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如今,教育部門逐漸意識到心理輔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給予小學階段學生極大的關注和重視。因為經(jīng)過分析和研究后發(fā)現(xiàn),小學生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人數(shù)逐漸增多,并且呈現(xiàn)居高不下的態(tài)勢,所以為了正確、有效地引導小學生走出心理陰霾,恢復心理健康,本文以小學生欺凌者為例,從心理角度對其進行適當干預,促使小學生欺凌者朝著良性的方向持續(xù)性地轉變和發(fā)展。
一、背景資料
小明,性別男,年齡為10周歲,目前就讀于某小學二年級。小明在小學兩年的學習生涯中,曾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欺凌同學、侮辱同學以及恐嚇同學的情況。
二、原因分析
促使小明出現(xiàn)欺凌行為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從多個角度著手進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是和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有一定的關系,這個階段的小學生普遍存在好動的情況。其次,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小明的性格比較容易沖動,而且在與人交流和溝通時不懂得交往的正確方式,也沒有良好的交往能力。最后,從家庭因素來看,小明父母由于工作非常繁忙,工作壓力也比較大,在沒有人看管小明的情況下,將小明交給長輩看管,老一輩對小明非常溺愛,凡事順著小明,對小明有求必應。而小明的父母由于脾氣暴躁,對小明進行教育時,沒有辦法心平氣和地進行溝通和交流,經(jīng)常是非打即罵。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的小明,由于世界觀還未完全建立,會在其潛意識里逐漸形成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通過暴力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三、輔導方法
部分學生家長認為,小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應該到專業(yè)的心理輔導機構進行檢查和治療,直到恢復心理健康后,再來上學比較合適。但是小明的父母認為小明不存在心理疾病,沒有必要去心理輔導機構進行檢查和治療,更沒有必要休學。由于雙方家長爭執(zhí)不下,校長最終決定向小明的父母引薦一家非常專業(yè)的心理輔導機構,希望能夠幫助小明。
心理咨詢師客觀反映:第一眼看見小明,給人的感覺還是比較陽光和天真的。同時,小明見到心理咨詢師也沒有表現(xiàn)出極大的惡意,而是一個很愛笑的孩子。心理咨詢師按照正常流程和實際情況,對小明提出了一些問題,小明也能夠及時有效地回答,而且表現(xiàn)出很開朗的樣子。
咨詢師通過全面分析和詳細研究,將小明出現(xiàn)欺凌行為的實際原因告知了家長和教師。由此,教師運用了音樂輔導和沙盤游戲等方式,對小明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音樂疏導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借音樂“動人”的屬性,促使教師更加快速地進行相應的心理干預,進而提高心理疏導的效率。小學生欺凌者形成不良心理的實際根源是不同的,此時就需要教師選擇并使用不同類型、風格的音樂,有針對性、目的性地為學生做一定程度的心理暗示,同時也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些他們喜歡的音樂,引導其在音樂的世界中進行思考和反思,再結合和善的語言進行輔助疏導。
四、輔導反思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理論性的心理輔導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枯燥乏味的,并且也難以發(fā)揮出真正的輔導作用。因此,促使小學生融入實踐類的游戲活動之中,他們的參與積極性能夠被充分激發(fā)出來,從而不知不覺地受到心理輔導的熏陶和滲透。
與此同時,家長在心理輔導中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家長在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時需要保持心平氣和,并且要真心地融入孩子的世界,多進行換位思考,同時應努力做孩子的良好榜樣。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生欺凌者,教師需要認真、仔細地分析和研究他們出現(xiàn)欺凌行為的根本原因,并有效運用音樂疏導及沙盤游戲等多種方法,增強他們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