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法”:教師的關愛和同學的友愛都是助力小初銜接順利進行的催化劑
對于教師來說,教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的關愛,應該多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教師應該告訴學生:在初中階段,知識結構發生了變化,這要求他們擴大知識面,用初中階段所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學習初中的知識。教師可以通過線下家訪,和家長以及孩子促膝談心,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專長,也可以采用線上聯系的方式,通過電話、微信、QQ等輔助工具與學生溝通交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教師的關愛至關重要,同學之間的友愛也必不可少。學生可以親手制作個性化的名片,方便班上其他同學更快地記住他們的姓名。在班會課上,學生們還可以利用教師開展的一些活動,快速熟悉班里的同學。例如讓A同學把自己的一些個人資料講給同桌B同學聽,再由B同學向全班同學分享A同學的個人資料,這樣同學們能夠加深對彼此的了解。
二、“減法”:減輕學生對父母的依賴和減少學生的孤單感
首先要減輕學生對父母的依賴。教師可以利用班會課等機會教育學生:他們已不再是小學生,作為一名初中生,他們應該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減輕對父母的依賴。初中生應該自己調鬧鐘起床,而不是讓父母叫自己起床。初中生應該自己做好計劃,自動自覺地去學習,而不是時時刻刻需要父母的督促和提醒。
其次要減少學生的孤單感。教師應根據學生剛來初中不熟悉校園環境并且學生和學生之間都很陌生這些特點,設計一些活動。教師可以帶學生熟悉學校的每一個場地,尤其讓學生熟悉學校的功能室,這樣,學生在熟悉整個校園之后,歸屬感會更強。教師也可以設計破冰活動以及小組玩游戲等活動,使學生在歡聲笑語中盡快地和同學建立融洽的關系。
三、“乘法”:教師、家長和社會三管齊下,學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教師通過閱讀心理學書籍、向有豐富帶班經驗的老師請教以及和學生面談交心等方式,準確了解剛剛小升初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并根據這些心理特點去開展班級工作,并且,教師的每項班級工作的開展都旨在關愛學生,使他們樂學上進。
除了教師的努力之外,家長的努力也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家長也要多學習如何教育初中生。家長可以通過書籍《父母課堂》、教師對《父母課堂》的導讀以及《中國教育報》公眾號等學習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青春期孩子面臨的各種問題。
社會的助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各界人士助力學生的小初銜接,能夠使教育效果好上加好。學校可以請社會醫院專家、社區民警等專業人土來學校開展一系列專題講座:醫院專家給學生做青春期學生如何正確面對生理和心理變化,如何做到膳食均衡、健康地度過青春期等講座;社區民警可以就交通安全、防火、防溺水以及反詐騙等一系列問題教會學生做正確的事。
四、“除法”:教師、家長和學生一起努力,幫助家長和學生摒除舊觀念和舊思維,消除學生內心的恐懼
對于教師來說,教師用笑容、眼神等身體語言告訴學生:他們是受歡迎的,教師是愛他們的。即使學生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教師也要耐心地心平氣和地和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告訴學生為什么不能那么做,以后應該怎么做。這樣可以消除學生內心的恐懼,并使他們學會反思,盡快成長。
對于家長來說,家長要破除舊觀念,要多和教師溝通交流,了解初中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他們會有很多的心理和生理變化,所以,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的變化,家長需要有新的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地和自己的孩子和諧相處,并助力孩子更健康地成長。家長要清楚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變化,并學會應對的措施。
對于學生來說,小初銜接階段的初中生,要盡快地摒除舊思維,融入新生活。在小學生升級為初中生的過渡時期,學生應該有新思維。學生應該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初中生了,要學會獨立,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應該積極與同學溝通,驅除自己的孤獨感;有效地學習各科知識,讓自己跟上同伴不掉隊;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應該及時向同伴傾訴,向老師和家長請求幫助;應該學習好方法,使學習達到最優化的效果;應該定好預習和復習計劃,在上課時做到認真聽講不分心,從容面對考試,從而消除考試給自己帶來的緊張焦慮情緒。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