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背景下,立德樹人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成為指導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則。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初中教育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課程結構特征等,提出一系列創新性策略,進而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德育生態系統。
一、把握課程內容,探索德育資源
1.設置德育主題
在初中開展德育工作,必須要有機結合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年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例如,七年級學生適合習慣養成、珍愛生命、環境適應等維度的教育;八年級學生適合青春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九年級學生適合感恩教育、責任教育、升學教育等。
2.構建德育序列
隨著當前教育教學的深刻變革,新課程標準側重于課程內容的重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課程內容重構可以通過“五育”序列來實現,即以理育人,引導學生掌握自然社會規律,解析現實問題;以事育人,通過歷史事件等實例,挖掘德育價值;以人育人,利用古今中外的榜樣力量,激發學生情感共鳴;以美育人,展現文化藝術與科學的多元美感;以情育人,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與合作競爭意識。
二、促進學科交叉,發展德育廣度
1.挖掘德育共性
學科交叉能夠促進各個學科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以跨學科教育模式設計的課程,可以有效將德育潛移默化融入其中。例如,以初中歷史學科為例,可以融入富含民族精神的德育內容,在語文學科中可以添加人文精神主題的德育內容。這樣跨學科的教育模式,能夠讓德育的內容更加豐富,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度。
2.凝聚教育合力
學校開展德育,應該設置專業的教師團隊,能夠對德育方案進行專業且全面的研究和制定。學校還應通過開展座談會、培訓活動等方式,強化各個學科教師對于德育工作的認識與理解,提高教師開展德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鼓勵教師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德育。
3.完善德育評價
傳統的德育評價往往側重于對學生道德認知的考察,而忽視了對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全面評估。因此,應構建包含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以及社會實踐評價在內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多維度、多視角的評價,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道德成長狀況。
此外,德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結果。在評價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日常行為的觀察和記錄,關注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道德表現。過程性評價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為后續的德育指導提供有力依據。
三、結合課程內外,強化德育深度
1.豐富德育活動
德育活動是學生道德實踐的重要載體,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可以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感悟和內化道德價值。例如,學校可以設計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德育主題活動,如“誠信月”“感恩周”“志愿服務日”等,讓學生在特定主題下深入思考和實踐道德行為。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策劃和組織德育活動,如班級辯論賽、道德情景劇表演、公益項目策劃等,通過親身參與,激發學生的道德創造力和責任感。
此外,學校還可以將德育活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環保行動、敬老助殘等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2.建立德育社區
德育社區是一個以學校為中心,輻射家庭和社會的道德教育網絡。建立德育社區,旨在構建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德育環境,形成校家社共育的良好局面。學校應積極與社區合作,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德育活動,如邀請社區道德模范進校園分享經驗、組織學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等。同時,學校還可以利用網絡搭建校家社互動平臺,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和經驗共享,促進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3.轉化德育成果
德育成果的轉化是衡量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志。將德育成果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和社會影響力,是德育工作的最終目標。
學校應建立德育成果展示機制,通過校園廣播、校報校刊、網絡平臺等多種渠道,展示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的優秀成果和感人事跡,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學校也應鼓勵學生將德育成果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將志愿服務精神帶入家庭和社會,將誠信品質體現在學習和交往中,將感恩之心轉化為對他人和社會的關愛行動。學校還應關注德育成果的社會影響力,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開展道德宣講等方式,將學校的德育成果傳播到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道德氛圍。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