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能力是用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的一種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是現代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擁有較強的思辨能力,是成為信息時代人才的要求。筆者將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將思辨能力的培養根植于教材文本
(一)在比較閱讀中培養思辨能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單元主題為核心,適當整合同類文章進行比較閱讀,使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提升思辨能力。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以“作家筆下的動物”為主題,在設計這個單元的教學時,我將《白鵝》原文、《白公鵝》原文、《夏洛的網》節選、《夏日歷險》節選以及本級組蔡蕙君老師寫的文章《鵝大哥》整合在一起,推出了《這些年,我們認識的鵝》的群文閱讀課,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人寫同一種動物語言風格各具特色。
(二)在深度對話中培養思辨能力。像上文提到的群文閱讀課《這些年,我們認識的鵝》“感受鵝的可愛”環節,學生聯系文本,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用簡練的詞語概括這組課文描寫小動物的可愛之處,并說清楚這樣概括的依據。我在教學中,還請學生對照自己的閱讀記錄卡和閱讀資料與小組同學分享最能表現動物可愛的句子或者段落,尋找這組文章的不同。
二、將思辨能力的培養融匯于“頭腦風暴”
(一)創設情境,突破“定式”。在教學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4課《曹沖稱象》時,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如果你來到稱象現場,除了稱石頭,你覺得還可以稱什么呢?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學生說:“稱鐵塊!因為鐵塊重,可以少裝幾筐。”有學生說:“我要趕一群豬上船去,豬會自己上下船,不用運石頭那么費勁。”也有學生說:“我想請一些人上船去!因為人會自己走。”學生創造性思維火花瞬間得到點燃。
(二)交換角度,體驗“不同”。在教學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一課時,我讓學生交換角度思考,體驗“不同”的世界:“青蛙為什么會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學生紛紛認為:“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他看到的就是那么井口那么大的天。”“如果小鳥飛到井底,他會看到什么樣的天呢?”于是,我趁熱打鐵,請學生站在那只飛到井底的小鳥角度,用語文書卷成紙筒來看看黑板,體驗當小鳥和青蛙互換位置之后看到的不同世界。
(三)搭建支架,思維“可視”。如在教學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6單元口語交際《意見不同怎么辦》時,我為學生搭建思辨“支架”:設置“市長智囊團”的情景,引導學生圍繞“春節該不該燃放煙花爆竹”等話題,選取一個角色,表達清晰的觀點。接著,聽取他人的不同觀點。最后,梳理各方觀點,換位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為了幫助有條有據地表達觀點,引導學生畫出發言提綱圖,實現思維的“可視化”。
三、將思辨能力的培養著陸于課外閱讀
(一)導讀牽動,激發閱讀興趣。書一到孩子們手里,我就神秘地和孩子們說:“這本書是付老師最最喜歡的書,沒有之一!想看不?”孩子們的興趣立刻被牽動了。趁熱打鐵,我讓孩子們讀了復旦大學嚴峰教授對此書的評價:“這實在是一本寶書。我覺得在一個理想的世界里,應該只有兩種人存在,一種是讀過《夏洛的網》的人,另一種是將要讀《夏洛的網》的人。”學生們似懂非懂,紛紛提出自己的困惑,我讓學生們自己從書中去尋找答案。學生們的閱讀熱情就這樣被激發出來了。
(二)策略推動,理清脈絡。二年級帶領孩子們讀《大林和小林》《了不起的狐貍爸爸》時已有閱讀批注的經驗,在《夏洛的網》閱讀交流課上,我首先讓學生一起來回顧書中的主要人物。通過復習那些人物的名字,學生看書的記憶慢慢被喚醒。然后,進入第二個環節,回顧故事發生的地點。這樣就把故事發展的脈絡也梳理出來了。在理清故事的情節線索后,我設計了“夏洛的網,這是一張編織著( )的網”這一統領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走進夏洛,感受夏洛形象,走進威爾伯,重點領悟到威爾伯的知恩回報。最后,引導學生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感動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出來。
(三)分享互動,培養思維。在《時代廣場的蟋蟀》閱讀交流課上,當我們讀到人物表塔克鼠時,學生有了自己的發現:《夏洛的網》里也有一只老鼠叫坦普爾頓。”我順勢讓大家讀讀比比,這兩只老鼠有沒有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們在書上的批注和作業中,多次比較兩只老鼠的異同點,寫得有理有據,令我倍感意外。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