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評價驅動的課程體系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深刻理解學習意義。樹立課程意識至關重要,要求教師對課程保持敏感和自覺,關注改革、更新理念、發掘資源并自我建構課程理論。表現性評價為此提供了一系列策略,即在真實或模擬情境中全面評估學生,及時反饋,幫助教師理解學生需求并調整教學。其過程性、個性化和多元互動特點,能深化教師對課程意識的領悟與構建,激勵教師收集多模態教學素材,豐富內容,積累并構建課程資源,促進課程意識的形成和提升。
表現性評價引導教師緊密圍繞課程目標設計教學任務和評價方式,確保二者與課程目標緊密契合。實施過程中,教師需結合學生特點和課程目標,設計真實或模擬真實環境中的問題解決任務,以實現教學目標。
一、以課標為綱,設定學期目標
教師應深入研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及小學英語PEP教材內容,并細致分析學情。在此基礎上,以學期為單位,將原有教學進度計劃升級為完整的學期目標。它既為貫徹課程標準的基石,亦為編制一學期乃至一學年英語學科教學規劃的指導綱領。這促使教師擺脫局限于單課時或單一知識點的教學思路,提升視角,全面審視和理解教材內容,洞悉其整體架構和內在聯系。
二、以目標為導,逆向設計單元表現性評價
基于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以學期目標為引領,逆向構建單元表現性評價,注重任務與目標的內在聯系,確保評價全面。設計表現性評價需把握清晰描述表現性任務和制定判斷結果與表現評價標準兩個要點,均依據教師期望的學生學習結果來設計和開發。教師應用“評價”支持學習,采用“逆向設計”規劃教與學,逆推學生達成目標的情境、方式和步驟,有助于核心素養形成。
三、以成果為尺,構建單元框架
新課標要求教師“加強單元教學的整體性”,引導學生“建構起對單元主題的完整認知,促進正確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結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PEP各單元設計的表現性任務,以Unit 1為例,繪制單元實施框架圖,見上圖。
為確保單元學習成果緊密圍繞核心話題展開連續性學習與探索,教師需重新梳理和整合教材內容,使各子主題相互銜接。同時,為每個課時設計“課堂評價”,以保障學習效果,確保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以Lesson 1為例,針對A部分對話內容不足以深入探討“恐龍多樣性”且難以促進學生理解和應用重點詞匯的問題,教師搜尋恐龍科普文章,利用AI技術改寫為適合六年級學生的語言,并設計信息提取表格,幫助學生結構化收集關鍵信息。最后,通過小語篇形式,從不同的身高、體重和食物3個方面,鼓勵學生運用核心語言結構表達恐龍多樣性,以提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這一系列逆向設計旨在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提升學習效率,實現單元學習整體目標。
興趣是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關鍵因素。教師利用視頻資源引入“恐龍多樣性”主題,迅速將學生帶入恐龍世界,激發好奇心和探索欲。本課時融合語言與自然科學,讓學生在探討中實踐新語言,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此策略促進了跨學科整合,豐富了學習體驗,并激勵教師挖掘更多教學資源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提升語言教學實效性。
四、以框架為本,實施單元表現性評價
在單元學習起始階段,教師應先展示表現性評價標準,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與目標。本單元任務為:學生4人一組,組成探險小隊,探究人和自然的多樣之謎,完成“多彩世界探索報告”。明確任務后,教師需介紹并與學生商討整體評價體系,從學習興趣、習慣和學業成果三個維度考量,旨在使學生理解理想的學習狀態。該體系不僅評估學習情況,還給出了學習方法的指導,特別是學業成果等級描述,詳細闡釋了如何更有效地與同伴合作完成任務。
進入任務“分拆”環節,教師需從最終報告內容出發,引導學生思考所需知識點,利用思維導圖羅列報告組成部分,并借助圖表等工具明確分工與協作,如各部分負責人、文字編寫、插圖及校對人員。最后,呈現引言、主體、結尾的行文架構,使學生掌握報告基本撰寫格式,為成果展示奠定基礎。
執行表達任務時,教師發現學生在“He/She/It has...”與“He/She/It is ...”句式運用上混淆。為解決此問題,教師及時補充學習材料,以鞏固和加強學生對該語法點的理解和應用,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既強調了表現性評價任務在即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的關鍵作用,又促使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需求靈活調整教學方法。
五、以評價為鏡,反思優化教學實踐
斯坦福評價、學習與公平中心認為,表現性評價系統應具有教育意義,評分規則應幫助學生反思、提升能力并獲得有效反饋,學會對學習負責。因此,教師應在學生完成單元表現性評價后,利用結果進行反思,分析學生在知識、技能和問題解決等方面的不足,并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的疏漏。基于此,教師應調整策略,優化任務,以實現課程目標。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學業成果、興趣和習慣,有助于教師全面理解學生學習狀況,并優化教學策略和課程設計。
表現性評價能有效提升教師課程意識,要求教師在真實情境中評估學生,深化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的理解。它不僅提高教師專業性,還強化學生中心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然而,實施過程也帶來挑戰,如平衡任務難度和復雜度,科學設定評價標準,需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