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大單元設計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大單元不僅能夠突破單一課時的局限,還能幫助教師系統性地組織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連貫性和整體性。以高中政治課程為例,大單元設計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并掌握復雜的政治概念和原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經濟與社會》這一大單元的設計中,教師需要將該單元內容分解為若干相互關聯的小單元或課時,以確保學生能夠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理解復雜的經濟現象與政策。此外,大單元設計還應關注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即不僅要完成知識傳授的目標,更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一、《經濟與社會》大單元教學課例分析
在高中政治課程中,《經濟與社會》大單元主要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與經濟體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等內容。以下以“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課例為例,探討其教學設計與實施。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認識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調控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提升他們對政策的理解和評價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認識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學內容的組織
根據教學目標,本課例的內容設計包括三個主要部分。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通過具體的經濟案例,介紹市場經濟如何通過價格機制進行資源配置。
市場失靈及其原因:通過分析市場失靈的實際案例(如壟斷、外部性等),幫助學生理解市場經濟的局限性。
政府的調控作用:探討政府如何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干預市場,糾正市場失靈。
3.教學過程的實施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本課例的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導入階段: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或案例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提出“為什么政府需要干預市場?”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市場經濟的利與弊。
講解與討論:在講解市場經濟的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討論,提出他們對市場經濟現象的看法。例如,討論“壟斷對市場經濟的影響”這一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市場失靈的概念。
案例分析:通過具體案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分析政府在應對市場失靈中的作用,深化學生對政府調控的理解。
總結與反思: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并反思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布置相關的課后作業,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二、大單元教學方法選擇與應用
在《經濟與社會》大單元的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筆者建議教師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以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1.問題引導式教學
問題引導式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思考與探討。本方法適用于復雜理論的教學,例如在討論市場經濟的優缺點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市場經濟能否解決所有經濟問題?”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并在探討過程中自然引入市場失靈的概念。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具體的經濟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經濟概念。例如,利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案例,分析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和局限性,并通過政府調控實例,展示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3.角色扮演與模擬教學
角色扮演與模擬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經濟現象。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模擬市場的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消費者、企業家和政府角色,在模擬的市場環境中進行互動。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市場機制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決策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4.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例如,教師可以將班級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負責分析不同的經濟現象或政策案例,然后在全班分享討論。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在相互啟發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5.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
在當今信息化社會,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和互聯網豐富課堂內容。例如,通過視頻資料展示市場失靈的實際案例,或使用在線問卷工具進行課堂實時調查,獲取學生的即時反饋。這不僅能增強課堂的互動性,還能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所學內容。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