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教材以“雙線組元”的形式,兼顧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特別是從三年級開始,每一單元開始之前都有一句提綱挈領的導語,明確提出本單元的“主題”,教師可結合主題提取出“大概念”,從而明晰單元內部知識聯系與基本框架,實施單元整體教學。
基于逆向設計理論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源自美國課程學家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的逆向教學設計理念。他們認為設計者應提前開展評估,教師在思考如何開展教與學活動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類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證據能夠表明學習達到了目的。即:首先明確預期的學習結果,其次選擇達到預期結果的證據,最后制定恰當的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它強調“教學目標源于課程標準、評估設計先于課程設計、指向學習結果的質量”,能夠為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提供新的借鑒。
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詩歌,讓我們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分別為: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能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合作編寫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本單元所選的現代詩分別是冰心的《短詩三首》、艾青的《綠》、葉賽寧的《白樺》、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時候》。這幾首詩雖然展現的背景和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但卻浸透著詩人運用極具“自由的形式和美感的語言”來抒發的豐富感情。由此,我們將本單元的大概念確定為“詩歌是一種表達感情、經驗或思想的寫作形式”,可通過讓學生梳理、總結詩歌體裁的特點,以及感受詩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并與同學收集、整理和創編小詩集,開展詩歌朗誦會等活動,環環相扣地建構起整個單元教學設計。
一、“詩歌”主題的單元逆向教學設計
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是逆向設計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逆向關聯的回歸設計形式,評估證據與學習體驗和教學都為回歸預期結果而設定。
現在以“詩歌”主題綜合性學習單元為例,進行三階段的逆向教學設計探索。
(一)階段一:確定預期結果
所確定的目標:
1.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梳理、總結現代詩歌的一些特點。
2.學生能夠借助關鍵語句,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和詩歌的韻味。
3.學生能夠對自己收集或創作的現代詩分類整理,并與同學合作完成小詩集的編寫。
4.舉辦詩歌朗誦會,學生能夠用合適的語氣朗讀,表情、體態自然大方。
基本問題:
1.《短詩三首》中的《繁星(七一)》喚起了你怎樣的感受?
2.《綠》這首詩中,“所有的綠就整齊地按照節拍飄動在一起”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3.詩人葉賽寧筆下的“白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4.你覺得現代詩有哪些特點?
5.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你將會獲得哪些重要的知識和技能?
預期的理解:
1.了解現代詩歌飽含情感、想象豐富、語言表達獨特的特點。
2.感受現代詩運用意象表情達意,營造意境。
學生將會知道:
1.現代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很有節奏感。
2.現代詩常常表達詩人獨特的感受,蘊含著豐富的想象。
3.現代詩形式自由,語言表達獨特,飽含著真摯的情感。
4.多渠道搜集資料、分類整理資料的意義。
學生將能夠:
1.通過反復誦讀詩歌,體會其韻味。
2.通過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借助關鍵詞句想象畫面,感受詩人的獨特表達。
4.對自己收集的詩歌進行整理。
5.與同學交流自己收集和創作的小詩,合作編成小詩集。
6.和同學分工合作,舉辦詩歌朗誦會,用合適的語氣朗讀,表情、體態自然大方。
階段一要求教師考慮自己想要學生理解什么,根據問題構建理解框架。在逆向教學設計中,學習目標的設置不僅對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起著關鍵性作用,也是設計與實施后續教學環節的重要前提。
(二)階段二:評估證據(什么能夠證明學生理解了所學知識)
表現性任務:
【朗讀與想象】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短詩三首》《綠》《白樺》《在天晴了的時候》,借助詩句,引發學生想象,感受其獨特表達和情感內涵。
【思維導圖】
讓學生根據本單元的所學所獲制作成以“現代詩歌”為主題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有關現代詩的知識,總結學習現代詩的方法,學會創作詩歌。
【創編小詩集】
指導學生對收集的現代詩進行分類整理,合作商議小詩集的編排內容、形式及任務分工。
【舉辦詩歌朗誦會】
展示、總結單元學習成果。
其他證據:
1.小測驗:單元詞句段運用第二小題,仿寫短詩。
2.技能測試:自己編寫現代詩,表達自己的感受。
自評與反饋:
1.以小組為單位,自評和互評創編好的小詩集。可以從內容、形式、創新等方面進行評價。
2.以小組為單位,在班級范圍內進行詩歌朗誦展示,師生共同評價與完善。
階段二提示教師為預期的理解目標思考多種評估方法以收集證據。這鼓勵教師和課程設計者在設計特定的單元和課程前,先要“像評估員一樣思考”,思考如何確定學生是否已經達到了預期的理解。
(三)階段三:學習體驗與教學設計
單元導入:教師出示單元任務及量規,明確本單元整體的學習任務和相應的評分標準。
任務一:讀與思
初讀環節——讀準字音,正確停頓。
精讀環節——體會情感,讀出韻味。
誦讀環節——反復誦讀,熟讀成誦。
小組合作完成精讀課文課后習題。
任務二:集與創
收集自己喜歡的現代詩。
分類抄寫,注明作者和出處。
交流分享摘錄的詩歌。
嘗試自己寫詩,表情達意。
任務三:編與誦
小組合作編小詩集。討論編排內容、形式、分工等。
舉辦班級詩歌朗誦會。
通過單元交流平臺板塊的內容,梳理、總結詩歌的特點。
積累詩歌有關的名言,加深對詩歌的認識。
階段三要求列出主要學習活動和課程。結合逆向教學設計中的“WHERETO”要素,可制定詩歌單元整體的學習體驗和教學活動。
二、基于理解的詩歌逆向教學設計的思考
在對“詩歌”主題教學活動進行逆向教學設計時,主要有兩方面的思考:一是對“逆向”的邏輯思考;二是對“詩歌”教學的理性思考。
(一)對“逆向”的邏輯思考
逆向設計是一種回歸學習結果的教學設計,本單元設計的逆向邏輯具體表現為學習結果、評估證據和教學活動的回歸關聯。譬如,在階段一中,預期的目標是“了解詩歌特點”;在階段二中,與之相對應的評估證據是“讓學生根據本單元的所學所獲制作成以‘現代詩歌’為主題的思維導圖”;在階段三中,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活動是“通過單元交流平臺板塊的內容,以幫助學生梳理、總結詩歌的特點”。
教學設計中三個階段的內容、形式都要形成對應的邏輯關系,使所有的學習結果都有評估證據,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圍繞學習結果而設計,所有的評估證據都能引導學習活動。
(二)對“詩歌”教學的理性思考
一是要把握現代詩歌教學的尺度。在教學過程中不對詩歌中的意象過度解讀,也不過多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教學時要貼近兒童的鑒賞水平。
二是要把握現代詩歌教學的特點。教學時,一方面要重視朗讀,通過反復朗讀,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味和語言表達的獨特,體會詩歌蘊含的豐富情感;另一方面要重視展開想象,不能以自己的認知局限學生的想象力,而應借助學生的想象,增強詩歌的感染力,從而引導學生入境入情。
三是要關注綜合性學習的整體推進。教學時要合理規劃閱讀教學與課外收集詩歌等活動的進程,明晰每一次活動要求的重點,以及與前一次活動的關聯。
結語
在新課改的今天,逆向教學設計理論圍繞大概念、基本問題和核心評估任務提供了如何把教學單元放在一個更大、更連貫、更結構化的課程和項目框架中進行設計的思路和方法。“理解為核、評價優先”的設計理念,能更好地消除傳統教學設計的困境,突破知識間的表層關聯以實現深度學習。總而言之,逆向教學設計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上的應用有著與傳統教學設計不同的思路和流程,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落實素質教育、深化教學改革提供較為可行的路徑。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