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教育理念從傳統“三中心”(教師、教材、課堂)向“新三中心”(學生、活動、經驗)的轉變,探討了教育模式的創新與探索。鑒于教育理念更新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原有教育模式難以適應新時代需求,因此亟需創新與探索。課程思政作為具有深遠意義的創新理念,如可持續發展觀、生態文明觀等,其融入《環境學》教學,豐富了專業課程內涵,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發揮了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新三中心理念是推動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動力,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環境學教學,體現了教育模式創新與探索的重要性。通過教育改革與質量提升,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持續的創新與實踐,將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環境學專業人才。
關鍵詞:環境學基礎;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思政;可持續發展
一、《環境學》教育理念的演進與變革
傳統教育理念以“三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為核心,這一理念由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并對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教育理念更新和社會需求變化,其局限性逐漸顯現,如過于強調教師權威性和主導作用,忽視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過于依賴課堂教學和教材講授,忽視課外活動和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因此,現代教育開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發展,強調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特點。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代表人物杜威提出的“新教育三中心論”——學生、活動、經驗,這一變革的體現,標志著教育理念的發展與進步。[1] “以學為中心”對“學”進行“學生”和“學習”兩方面的界定,既凸顯了學生的中心地位,又突出了學習的中心地位。[2] “新三中心”的轉變源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以及科技發展的推動。這些因素共同促進了教育模式的創新與發展,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這一變革有助于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促進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成為具有競爭力和創造力的人才。
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日新月異,新時代對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傳統的教育模式往往難以適應這種快速變化的需求,而教育模式創新則能夠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確保環境學教育始終與學科發展保持同步。在落實環境學專業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高校既要重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又要迎合社會對創新人才的培養需求,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推動環境學專業教學模式的深度創新。[3] 在《環境學》教學中,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如問題導向學習、項目式學習等,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模式創新對《環境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能夠適應新時代教育需求、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還能夠推動學科的不斷發展及社會的不斷進步。因此,加快環境學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探索,對于激發學生的專業課學習興趣以及對后續專業的認知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應積極探索和實踐新的教育模式,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和發展。
二、新三中心教學模式與課程思政的融合:以環境學教學為例
新三中心的教學模式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支撐。該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通過深入挖掘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同時,課程思政的開展也進一步提升了新三中心教學模式的效果,通過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社會責任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逐步邁入智能化、數字化新時代。黨的二十大為中國式現代化繪制了宏偉藍圖,而教育與人才無疑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關鍵。[4] 在此背景下,“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教師將專業知識傳授與學生內在德行有機結合的重要舉措,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進一步明確和加強。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重要體現,也是當前專業課教師的重要職責和使命。[5]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6] 這一重要論述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課程思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抓手。[7] 它旨在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三全育人格局,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共同承擔“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8-10] 這一綜合教育理念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員參與和全過程覆蓋,有助于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積極探索適應社會時代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將課程思政融入環境學教學,旨在通過挖掘環境學課程內容中的思想教育元素,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感。[11] 環境觀念的轉變作為環境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環境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思政元素與環境學專業教學的融合既遵循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理念,又有利于提高高校環境學專業課的教育質量和培養高素質的環境學專業人才。[12]
環境學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如可持續發展理念、生態文明觀、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深入挖掘這些元素,并將其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思考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同時,在實踐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如強調團隊協作、尊重自然、遵守法律法規等價值觀念的培養,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環境學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許多時事熱點都與環境問題緊密相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時事熱點,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并思考解決方案。例如,在講解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案例時,教師可以引入國內外成功的修復案例,展示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環境學基礎與可持續發展的互作關系
環境學基礎課程在環境科學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為學生提供了關于環境問題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實踐知識,對培養具有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至關重要。[13-15] 新三中心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這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滿足人類需求、提高生存質量相契合。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教育內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了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培養其相關理念,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可持續發展是破解全球性問題的“金鑰匙”,強調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16-17]
1.理論指導的深化與引領
環境學基礎深入探究環境的本質與變化規律,揭示了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它不僅指引人們在經濟發展中如何精心呵護環境、合理運用資源,還進一步強調了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共進的重要性。可持續發展作為環境學的核心目標,其核心理念在于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后代人的發展權益。這一目標與環境學的使命高度契合,即維護生態平衡、守護自然資源、改善環境質量。因此,環境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始終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意義,致力于引領人們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2.實踐應用的互動與促進
環境學基礎為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提供了有力指導。通過學習環境學,人們可以掌握環境監測、評價、規劃、管理等關鍵方法和技術,這些方法和技術在可持續發展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城市規劃、產業布局、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環境因素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以確保發展活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時,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也不斷推動環境學研究的深入發展,新的挑戰和問題激勵著研究者不斷探索新的理論和方法,以更好地指導實踐。而成功的可持續發展案例也為環境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3.共同議題的交融與協同
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是環境學基礎與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關注焦點。環境學強調通過科學和技術手段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破壞;而可持續發展則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環境,確保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兩者在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上相互交融、協同推進,共同為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環境學與可持續發展的案例廣泛,涵蓋多個領域。例如,有機農業采用天然肥料和生物土壤改進劑,減少環境污染,提升土壤和作物品質,體現可持續農業實踐。在能源領域,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利用均減少化石燃料依賴,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提供清潔能源。這些案例展示了環境學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成就和經驗,為他人提供了借鑒。[18] 綜上所述,環境學基礎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關,前者為后者提供理論基礎、方法論和研究方向,后者推動前者不斷創新以適應時代需求。兩者相互促進,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支持。相信通過努力與創新,我們能更好地保護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四、環境學教學的創新實踐探索
我國高校環境學科教育歷經四十余年,成就顯著。環境學作為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需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以培養本科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教育工作者應學習新理念和技術,優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展現環境專業教育新特色。[19-22] 在《環境學》課程教學中,我們致力于創新與實踐,力求使課堂教學更加積極有效,具體創新實踐可從以下六個方面展開:(1) 教學理念更新。引入最新環保研究成果,如新型環保材料、智能化環境監測技術,讓學生了解學科前沿。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創設沉浸式環境問題場景,增強環保意識; (2) 教學方法創新。采用項目式學習,如設計校園環保方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在線教育平臺開展翻轉課堂,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3) 強化實踐教學。將實驗教學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通過環境監測競賽等形式,提升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增強環保意識與問題解決能力; (4) 技術融入與應用。借助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提供實時學習建議和答疑服務。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支持教學; (5) 案例教學與分析。收集國內外最新重大環境案例,如蓬萊油田漏油事件,分析環境風險,強調環境監管與應急響應的重要性,推動綠色能源發展; (6) 跨學科融合。鼓勵跨學科思考,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及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復雜環境問題的能力。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發展,新三中心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這種理念要求教育者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因此,新三中心成為推動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動力。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是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通過不斷創新和實踐,我們可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創造更加優質、高效、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環境學專業人才。
五、結論
從傳統教育的“三中心”向“新三中心”的轉變,彰顯了教育理念的顯著進步。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在《環境學》教育領域進行了積極的創新探索,教育模式的革新對于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具有深遠意義。課程思政的融入,進一步豐富了環境學的教學內涵,為培養高素質環境學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環境學基礎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協同共進,涵蓋理論指導、實踐應用及共同議題,兩者相輔相成,為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堅實支撐。在環境學教學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同時加強實踐教學、融入新技術、運用案例分析和推動跨學科融合,通過持續的創新與實踐,使《環境學》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效。展望未來,我們應繼續秉承新三中心理念,不斷推動環境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致力于培養更多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環境學專業人才,以促進環境學的持續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孫桂生,鄭麗.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人才的創新思維培養探索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2021(31).
[2]周波,袁海虹,汪慧菁,董文哲,楊智昉.基于新三中心的五步進階教學模式在藥理學課程的應用[J].上海健康醫學院.2024(11).
[3]毛云龍,李思,解志斌.“互聯網+”時代下高校電子信息專業教學模式創新與應用研究[J].江蘇科技大學.2023,25(24).
[4]傳承弘揚紅巖精神 為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凝聚強大力量[J].重慶日報.2023.
[5]杜紅霞,王麗,張軍.“環境生態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探討[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1(11).
[6]駱小麗.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江西理工大學.2019(12).
[7]周麗,王占學,張麗芬,史經緯,張曉博.航空發動機專業流體力學基礎課程思政設計[J].西北工業大學.2022,8(22).
[8]錢魏冬,李菲菲,江浩.基于同向同行視角下《財政學》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J].亳州學院.2010,11(09).
[9]王榮.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構建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2024(04).
[10]張鵬仙.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與實踐研究[J].中北大學.2018(06).
[11]彭立威.論環境教育的價值目標[J].湖南師范大學.2003(12).
[12]張艷.高校物理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及實現路徑研究[J].南昌大學.2023.
[13]余成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路徑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2020(07).
[14]薛會英.網絡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發展[J].濟南特殊教育中心.2022(14).
[15]施思.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農村為例.成都理工大學[J].2017(02).
[16]洛平.創新發展的活力源泉[J].洛陽日報2024.
[17]開辟嶄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的科學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論述[J].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2021(11).
[18]楊春,鄒曉明.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需求現狀調查與分析——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J].江蘇教育.2021(10).
[19]李洪興.創新不止步 發展添動力[J].人民日報2024.
[20]朱珠.新時代大學生環境教育路徑探析——以上海市部分高校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2019(05).
[21]馬馳.高等工科院校環境學課程教學的實踐與理性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10).
[22]胡樂寧,鄧華,蒙冕武.環境類本科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機制在《環境學》課程中的改革與實踐[J].廣西師范大學.2014(08).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