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校園集體舞開展現狀
2007年9月,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中小學校園集體舞。經過多年深入的實踐和調查顯示:當前,本校80%的在校生認為體育課間操很重要,60%的學生難以主動積極地投入課間操。學生對課間操固定套路興趣不高,不少同學流于形式,動作松散,表情呆滯,直接導致課間操的體育鍛煉效果大打折扣,課間操面臨著有效執行的尷尬境地。針對調查所述,我們思考,如果將課間操變為帶有傳統文化性質的校園集體舞,能否激發學生的鍛煉熱情,從而培養學生民族文化價值認同感呢?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開始嘗試,通過校園集體舞的形式將體質素質的強健、舞蹈藝術的美感、民族文化的傳承三者相結合,以點帶面,讓學生從身體素質、藝術修養、人文底蘊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多維度的提高與發展。
二、水鄉龍舟文化內涵
(一)外部環境
順德,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河網密布。扒龍舟逐漸發展成為大眾喜愛的娛樂民俗活動和體育運動。當地人一直把龍視為他們的水神,認為扒龍舟是祭祀水神龍的一種形式,以求得五谷豐收、風調雨順。
(二)內部環境
2010年4月2日,國家體育總局、順德區文體旅游局以及鎮政府等上級領導蒞臨我校舉行了隆重的順德區龍舟俱樂部掛牌儀式。我校以此為契機,組建了順德區首支學生龍舟隊,并確立了“發展龍舟運動,提升龍舟文化,傳揚龍舟精神”的校園核心文化。以此背景為依托,我們選擇龍舟運動,作為校園集體舞的創作元素。
三、音樂的選擇
校園集體舞是在規定的音樂伴奏下,通過適合中職學生風格特點的舞蹈動作、隊形變化,來展現特定的校園文化和展示中職學生風采的集體舞蹈項目,音樂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音樂在旋律、節奏、力度、結構上,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龍舟校園集體舞蹈創編。
(一)音樂的選擇應當適合校園集體舞的節奏韻律
在音樂搜集中,我們最初選用當下流行的音樂作為龍舟校園集體舞的配樂,在音樂與動作合成中,發現效果不錯。但是在編創中又出現了問題,流行音樂雖然朗朗上口,學生很容易記住,但是這跟龍舟校園舞的創作理念有些不吻合,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深入村委調研,搜集民間代表性音樂。一次偶然,來到我鎮宣傳文體辦進行調研,無意間聽到《龍行天下》這首歌曲。音樂旋律積極向上 ,鼓點節奏鏗鏘有力,加上地道方言的歌詞和4/4拍的音樂律動很適合校園集體舞的動作創編。最后經過創作者同意,我們選擇了音樂《龍行天下》作為了我校龍舟集體舞的音樂。
(二)音樂的選擇應當具有“鄉土”文化氣息,傳達當代青年的時代精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經濟基礎、文化氛圍、生活習俗會產生不同的具有一定的“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音樂配以順德的鄉土樂器加以點綴,讓學生在翩翩起舞的同時也感受民族樂器的獨特魅力,增強地域認同感。歌詞順德方言“扒龍舟啰”,拉開龍舟比賽序幕。“浪花在這里飛舞,每一雙有力的臂膀,畫出同樣的音符”,生動描繪了龍舟比賽的精彩畫面,宣揚一種團結奮進、力勇爭先的新時代青少年精神。音樂中融入一段龍舟說唱與傳統音樂《賽龍奪錦》的精髓,“潮流+傳統”完美碰撞,更是契合了當代青少年對音樂的熱愛與追求,緊跟時代潮流,革新創作手法,提高了音樂的表現力和創造力,滿足了青少年不斷發展的審美需求。
四、動作的選擇與舞蹈的構圖
(一)動作的編排結合龍舟元素進行大膽創新
在舞蹈編排實踐過程中,本著對水鄉生活的尊重,對水鄉龍舟素材進行調查搜集,深入水鄉生活,感受龍舟運動并整理素材,創造鮮明校園龍舟舞蹈形象,并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如基本動作的設置、主要隊形的變化等。舞蹈《龍行天下》以學生熟悉的龍舟船槳作為全套動作的唯一道具,提煉龍舟競渡過程中“劃船”動作元素進行整合創編。
區別于常規的廣播操分章節進行編排,此次創作過程中,我們大膽創新,將龍舟集體舞與傳統文化習俗相結合,分成四個部分,用一首完整的音樂描述“起龍、采青、賽龍 、藏龍”。每個部分之間運用隊形的變化進行切換。每個八拍的動作都運用船槳作為道具,通過船槳在空間、節奏、方向、配合、動作的不同變化,完成動作的巧妙編排。動作元素的設計中,我們吸收流行舞的基礎動作,讓主題動作更為簡單易學,著重突出整體的藝術形象。如編排中,將鬼步舞的跑步動作與龍舟船槳向上推動的動作進行結合,形成了一個行的動作,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很愿意接受這種新的舞蹈形式。通過這種嫁接的創編手法,增強校園集體舞的吸引力,也大大拓寬了學生對校園集體舞以及美的認識。
(二)構圖樣式應該打破傳統校園廣播操的常規畫面
傳統的校園廣播體操的構圖往往以方正形為主,形式單一,舞蹈畫面極為不豐富。編排中,我們從民間藝術中吸取養分,把民間傳統的“走陣”作為構圖依據,并進行優化調度。如我們將“眾魚結龍”“雙龍噴水”“八字陣”“半月陣”等構圖,運用于隊形的編排中,這種構圖打破了校園集體舞千篇一律的常規構圖樣式,大大豐富了校園集體舞的畫面美感。
五、教學方式和方法
(一)全員參與,事半功倍
僅僅依靠體育老師課堂教學是不夠的,我們要喚起班主任及其他科任老師參與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音體美老師通力合作,培養班級文藝骨干分子,讓他們在大課間、課外活動時間里大展身手,起到積極的指導與帶頭作用。
(二)靈活變通,巧解難點
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的動作中分析出動作重難點,重復進行示范和講解,讓學生分組合作練習。學生在掌握基本的舞蹈動作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因材施教。在龍舟集體舞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學會龍舟握槳方式,找到道具的發力法則,再進行動作的變化教學。學習過程中,我們發現,復雜的構圖、隊形變化對學生要求就比較高,再加之學生在變換隊形的過程中既要隨音樂合拍做動作又要注意自己的行走路線是否正確,所以,學生掌握起來有些困難。針對這一現象,我們采取標點、地面畫圖、區域分配等方式幫助學生記憶隊形的調度。同時,我們適當降低移動過程中動作的難度,隊形的調度一般選擇在段落之間或樂句之間進行,并允許學生在做小碎步、小跑步等動作時降低騰空的高度,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體驗、表現和交流情感,分辨行進路線,以及保持節奏的穩定和動作的準確上。
(三)男女合作,分組交流
在教學中,男女搭配分組練習,同學之間互相數拍子完成每小節綜合的組合動作。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配合,在重復的鞏固練習中,使肌肉產生記憶,讓動作變成學生自己的“語言”。最后,進行小組的方陣隊形穿插的練習。這中間,既考驗學生的反應靈敏度,又培養了同學之間的配合與默契。
六、效果與結論
學生在學習完龍舟校園集體舞《龍行天下》后,學校也舉行了一系列活動,如分年級、部組開展集體舞比賽,反響熱烈。通過開展龍舟校園集體舞的學習,使學生更為深切地感受了傳統文化和體育藝術的魅力,增加了學生對鄉土文化的了解和熱愛。我相信,只要扎根本土,立足創新,校園集體舞定會在不斷的革新中,獲得更多老師和學生們的青睞。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