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辨析態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表達,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下面以《灰雀》一課為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我是如何進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設計。
一、緊扣語文核心素養思維目標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注重培養學生自覺閱讀、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目標是從“閱讀、表達、思辨”三個角度來整體設計的,教師需要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通過教學提升學生的思辨性能力,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思考,培養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從而逐漸達到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以及思辨能力。緊扣語文核心素養,我把《灰雀》一課教學確定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并把這一課的思維目標確定為:通過讀文本,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我從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的角度進行設計,以開放的學習活動為主,創設了“福爾摩斯偵探”的學習情境,包含梳理文意,了解案件信息;尋找證據,了解案件真相;揣摩心理,感悟人物品質三個學習任務。通過讀課文中列寧與小男孩的對話引導學生進行辯證思考,運用“疑問——小組討論——發表觀點”的思維方法,通過閱讀文本,發表觀點,鍛煉思維,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使思辨性能力得到提升,引導學生經歷學習探究的過程,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善于挖掘課本中的思辨素材
教師要讀透課文,并在此基礎上挖掘教材中符合“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設計的內容,結合思維目標,設計好思辨性學習活動,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可操作性的學習任務,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堂討論,發表觀點中上產生思維火花,盡可能地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適合“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設計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科普類文章。第二類是說理類故事。由此,教師要讀透課本內容,充分利用好課本,設計好學習活動,以及圍繞思維目標設計好適合學生的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如果現行版本的課文中沒有直接可以用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課文,教師可根據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對文本內容進行重組,開展學習活動,活躍學生的思辨思維。例如,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灰雀》一課時,教師提出思辨性問題:灰雀到底是不是小男孩抓走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請依據課文說說你的想法和觀點。引導學生為自己的觀點尋找合理的證據。當孩子們認為灰雀是小男孩抓走時,教師可以播放課文朗讀的視頻,然后繼續追問:既然你們認為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那么小男孩為什么不承認呢?列寧又是怎么知道是小男孩抓走的?引導學生深入反思故事背后的意義。如果思辨性話題設計得當,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三、巧妙設計思辨課堂的策略
學習任務群是指學習內容的組織與呈現方式。如何設計“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達到發展學生思維的目的呢?我們可以從“提問”這個策略入手,讓“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課堂教學切合思維發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側重于“閱讀”與“表達”兩個方面,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學習活動的開展來體現語文知識體系的內容,活躍學生的思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從閱讀的方面來說,要求學生自己讀懂文本,并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提煉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以及看法;從表達的方面看,要求學生結合總結的生活經驗,敢于有理有據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可見,“提問”是拓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條件。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產生的疑問、與同學交流自發的提問等等,是學習的內驅力,是思維得到鍛煉與提升的好機會。學生形成思維能力的基礎是疑問。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提問,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課堂教學時要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讀懂文本,充分讀懂了文本之后,教師可以激勵學生根據文本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質疑,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尊重學生多樣性的思維,鼓勵學生獨特的想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