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教研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助力教師專業成長,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校本教研是教師進行職后研修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校本教研活動伴隨著共同體內教師知識的流動和更新;跨學科教研是推進跨學科教學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手段。本文結合相關文獻和工作實踐,介紹農林下路小學以廣州市共享課堂為載體開展教育數字化賦能跨學科校本教研的實踐經驗,以期為政策落地及一線教育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一、智慧共享,建立校本教研長效機制
學校加強和改進教育研究,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雙減”“雙新”的落地,學校發展也遇到了新任務、新要求、新挑戰。面對教育教學的新情況、新問題、新需求,學校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建立規范化、制度化和常態化的校本教研工作長效機制。
一是成立由校長掛帥的校本教研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管理機制,建立激勵機制。領導小組成員利用共享課堂資源,挖掘教材中跨學科知識,梳理學科知識交叉點,構建跨學科課程知識體系,組織開展相關內容的校本教研活動。加強對校本教研活動的監督與檢查,領導小組組長參與各學科及跨學科的教研活動,教導處不定期抽查教研活動的開展情況,經常向教師們“問需問計問效”,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共商共治,確保校本教研活動落到實處。分享交流通過教科研實現理想目標或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案例,讓更多老師意識到教育科研無疑是開啟教育創造的“按鈕”,培養研究型教師。
二是以教師需求為導向,找準變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不斷豐富教研內容,創新變革教研范式,滿足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求,切實增強教師開展教研工作的獲得感、幸福感、成就感。為了解教師對跨學科教學的認識與需求,學校面向全體教師開展調查,調查發現教師對開展跨學科主題項目式教學有相對清晰的認識,如:72.5%的教師認為對于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各學科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是有必要的;73.75%的教師認為在所執教學科教學中有必要開展跨學科教學,51.25%的教師非常認同項目式是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學習方式,但在涉及是否有過開展跨學科教學的經驗方面,36.25%的教師在課堂上偶爾講授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8.75%的教師完全沒有開展跨學科教學的經驗,由此可見,教師對跨學科主題教學仍缺乏系統的認識和亟需實施跨學科教學經驗的積累(見圖1)。
二、知識共享,豐富校本教研內容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廣州共享課堂作為在線教育形式之一,在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為學生提供靈活的學習方式和廣泛的學習資源,同時也為教師提供專業成長共同體學習的機會。學校調查發現教師在跨學科教學當中存在諸多困難,如63.7%的教師認為現行教材中沒有跨學科學習的內容;93.75%的教師認為當前教材開展跨學科教學,需要教師整合比較多的資源,工作量大;46.25%的教師認為評價中沒有設計跨學科的內容;41.25%的教師認為教師沒有掌握跨學科主題教學的方法;35%的教師認為教師現有的教學經驗不能應對跨學科主題教學(見圖2)。
為了解決教師的疑問與困難,學校安排跨學科校本教研內容,從不同的層面建立學科之間的關聯,如學校教研發現共享課堂課程當中不少課程可以進行跨學科聯系,如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田忌賽馬》與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田忌賽馬》;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11 I like the Spring Festivals best與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北京的春節》;語文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留心觀察》與科學三年級上冊《觀察云》;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4 We can save the animals與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只有一個地球》;綜合實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垃圾分類》與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學寫倡議書》等。學校有效整合了跨學科的課程資源,引導教師進行了跨學科探索,以課程主題建立學科之間的關聯,通過知識共享增強跨學科教學能力。
三、資源共享,變革校本教研范式
學習共同體范式:在推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學校發現以下阻礙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全面成長的困難:1.優質的數字資源不成體系;2.學生的課后輔導受時空限制;3.學生的個性學習無法滿足;4.老師對“共享課堂”再加工的創新能力素養不高。為解決以上問題,學校以校領導、專家、骨干教師構建了項目式學習校本協作研究共同體,整體規劃、系統實施。逐步開展數字化教育的相關培訓,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以點帶面,分享共享課堂資源應用的經驗。疫情期間,學校一直堅持對全校師生推廣使用“廣州共享課堂”平臺資源,從開始的直接使用到后疫情時代,通過學校的整體設計,組建科研共同體、通過集體備課、學習研修、設計課程、開展評價,創新使用“廣州共享課堂”平臺資源,對資源進一步提煉、創造,構建“雙師教學”“跨學科教學”等模式,利用騰訊會議、QQ 直播等軟件實施數字化課堂教學。將項目式學習課程化、規范化、程序化,從而使各學科知識得以有機融合,“賦能不增負”地實現了跨學科教學。
課題研究范式: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關鍵是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學校可以將教師們教學日常中遇到的痛點難點進行整理歸納,以問題為導向申報課題,組織各學科教研組分工承擔研究任務,組織教研活動,如: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文獻,進行文獻分析,進行訪問調查,開展課例研討、課題研討等,從而促進教師學會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加以研究和解決,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教師的教科研能力。2021-2023年我校馮智勇、林麗斌和朱佳等3位老師先后參與了“廣州共享課堂”的錄制工作,有豐富的共享課堂資源建設經驗。其中林麗斌老師的課例獲得2022年教育部“基礎教育精品課”。馮智勇老師的課例獲得2021 年廣州市“基礎教育精品課”。學校于2022年成功申報了廣州市中小學(中職學校)智慧教育應用樣板校和典型案例——“廣州共享課堂”樣板校、智慧閱讀樣板校、智慧課堂典型案例、網絡學習空間典型案例和人工智能推廣案例培育。
跨學科集備范式: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新課標修訂的一大亮點,教師們在進行教研和教學過程中也面臨眾多新挑戰。聚焦數字化背景下的跨學科教學,通過建立專家引領下的集備機制,幫助跨學科教師團隊共創共研,創新數字化跨學科教研機制,為跨學科教學實踐提供有效參考。網絡學習空間向跨學科教師團隊提供了線上集體備課的保障,解決不同學科教師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助推實現“人人、時時、處處”教研共享。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重點項目“小學跨學科主題項目式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研究”(課題批準號2022ZQJK004)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