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發展和文化自信建設中具有獨特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的靈魂和文化符號。通過對教材中傳統文化元素的詳細解析,提出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以幫助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更好的理解和欣賞,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打牢基礎
1.感受古詩詞的韻律和語言
韻律是古詩詞的鮮明特色,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充分的誦讀活動不僅能培養他們的語感,還能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古詩詞。例如,語文課本里的古詩詞《江南》,小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這首古詩的教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講授《江南》時,可通過經典的五言詩構架,寓教于樂。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和韻律,采用分段朗讀的方式,教師運用此法進行設問,幫助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加透徹。
2.對古詩文的意境、情感進行初步體驗
本學段小學生的想象力正處于旺盛時期,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對詩歌深層意境的探求。如教學李白《望廬山飛瀑圖》時,可利用多媒體展示“廬山飛瀑”的視頻、圖片,幫助學生感受詩中描寫的情景,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廬山香爐峰云霧繚繞、飛瀑從天降落如銀河的情景,啟發學生深刻理解和想象“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并在學生的思想認識和想象中,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鐘情于大自然的美好風光。
二、體悟詩情
1.通過與歷史背景的聯系,對古詩詞的內涵和情感進行深入挖掘
在中學段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審美能力更加成熟,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更深層次的理解作品內涵和情感的基礎上,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對作品進行深入的探究。例如,《贈劉景文》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蘇軾對友人的深情厚誼,以及對生活的感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蘇軾選擇在秋天寫下此詩的原因,從中了解到劉景文雖然在仕途上未如愿以償,但蘇軾通過詩中描繪的秋景,比喻中年雖不再年輕,卻是人生收獲和成熟的黃金時期,鼓勵他珍惜當下、保持積極向上心境。
2.分析寫法中品味作品內容,掌握古詩詞的形式和技巧
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中,學生對古詩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文學方面形成了初步認識,在教學中,我們在學習詩歌結構與技巧的同時,還需要注意探討詩歌所蘊含的各種藝術手法,以揭示作者的思想情感與創作風貌。以《出塞》為例,該詩以“秦時明月漢時關”開篇,使讀者仿佛置身于邊塞古國的壯麗景象之中,展現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并應用“互文”這一修辭手法進。
三、聯想拔高
1.在重點單詞中“以小見大”
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對古詩詞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理解,這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通過作品中的關鍵詞匯深入挖掘詩歌的深層意義和情感。以《竹石》為例,鄭板橋的這首題畫詩起始于“咬定青山不放松”,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詩中的“咬”字如何體現竹子的人格化,此字描述了竹子緊抓巖石不放,無論遭遇何種困難,都堅持向上生長的堅強意志,通過這個關鍵字,學生可以體會竹子代表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并聯系鄭板橋的人生境遇,理解其對不隨波逐流的個性的詩化表達。
在討論王維的《鳥鳴澗》時,教師要重點分析“人閑桂花落”中的“閑”字,這一字描繪了深夜桂花無聲落下的寧靜景象,也體現了詩人內心的平和與超然,由于詩人內心沒有雜念,所以在靜夜中能感知到這一自然現象,從而達到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種心態與生活體驗相結合,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靜如水,體會生活中的美好瞬間。
2.體會古詩文中蘊含的情感和思想
隨著小學高年級學生生活經驗和學科知識的增長,他們的審美和情感理解能力逐漸提升。因此,在這一學段的古詩詞教學中,應重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與內涵,讓他們能夠真切地感受詩中所表達的情懷和思想。以《山居秋日》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如視頻、圖畫或者背景音樂,創設一個沉浸式的教學環境,帶領學生置身于空山新雨后,感受那份清新與寧靜。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