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的“堅持系統觀念”不僅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而且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為“系統”奠定了理論基礎。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關聯性”“可行性”推進,必須堅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必須堅持“同向發力、形成合力”。但是,高校財務領域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中卻缺乏“系統觀念”。“高校財務領域”包括的會計、財務、預算、審計、內部控制、資產這六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高校財務領域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不能單兵突進,否則顧此失彼。高校財務堅持系統觀念還應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當前與長遠、發展與安全的關系。
【關鍵詞】 高校財務; 全面深化改革; 系統觀念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4)24-0125-07
一、“堅持系統觀念”的科學內涵
(一)“堅持系統觀念”是重要原則
1.“堅持系統觀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則
(1)“堅持系統觀念”是發展的重要原則
2020年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堅持系統觀念”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五大原則之一。
(2)“堅持系統觀念”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則
2024年7月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堅持系統觀念”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大原則之一。
2.“堅持系統觀念”屬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范疇
(1)“堅持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2020年10月26日,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指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2)“堅持系統觀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堅持系統觀念”作為“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的“六個堅持”之一,還指出:“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
(二)馬克思主義的系統觀
在馬克思創始人的論著中,多次提到“系統”“系統化”“有機系統”“系列”以及相關的“體系”“總體”“整體”“有機體”“集合體”和“總畫面”等。
1.“系統”“系統化”
恩格斯多次提到“系統”“系統化”,如恩格斯指出:“摩爾根是第一個具有專門知識而想給人類的史前史建立一個確定的系統的人”,“他建立的這個系統就愈將獲得大家的公認。”[1]16,17恩格斯還指出:“關于自然界的所有過程都處于一種系統聯系中這一認識,推動科學從個別部分和整體去證明這種系統聯系。”[2]75-76恩格斯認為:“不過,要系統地并且在每個領域中都來完成這一點,卻是一件巨大的工作。……單是把大量積累的、純粹經驗主義的發現予以系統化的必要性,就會迫使理論自然科學發生革命。”[2]53毛澤東指出“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3]毛澤東指出:“我們過去所走的路和經驗,要有系統地去考慮。”[4]
2.“社會有機體”“有機體”“集合體”
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的概念最初萌芽于《萊茵報》時期;1847年,馬克思最初在《哲學的貧困》中提出“社會有機體”這個概念時指出:“誰用政治經濟學的范疇構筑某種思想體系的大廈,誰就是把社會體系的各個環節割裂開來,就是把社會的各個環節變成同等數量的依次出現的單個社會。其實,單憑運動、順序和時間的唯一邏輯公式怎能向我們說明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呢?”[5]1867年,馬克思在為《資本論》第一版寫的序言中提出“有機體”這個概念時指出:“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6]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1]298。列寧指出:“辯證方法要我們把社會看做活動著和發展著的活的機體。”[7]
3.“總和”“總體”“體系”“整體”
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8]恩格斯在《運動的基本形式》中指出,“我們所面對著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2]492恩格斯指出:“世界表現為一個統一的體系,即一個有聯系的整體,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要認識這個體系,必須先認識整個自然界和歷史。”[9]列寧對唯物辯證法整體性表達了自己的系統觀念,他指出:“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媒介’。”[10]斯大林指出:“辯證法把自然界看作有聯系的統一整體,其中各個對象或現象相互有機聯系著,相互依賴著,相互制約著。”[11]
4.“畫面”“總畫面”
恩格斯指出:“當我們通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這種觀點雖然正確地把握了現象的總畫面的一般性質,卻不足以說明構成這幅總畫面的各個細節;而我們要是不知道這些細節,就看不清總畫面。”[2]60
中國系統辯證學創始人烏杰[12]指出:“馬克思、恩格斯是關于社會現象、自然現象的系統科學概念的奠基人,是對系統性原則最早進行了廣泛而具體的科學的研究的學者。”從上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系統”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習近平的系統觀
堅持系統觀念是習近平長期堅持的觀念。《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
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整體性”推進。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
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要“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六次會議上、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多次提出:“要注重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系統性”“關聯性”“可行性”推進。2013年習近平在黨外人士座談會的重要講話中和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
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更加注重系統集成”;2024年5月20日,習近平在征求對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意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中指出:“更加注重系統集成”;2024年7月,習近平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五是強化系統集成,加強對改革整體謀劃、系統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習近平從2014年起多次強調“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所謂系統集成,劉晨光[13]認為:“系統集成原是一個工程學概念,其本質是最優化的綜合統籌設計,所要實現的目標就是整體性能最優。”
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整體推進”。烏杰[14]指出:“整體性是系統的本質屬性。”習近平多次強調“整體推進”,2023年2月,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
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同向發力、形成合力”。2023年12月11日,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2024年2月19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強調指出:“重大改革試點先行。要加強系統集成,對新出臺的舉措、新制定的制度開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合力”是系統理念,習近平多次提出“形成整體合力”,“形成強大合力”,“匯聚改革合力”,“確保形成整體頂層合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為政、分散用力”,“監督合力”等;只有“合力”才能更好“發力”,習近平也多次提出“同向發力”,“集中發力”,“同向發力、同時發力”,“精準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讓鐵規發力”,“找準改革的發力點精準發力”等。
(四)系統的定義
中文的“系統”英文(system)一詞來源于古代希臘文( ),意為“部分組成的整體”。美籍奧地利理論生物學家和哲學家、系統論創始人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5]定義為“系統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元素的綜合體。”
中國系統工程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16]指出:“‘系統’,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且這個‘系統’本身又是它所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
《辭海》解釋:“系統:自成體系的組織;相同或相類事物按一定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如組織系統,灌溉系統。”[17]《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系統:同類事物按一定的關系組成的整體。如系統化,組織系統,灌溉系統。”[18]
從上可以看出,“堅持系統觀念”必須“注重系統集成”,注重“關聯性”“協同性”,“形成整體合力”,“同向發力”地“整體推進”。但是,高校財務領域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中卻缺乏“系統觀念”。
二、高校財務領域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
在筆者的論著中“高校財務領域”或“高校財務”包括“高校會計”“高校財務”“高校預算”“高校審計”“高校內部控制”“高校資產”六個方面,筆者曾闡述其中每一個都是獨立的學科,之所以放在一起稱為“高校財務領域”是因為它們之間聯系密切,同時在實務中統管一個部門,如“審計”與“會計”“財務”嚴格區別,但教育部財務司管“審計”;再如“資產”與“預算”“財務”雖有嚴格區別,但教育行政部門卻成立“財務資產處”。
2013年11月12日,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19]
(一)高校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和執行需與其他改革整體推進
1.高校內部控制中“經濟活動”與“全覆蓋”的關系
筆者曾在《高校內部控制研究》一書[20]和四篇文章(見參考文獻21—24)中提出“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內部控制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內部控制應全覆蓋”。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卻只規定“經濟活動內部控制”。高校教務不屬于“經濟活動”,高校考試要單桌,考教分離,AB卷,閱卷1人1題,閱卷與登成績分離,試卷檔案專人保管等都體現了內部控制;高校招生、人事屬于行政事務,卻是風險高發區。筆者在論著中多次披露過藝考、體育生特招、考研中的舞弊問題,也披露過在職務職稱晉升中的腐敗問題。筆者曾多次呼吁“高校內部控制全覆蓋”即“全部業務活動”,并將內部控制嵌入高校全部業務活動之中;還提出內部控制對象的內涵是單位內的內部權力控制,內部控制應定位于政治學領域,內部控制建設是“一把手”工程。
2016年10月8日,財政部印發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財會〔2016〕19號)第三條第五款指出:“修訂《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對象從經濟活動層面拓展到全部業務活動和內部權力運行。”但是,2021年11月29日,財政部制定了《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卻未提“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對象從經濟活動層面拓展到全部業務活動和內部權力運行”。財政部“單兵突進”推進內部控制的不足還在于,如果《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五五”規劃綱要》仍不提“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對象從經濟活動層面拓展到全部業務活動和內部權力運行”,那么,行政事業單位仍局限在“經濟活動層面”,這給高校等事業單位留下很大的風險區!因此,建議高校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貫徹系統觀念,整體推進。
2.高校內部控制與審計的關系非常密切
現代內部審計之父勞倫斯·索耶[25]指出:“對內部審計人員來說,控制既是一種機會,也是一種責任。……勝任的內部審計師有一個芝麻開門的秘訣,……這一開門的鑰匙便是控制。”布林克[26]認為,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有內部審計,因為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有內部控制。內部審計人員評價組織機構各專門領域的內部控制的技能是他們滲透到組織中的敲門磚,控制評價是內部審計人員的執行秘訣。羅伯特·莫勒爾[27]指出:“和布林克同時代的勞倫斯(拉里)·索耶同布林克一起創建了內部審計這個行業,他認為控制評價是內部審計人員的‘執行秘訣’。也就是說,內部審計人員評價組織機構各專門領域的內部控制的技能是他們滲透到組織中的敲門磚。”王光遠等[28]的研究表明:“著名內部審計學家安德魯·錢伯斯(Andrew Chambers,1995)認為,內部審計的理論構建應以內部控制概念為中心。現代內部審計之父勞倫斯·索耶(Lawrence Sawyer)也指出,評價內部控制的技能是內部審計人員的‘魔杖’,是內部審計滲透到其他領域的‘敲門磚’,內部審計是控制重要與否的代言人。”Maijoor[29]從審計學視角認為,內部控制與審計有著天然的歷史淵源與邏輯關系,兩者在不斷地耦合和互動中發展與深化,關注的主要內容是內部控制如何防止組織內部的錯誤和舞弊,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以及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文碩[30]指出:“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看,將內部控制系統歸入審計之伍,都是現代審計興起的標志。”
從上可以看出,內部控制是“內部審計的鑰匙”“內部審計的敲門磚”“內部控制與審計有著天然的歷史淵源與邏輯關系”“將內部控制系統歸入審計之伍”,王光遠等[28]稱“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是受托責任的孿生兄弟”,“內部審計職業的‘根’都在于內部控制審計”。因此,內部控制與審計的關系非常密切。
3.高校內部控制與會計的關系密切
(1)高校內部控制與財務會計的關系密切
我國的《會計法》是財務會計法,雖然內部控制與會計關系十分密切。2024年6月28日,修改的《會計法》第一次提到“內部控制”,這是好事,“內部控制”終于寫進了法律。但放在“第三章會計監督”之內似乎不妥,我們不禁要問:“內部控制”僅與“會計監督”有關系嗎?“內部控制”的母法僅是《會計法》嗎?如上所述,“內部控制與審計有著天然的歷史淵源與邏輯關系”,《審計法》為什么不提“內部控制”?無論在理論界或實務界,審計領域聚集了大量研究“內部控制”的精英人士。文碩[30]347,351指出:“甚至有人提出:‘我們相信,內部控制先于審計和會計職業的其他因素。’”
中紀委不屬于經濟業務部門,但十分重視內部控制建設,政論專題電視片《打鐵還需自身硬》解說詞中兩處提到“內控機制”。中篇“針對這些關鍵點和風險點,中央紀委不斷加強內控機制建設,嚴控決策權、審批權。”下篇“在每一個關鍵環節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強化內控機制,防止權力濫用。”2017年1月6日,王岐山在十八屆中紀委七次全會的工作報告中指出:“查找監督執紀各環節風險點,梳理、歸納、提煉、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創新實踐,規范審批程序和內控制度。”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健全內控機制。”因此,內部控制不能定位在“會計監督”之內。但政出多門,“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不行,不能各自為政,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形成合力、同向發力、整體推進。
2023年12月18日,財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23〕31號)在“基本原則”中規定:“堅持系統思維。公立醫院內部控制要確保覆蓋各項經濟活動及相關業務活動,貫穿決策、執行、監督全過程,與內部審計、巡視巡察、紀檢監察等其他各類監督機制有機貫通融合,構建內外協同、銜接高效、運轉有序的內部控制工作機制。”其優點是“堅持系統思維”,四部門“形成合力、同向發力”,還提到“各項經濟活動及相關業務活動”“內部控制環境”等;不足的是“相關業務活動”而不是“全部業務活動”即全覆蓋,如醫院中存在的在晉升職務、職稱中暗箱運作的“人力資源內部控制”等遺漏了。建議財政部和教育部同制定“內部控制”方面的文件。
(2)高校內部控制與管理會計的關系也很密切
在研究高校內部控制與高校管理會計關系的論著中,很少有學者論及這兩者的關系,因此,研究高校內部控制很少聯系高校管理會計,研究高校管理會計也很少聯系高校內部控制。其實兩者都是為了提高內部管理水平,兩者關系非常密切。查理斯特·霍格林[31]指出:“內部控制曾一度被認為是屬于高級會計教程,……至于內部管理控制,則屬管理會計的范疇。”英格拉姆等[32]指出:“會計在保證信息的可靠性和保護公司資源中的作用一般被認為是會計的內部控制職能。它在大多數組織中是一項主要的管理會計活動。”郭道揚[33]指出:“在泰羅制時代所產生的預算控制論、標準成本會計理論,以及差異分析理論的啟示之下,一門著重于研究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理論——管理會計學問世了。管理會計學說的創立,使會計控制的體系發生了突破性變化,它標志著人類的會計控制領域進一步向縱深延展,從此,學者們在會計的外部控制與內部控制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由此可見,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還應考慮高校管理會計的需要。
4.高校內部控制與預算的關系
邁克爾·查特菲爾德[34]曾指出:“在內部控制、預算和審計程序方面,周代在古代是無與倫比的。”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中已對“預算”作了規定,如第十一條“預算管理情況”,第十二條“預算控制”,第四章第一節“預算業務控制”等。
5.高校內部控制與資產的關系
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中已對“資產”進行了規定,如第十一條“資產管理情況”和“政府采購管理情況”,第十二條“財產保護控制”,第四章第三節“政府采購業務控制”第四節“資產控制”等。
(二)高校預算制度建設和執行需與其他改革整體推進
1.高校預算與會計的關系
2018年發布的《預算法》第六章為“預算執行”,誰執行?會計;第八章為“決算”,誰編制決算?會計。由此可見,高校預算與財務會計的關系密切。但是,1985年、1993年的《會計法》在第二十二條“會計機構、會計人員的主要職責”中還提到“分析預算”;而1999年、2017年、2024年的《會計法》中連“預算”兩字都沒有。這表明《預算法》與《會計法》不協調,需要整體推進。
《預算法》不會提到“管理會計”,管理會計卻規定了“預算”:《管理會計應用指引200號——預算管理》《管理會計應用指引201號——滾動預算》《管理會計應用指引202號——零基預算》《管理會計應用指引203號——彈性預算》《管理會計應用指引204號——作業預算》。由此可見,高校預算與管理會計的關系密切。但是,高校預算制度的上位法是哪個?是《會計法》《預算法》,還是《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但這幾個與《管理會計應用指引》都沒有關系,這就需要系統性。
2.高校預算與財務的關系
《高等學校財務制度》第三章為“預算管理”,從第十一條至第二十條共十條。2010年,時任財政部部長謝旭人[35]指出:“要緊緊抓住預算編制這個‘龍頭’。”2000年6月12日,教育部、財政部發布的《關于高等學校建立經濟責任制加強財務管理的幾點意見》(教財〔2000〕14號)規定:“學校預算一經正式確定,就應成為全校經濟工作的‘指揮棒’。”高校預算是全校經濟工作的“龍頭”“指揮棒”,但在高校中沒有獨立“預算制度”,《管理會計應用指引》和《高等學校財務制度》都可規定“預算”,高校預算制度建設與預算地位不相稱,缺乏系統性。
3.高校預算與審計的關系
2018年11月8日,財政部發布的《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的通知》(財預〔2018〕167號)指出:“預算編制環節突出績效導向。將績效關口前移,各部門各單位要對新出臺重大政策、項目,結合預算評審、項目審批等開展事前績效評估,評估結果作為申請預算的必備要件,防止‘拍腦袋決策’,從源頭上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精準性。”這里,強調的是“預算編制環節突出績效導向”,“將績效關口前移”,“結合預算評審”,“從源頭上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精準性”。但高校尚未建立“預算評審”制度。
4.高校預算與資產的關系
2015年12月23日,財政部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財資〔2015〕90號)提出“堅持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堅持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相結合”,“資產管理”管“存量”,“預算管理”管“增量”,可見,高校預算與資產的關系密切。
(三)高校會計與審計的關系密切
會計與審計不存在血緣關系。1960年,莫茨等[36]在《審計理論結構》中指出:“審計與會計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但它們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二者只是事務上的同事關系,但不存在血緣關系。”文碩[30]405的研究顯示:“審計史學家理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在論述審計起源的問題時曾經指出:審計的起源可追溯到與會計起源相距不遠的時代……當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需要某人受托管理他人財產的時候,顯然就要求對前者的誠實性進行某種檢查。”
但會計與審計的關系密切,審計的對象是“財務收支”即“會計數據”。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修正的《審計法》第二條規定:“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依照本法規定接受審計監督。審計機關對前款所列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依法進行審計監督。”
(四)高校會計與財務的關系密切
“會計”與“財務”是兩門學科,但它們之間關系密切,因此有“財會工作”“財會人員”“財會監督”等提法。
綜上所述,高校財務領域中“內部控制”“預算”“會計”“審計”“財務”“資產”之間關系密切,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只有“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才能有“系統”,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正如習近平[37]在2018年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整體推進,增強各項措施的關聯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要堅持重點突破,……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高校財務領域的制度建設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形成合力,同向發力,才能達到高校財務高質量發展。
三、“堅持系統觀念”應處理好的高校財務關系
(一)堅持系統觀念需要處理好各種關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二)《高等學校財務制度》中規定應處理好三個財務關系
《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共發布過三次,其中第三次2022年6月30日財政部、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財教〔2022〕128號)第三條規定:“高等學校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是: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財務規章制度;堅持勤儉辦學的方針;正確處理事業發展需要和資金供給的關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國家、學校和個人三者利益的關系。”第二次與上相同,第一次的第一個基本原則是“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律”,第二次和第三次改為“執行國家有關法律”,少了“貫徹”兩字,其他的處理三個關系都相同。除了這三個關系外,至少還應處理好另外三個財務關系。
(三)“堅持系統觀念”高校還應處理好的財務關系
1.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
“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的“六個必須堅持”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就是恪守正道,堅守高校財務的發展規律,堅守馬克思主義是高校財務行動指南之正,堅守中國共產黨領導高校財務之正,堅守為民理財之正;守正,就是堅守真理、弘揚正氣、堅持原則、嚴格遵守財經紀律和財會法規,敢抓敢管。創新就是開拓進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與時俱進;守正不守舊,創新財會體制機制。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是:在守正基礎上創新,不會迷失方向;在創新前提下守正,不會僵化保守。守正與創新相輔相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和系統。守正不渝,創新不止。
2.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
“堅持系統觀念”必須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2015年1月23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善于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而是要突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2023年11月16日,習近平指出:“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統籌兼顧,推動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高校的資金投入必須有前瞻性和戰略性,前瞻性就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戰略性就是當期目標與遠期戰略目標相結合。在保障高校正常運行前提下,集中財力辦大事,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有的高校領導因任期內“政績”的需要,搞一些“短平快”的項目或負債累累盲目鋪攤子,影響高校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高校財務的可持續發展。
3、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
“堅持系統觀念”必須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習近平[38]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習近平[39]指出:“安全和發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安全是發展的保障,發展是安全的目的。”“發展”和“安全”休戚相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共提到五次:第十三次會議提“統籌發展和安全”,第十五次會議提“統籌發展和安全”,第十八次會議提“統籌發展和安全”,第二十一次會議提“要統籌發展和安全”,第二十四次會議提“要統籌發展和安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共提到兩次:2020年提“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2021年提“統籌發展和安全”。中央財經委員會共提到兩次:第九次會議提“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第十一次會議強調“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
2014年11月17日,《教育部關于加強直屬高校直屬單位財務隊伍建設的意見》(教人〔2014〕6號)指出:“不斷提高單位領導班子為民理財、依法理財、科學理財、平安理財的能力和水平。……嚴格遵守和執行國家財經法規,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自我約束、自我監督,防范財務風險。”提出了“平安理財”的要求。2017年與2021年,中紀委對中管31所高校巡視中列出的“風險區域”有:“校辦企業”“基建”“附屬醫院”“后勤管理”“科研經費”“合作辦學”“干部選任”“財務管理”“采購”“招生”“資產管理”等領域。不少高校書記、校長腐敗,貪婪導致權力凌駕于制度之上,游離于監督之外。因此,高校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強化風險觀念,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居安思危,加強重大風險預測預警能力,做好未雨綢繆工作,努力化危為機、轉危為安,切實使高校事業和高校財務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17.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5-76.
[3]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0.
[4] 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9.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8.
[7] 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9.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0.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63 .
[10] 列寧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1.
[11] 斯大林選集(下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5-426.
[12] 烏杰.系統辯證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19.
[13] 劉晨光.更加注重系統集成[N].人民日報,2024-08-19.
[14] 烏杰.系統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6.
[15] 馮·貝塔朗菲.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M].林康義,魏宏森,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51.
[16] 錢學森,許國志,王壽云.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N].文匯報,1978-09-27.
[17] 辭海編輯委員會,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上)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2622.
[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223.
[19] 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8.
[20] 喬春華.高校內部控制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
[21] 喬春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兼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J].會計之友,2014(22):22-27.
[22] 喬春華.行政事務控制是行政單位內部控622830230da4564758c0e1372180c8d1制的主要部分——再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J].會計之友,2015(17):73-76
[23] 喬春華.“十三五”規劃期間高校財務基本思路的建議[J].會計之友,2016(1):104-110.
[24] 喬春華.內部控制對象的理論定位——以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19-25.
[25] 勞倫斯.索耶.現代內部審計實務(上).湯云為,等譯.[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48.
[26] LAWRENCE B S,MORTIMER A D,JAMES H S.Sawyer's internal auditing:the practice of modern internal auditing [M].Altamonte Springs,Fla.: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2003:67-69.
[27] 羅伯特·莫勒爾.布林克現代內部審計學[M].6版.李海風,劉霄侖,等譯.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61.
[28] 王光遠,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內部審計——受托責任視角的內部治理機制觀[J].審計研究,2006(2):29-37 .
[29] MAIJOOR S.The internal control explo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00(4):101-109.
[30] 文碩.世界審計史[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1990:347,351.
[31] 查理斯特·霍格林.現代西方財務會計[M].邱育明,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615-617.
[32] 英格拉姆,奧爾布賴特,希爾.管理會計:決策信息[M].2版.陳晉平,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469.
[33] 郭道揚.會計控制論(上)[J].財會通訊,1989(7):7-10.
[34] M·邁克爾·查特菲爾德.會計思想史(A History of Accounting Thought)[M].文碩,董曉柏,等譯.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8.
[35] 謝旭人.2010年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專題研討班在京舉辦[N].政府采購信息報,2010-06-10.
[36] RICHARD BROWN.A history of accounting and accountants[M].Beard Books,2003.
[37] 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19(17):7-12.
[38]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0-11-04.
[39] 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