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整本書的閱讀被提出為一個重要的任務群,并被視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新任務。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 “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積累學生的閱讀量、豐富整本書的閱讀經驗,最終找到自己喜愛的閱讀習慣和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通過整本書閱讀,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培養對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一、制定閱讀計劃帶領學生走進整本書
《復活》篇幅很長,閱讀的時候如果不制定好計劃,學生很容易堅持不下去。根據學生的情況,我們將閱讀時間定為八周,每天讀兩章,同時設置每周一節閱讀跟進課,讀完之后進行成果檢驗和延伸寫作。通過這樣的計劃,學生可以逐步提高閱讀量和閱讀定力,深入理解和欣賞作品,同時也能夠在師生互動中得到更多的指導和啟發。此外,師生共讀課的設置也非常有意義。通過師生一起靜心讀書,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投入感。在制定閱讀計劃的同時,要向學生提出幾項要完成的內容。
①讀書筆記
通過撰寫讀書筆記,學生可以將自己的閱讀感悟和理解進行記錄,同時也可以摘抄好詞好句,積累文本素材。這樣的積累對于深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記憶都是有幫助的。在教室中設置展示角,并收取學生的讀書筆記進行等級評價,是一個很好的用于激勵學生的方式。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感到他們的努力和成果被認可和重視,同時也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閱讀興趣。
②閱讀標注
閱讀的時候在書上圈圈畫畫以及寫簡短的評注,可以使學生讀書更加專心致志,促進自己邊想邊讀,鍛煉思考能力。有些學生閱讀隨便應付,讀書囫圇吞棗,水過鴨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教師每周需要檢查學生的閱讀標注,對學生的閱讀進行監督和規范。
③閱讀任務
制定一些閱讀任務讓學生完成,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這樣學生才不會在閱讀的時候漫無目的,找不到方向。例如可以這樣設計:
1給《復活》中你最喜歡的人物寫一篇大約100字的傳記。
2用思維導圖概括《復活》的主要情節。
3為“聶赫留朵夫或瑪絲洛娃”設計人物檔案。
二、創設情景吸引學生整本閱讀
通過讓學生參與具體學習情景的構建,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動力。學生能夠親身體驗作品中的情感和經歷,通過行動和創作來深入理解作品,并通過與他人交流和互動。這樣的參與能夠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到閱讀中,提升他們的閱讀體驗和學習效果。
①創設問題情境
在整本閱讀中,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水平,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閱讀應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以使閱讀更有方向,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識。可以這樣設計:
學生分成男生組和女生組,大家互相談論,作為高二的男生或女生,你從小說中獲得了怎樣的人生教益(請結合《復活》的課文外情節進行闡述)?
這樣的情景問題設置,學生們自然而然的從自己性別的角度,結合自身與文本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既結合實際激發興趣,又能引導學生整本閱讀。
②創設角色扮演情景
在設置的角色扮演情景中,學生不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復活》的故事內容,還能夠鍛煉創造力、團隊合作和表達能力。這樣的角色扮演情景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動力,使他們更主動地投入到整本閱讀中。同時,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也可以促進彼此之間的學習和成長。可以如下設計:
任務一:學生分小組排演戲劇,然后表演,小組間互相評分。(排演教材節選段外情節可以加分)
任務二:各小組互相點評對方的戲劇表演效果,既要點評戲劇演員的表演,也要點評劇本。
任務三:舉辦頒獎儀式:在學校或班級內舉辦頒獎儀式,表彰優秀劇本和優秀演員。可以準備獎杯、證書或獎狀等獎勵物品,以資鼓勵和表彰學生的努力和成就。
學生通過以上三個任務,為研讀《復活》全篇打下堅實的基礎。
③創設圖畫情景
通過圖畫與文字的思考體驗,學生能夠更有興趣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究《復活》故事內容,同時也能夠鍛煉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能力。例如要同學們為《復活》設計海報并且為海報寫一段200字的宣傳文字。又如可以開發以下閱讀任務:
校園雜志社準備推出關于《復活》插圖賞析的文集,你與另外三位編輯組成一個編選小組。為了能順利完成編輯工作,接下來需要完成以下任務。
任務一:四位編輯分別找出不同出版社的《復活》插圖,不同出版者的插圖分別是由哪位畫家配畫,風格如何,特點如何,準備一篇大約300字的說明。
任務二:各自版本的《復活》的插圖設計,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幅插圖,并配bf1c8b2562caa38b00a270ffe78cdb24以200字的文字賞析,說明你喜歡的理由。
任務三:請你自選《復活》的一處情節自行配畫,準備200字的發言稿介紹自己的配畫,四位編輯最后互相討論修改配畫作品。
以上三個任務的文字與圖畫均于四位編輯討論決議后擇優刊登。
三、文本對比探究引導學生整本閱讀
①單元內文本對比探究
新教材中,《大衛科波菲爾》在整個單元屬于相對好理解的篇目,可以通過《大衛科波菲爾》與《復活》進行比較閱讀,帶動學生整本閱讀《復活》。可以這樣設計:
1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分組,從心理描寫的角度比較《大衛科波菲爾》和《復活》,然后請小組代表發言。
2 請從“作者經歷”“時代背景”“民族文化”“風格流派”四方面比較《大衛科波菲爾》和《復活》,小組交流討論。
3 假如你是電影投資商,你會選擇投資拍攝《大衛科波菲爾》還是《復活》呢?分小組討論,并選代表發言。
通過比較閱讀,學生積累了閱讀經驗,提升了鑒賞世界文學的能力。
②跨單元文本對比探究
《復活》中聶赫留朵夫的人生選擇與歸宿實際上深深寄托了作者以“博愛”“救贖”“道德自我完善”等宗教道德主義,也被稱為托爾斯泰主義,這對于中國高中生來說確實比較難理解。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理解和辨析托爾斯太主義,可以把《復活》的道德意蘊與第二單元的諸子百家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觀點進行類比。通過跨單元文本比較閱讀,使學生能理解接受“復活”的內涵,更有利于學生整本閱讀。
③節選文本與整本關聯文本對比探究
新教材選取的課文篇目絕大多數是節選,但教師絕不能把教學停留在節選段的教學。新教材非常注重整本書閱讀,教師在教授節選篇目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整本閱讀,甚至把節選段與整本關聯文本進行對比探究,努力尋找節選段與整本書的內在邏輯性,在節選與整本關聯文本探究中,提煉核心,悟出文本真諦。
如“復活”的含義既指“聶赫留朵夫的復活”,也指“瑪絲洛娃的復活”,但是教材節選部分只涉及“聶赫留朵夫的復活”內容,“瑪絲洛娃的復活”在節選部分是沒有涉及的。要深刻理解“復活”的內涵,必須結合整本的細讀。可以這樣設計:延伸閱讀《復活》的“第二次探監”“第三次探監”文本,找出瑪絲洛娃表現和“第一次探監”的變化,分析發生變化的原因,并思考“復活”的含義。
通過節選文本與整本關聯文本的對比研讀,學生更能深入理解和把握關鍵內容。
總之,整本書閱讀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重視整本書閱讀,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制定有針對性的閱讀策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對優秀作品的全面認知,增強學生對閱讀的多樣化感受,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