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的教學中,整本書閱讀對于學生而言,閱讀量大,閱讀時間長,由于課堂學習時間的限制,學生水平的參差不齊等,整本書閱讀會遭到很多困難:閱讀興趣的激發(fā),閱讀過程的推進,閱讀效果的跟進等都不好把握,甚至只停留在倡導層面。其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能較好地推動整本書閱讀教學,而微信是我們最為常用的、最為便捷的信息化工具,充分利用能彌補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不足,且能把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和自由閱讀時間進行整合,讓整本書閱讀在學生學習與生活中隨時隨處發(fā)生。
在本文中,筆者以四年級必讀書目《中國古代神話》為例,談談微信這一信息化手段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推動作用。
一、巧推微課,助力整本書閱讀指導
結合整本書閱讀的三種課型:讀前導讀課,讀中指導課,讀后交流課,我們主要通過設計導讀微課和閱讀指導微課兩種課型,通過微信學習群進行推送,以達到激發(fā)閱讀興趣與指導閱讀方法的目的。
1.導讀微課:激發(fā)閱讀興趣
在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導讀課承載著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任務。教學中要通過激趣導入、全面把握內(nèi)容、制定閱讀計劃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對整本書的內(nèi)容與結果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完成整本書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導讀微課的設計也要充分關注這一課型特點,通過微課的設計與推送,實現(xiàn)激趣、導讀的目的。
以四年級快樂讀書吧推薦書目《中國古代神話》為例,導讀微課主要進行了以下設計:一是播放《女媧補天》視頻,引出《中國古代神話》;二是通過熟悉的神話故事,點明神話的特點:神奇的想象力、表達美好愿望;三是拋出閱讀任務:讀時要關注人物和情節(jié),并說一說感受,制定閱讀計劃。微課通過微信群推送,學生自主觀看,并制定閱讀計劃,開始整本書閱讀。
當然,導讀微課還可以根據(jù)書目的特點進行設計,也可以對課堂導讀進行適時的補充 ,如《稻草人》這本書就可以推送關于作者葉圣陶的微課,讓學生在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展開整本書的閱讀,更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更能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2.閱讀指導微課:滲透閱讀方法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進一步強調(diào)了閱讀整本書的方法習得,而閱讀指導課,是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有效開展閱讀的關鍵一環(huán)。整本書教學過程的閱讀方法有很多,如誦讀品悟法、批注閱讀法、思維導圖法等,而不同的作家作品、作品內(nèi)容、作品風格等閱讀方法也有所不同,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因“書”制宜。在整本書閱讀開展過程中,將微課引入推進整本書閱讀,不僅讓學生習得閱讀方法,能夠在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降低閱讀理解難度,了解書本內(nèi)涵。
在《中國古代神話》讀中指導微課中,我們立足于神話的文本特點,設計了《感悟神話之神奇》微課,通過三個方面:神奇的人物、神奇的事物、神奇的事件,引導學生感悟神話的文本特點,并學會做簡單的批注,以便引導學生養(yǎng)成邊讀邊畫邊思的閱讀習慣。另外立足于中國古代神話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設計了《巧用導圖,理清關系》微課,通過簡潔的思維導圖,理清人物關系。在微課中,以《精衛(wèi)填海》拋出問題:精衛(wèi)的父親是誰?以此問題,串聯(lián)神話故事人物《神農(nóng)嘗百草》的炎帝,再通過導圖一邊串聯(lián)故事,一邊勾畫關系,整理出“炎帝家族”。最后拋出任務,鼓勵學生試著用喜歡的思維導圖方式,整理出“黃帝家族”。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不僅幫助學生理清了神話人物關系,還幫助學生建構了理清人物關系的方法,以便以后更廣泛的閱讀。
當然,微課的推送,并不止步于線上,還要老師線下的適合跟進,如推送了導讀微課后,利用課前5分鐘時間,讓學生分享喜歡的故事,并簡單談談感受。在推送了《感悟神話之神奇》微課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人物、事件交流,尊重學生獨特體驗。在《巧用導圖,理清關系》微課推送后,可以收集“黃帝家族”思維導圖,并組織學生交流評選出優(yōu)秀作品,肯定學生的閱讀成果。線上推送,線下交流,讓整本書閱讀更有趣,更有效。
二、巧用小程序,監(jiān)督閱讀進程
對于整本書閱讀,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能不能讀”“會不會讀”,還要關注學生“在不在讀”和“是否認真閱讀”,這同樣可以通過微信平臺中的“打卡”功能和“小小答題”小程序進行跟蹤,適時監(jiān)督閱讀進程。
1.閱讀打卡:保證閱讀時間
整本書的篇幅較長,而課堂時間有限,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好課外的時間進行閱讀。而“閱讀打卡”能有效監(jiān)督學生持續(xù)進行閱讀。“打卡”這一小小的技術,解決了傳統(tǒng)閱讀的難題,是學生自讀階段使用的主要工具,通過合理分解整本書的閱讀任務,幫助學生制定閱讀計劃,穩(wěn)步推進閱讀進程,實現(xiàn)自我監(jiān)督調(diào)控。目前微信平臺上“打卡”的小程序很多,我們主要是利用線上教學時使用的“作業(yè)登記簿”設置打卡任務。比如四年級的閱讀速度是每分鐘300字,每天15分鐘。在進行《中國古代神話》閱讀打卡設置時,我們根據(jù)全書字數(shù)和學生閱讀速度,預測學生每天閱讀20頁左右,10天可以讀完,于是設置一個為期10天的“閱讀打卡”任務。學生完成當天的閱讀任務之后,自行在“作業(yè)登記簿”進行打卡,借助打卡記錄閱讀進度,督促自己完成閱讀任務,除此之外,還可以對比其他同學的閱讀完成情況,形成你追我趕的整本書閱讀氛圍。
2.小小答題:檢測閱讀效果
監(jiān)測學生是否真的讀了,或者是否認真閱讀,可以通過測評來實現(xiàn)。但是傳統(tǒng)的紙筆測試,不僅課堂時間不允許,而且大大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而微信平臺中的“小小答題”小程序,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通過競技的形式進行測評,比較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與閱讀任務相關題目,考察學生文本信息的提取、識記和理解能力,要求學生根據(jù)題干提示正確選擇、填寫、判斷有關故事情節(jié)、語言風格、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細節(jié)信息,通過得分評價學生的基本閱讀情況。如在《中國古代神話》整本書閱讀中,在完成了一周的閱讀任務后,在周末發(fā)布了答題任務,設置了以下題目:共工氏死后,人們奉他為( ),當學生填寫“水神”時,系統(tǒng)便會給學生加上相應分值,答錯時提醒學生認真閱讀。教師可在后臺檢測完成情況,并及時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效果和閱讀難點,并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
三、可視化分享,重視生生互評
可視化是指“可見的,清楚地呈現(xiàn)”,根據(jù)可視化對象的不同,可將可視化分為知識可視化和思維可視化。而可視化手段指采用表格、圖畫、視覺喻義等直觀可感的形式把知識和思維過程外顯的一種手段,這對推動整本書閱讀較具啟發(fā)意義。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閱讀書目,以思維導圖、摘記筆記、說書等可視化的形式展現(xiàn)成果。但是在以往的閱讀成果展示中,常常局限于老師評價或者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展示評價,大大限制了整本書閱讀的讀后分享。目前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整本書閱讀評價具有多元性、及時性。充分利用微信手段,將可視化成果及時分享,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整本書閱讀的快樂。
筆者在進行《中國古代神話》整本書閱讀評價時,主要采取了“思維導圖”“我是故事小達人”兩種可視化的成果呈現(xiàn),即關注了整本書的知識架構,又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教師在小程序“作業(yè)登記簿”,布置了“思維導圖”的作業(yè)后,學生完成上傳,及可以互相查看并評分,優(yōu)秀作品進行班級展示。“我是故事小達人”則選擇自己感觸最深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講故事,分析心得,錄制成小視頻,分享到班群,學生觀看并評分,還可以利用課間進行播放,尊重學生的閱讀成果,激發(fā)學生閱讀分享的興趣。
可視化成果呈現(xiàn)形式還有很多,如讀《水滸傳》時,可以設置“經(jīng)典我來演”,引導學生表演作品中的經(jīng)典情節(jié),通過自媒體以音頻、視頻等方式,以音頻、視頻的方式記錄閱讀足跡,分析閱讀的快樂。讀《愛的教育》時,可以設置“讀后感”的寫作,引導學生結合讀后所得,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啟發(fā),除了互相交流分享外,還可以錄制成音頻,在班級里進行輪播。可視化的閱讀成果分享,不僅能呈現(xiàn)學生真實的閱讀過程,發(fā)現(xiàn)閱讀問題,提升閱讀能力,還通過微信平臺的分析,實現(xiàn)評價多元性,重視生生互評,讓學生感受閱讀的快樂。
充分利用微信平臺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還有很多的形式,教師可以選擇網(wǎng)絡的優(yōu)質(zhì)資源,推送給學生,促進整本書的閱讀活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如喜馬拉雅聽聽等,讓學生在聽書的過程中,感受閱讀的樂趣。
總之,巧用微信平臺,不僅能解決了目前整本書閱讀推進過程中課時足,評價困難等諸多現(xiàn)實困難,還能促使學生充分利用課外碎片化的時間有計劃地進行整本書閱讀,在生生之間互相督導,互相評價,以達到激發(fā)閱讀興趣,感受閱讀快樂的效果。但教師也要關注線上與線下,課后與課中的教學融合,做到及時反饋,保持教學的聯(lián)系性和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才能真正將整本書閱讀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