抓手,對案件反映出的多家企業內部管理問題開展訴源治理,對于相關公司沒有依法簽訂代理報關委托合同等違規行為進行調查,找準行業的共性“病灶”,向貨代公司、報關公司、真實消費單位制發系列檢察建議,重申對外貿易相關法律規定,對于如何依法合規開展外貿活動提出系列建議,引導企業合法經營。相關公司均積極整改,并及時反饋落實情況。
2024年是靜安區人民檢察院金融檢察部門成立15周年,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將以此為新起點,持續構建具有“靜安范”的金融風險防范大格局,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靜安、法治靜安提供優質檢察服務和司法保障。
編輯:沈析宇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