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旅程中,我們常聽到教師們在期末試卷分析時感嘆:“學生又因未認真審題而失分!”我們是否細致地統計過,這種疏忽大意究竟讓我們的學生失去了多少寶貴的分數?不計其數,一算之下,令人震驚。我曾目睹一位學生在期末考試中僅獲得B等級,細究其因,無非是抄錯數字、點錯小數點,或是看錯單位、遺漏條件等低級錯誤。若他能認真重做,這些題目本無一不能正確解答,這種失誤實在令人扼腕嘆息。據觀察,幾乎每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強調審題的重要性。通過具體案例,向學生展示因審題不周全而導致的錯誤,讓他們深刻理解審題不僅是解題的起點,更是成功解題的關鍵。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并培養他們正確的審題態度,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他們的解題正確率定會顯著提高。
那怎樣才能做到認真審題,盡可能把會做的題都正確解答出來呢?
妙招一:一字不漏地讀題
在解題的征途上,“一字不漏地讀題”是通往正確答案的堅實基石。學生在提筆之前,必須細致地閱讀每一道題目,確保對題意有準確的把握。若是在閱讀題目時粗心大意,遺漏了關鍵信息,即便是原本能夠解答的題目,也難免遭遇失分的厄運。以題目(一)為例,不同的文字表述可能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理解。題目(一)原文為:“長方形的長是6cm, 寬是4cm, 如果長增加到12cm, 寬不變,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增加了多少cm2?”某位學生的答案是:“12×4 = 48(cm2)”顯然,這位學生在讀題時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到”字,從而誤解了題意,導致了丟分。如果能夠一絲不茍地讀題,注意到長方形的長是增加“到”12cm,而非增加“了”12cm,便能正確理解題目意思——即長方形增加后的總長為12cm,增加部分的長度為12-6=6cm,寬度保持不變,求增加部分的面積應該用6cm×4cm來解答。
妙招二:劃出關鍵字詞
在解題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在閱讀題目時往往難以捕捉到關鍵點,導致讀完題目后仍然對題意一知半解,甚至完全忽視了題目中的重要信息。為了克服這一難題,我們可以嘗試一些實用的策略:在讀題時,用筆將關鍵的條件標記出來,或者用彩色筆圈出重點,這樣的視覺提示可以極大地幫助學生清晰地理解題意。以題目(二)為例,題目的表述稍有變化,便有學生答錯,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準確把握題目的重要條件。題目(三)的內容是:“為籌備游園活動,李老師買了3種獎品,每種7個;王老師買了兩種玩具,一種4個,另一種5個。(1)李老師一共買了多少個獎品?(2)王老師一共買了多少個玩具?”學生在解答時,錯誤地將第二問與第一問混為一談,導致第二問得出了錯誤的解答:4×5=20(個)。如果學生在審題時能夠在關鍵信息處做上記號,就能幫助他們準確捕捉到題目的細微差別,關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條件,得出正確的答案。
培養良好的審題習慣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幫助他們準確找到問題的核心,而且還能避免因誤解題意而導致的錯誤。我們鼓勵學生在解題時,不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思考,用筆標記,用色彩區分,這樣,他們解題的正確率將會大大提高,自信心也會隨之增強。
妙招三:列表或畫圖整理條件
在面對條件繁多且錯綜復雜,或數量關系不明確的題目時,清晰地理順這些條件之間的關系是解題的關鍵。此時,列表法是一個極為有效的策略。將題目中所有已知的信息逐一列出,不僅有助于我們清晰地把握問題的結構,更能幫助我們理解題目的邏輯和內在聯系。對于需要空間想象力的問題,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繪圖來輔助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通過數形結合的方法,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使得解題過程更加直觀易懂。例如,題目(四):小紅、小華、小青三人每天步行上學。小紅家到學校的距離是600米,小華家也是600米,而小青家則是660米。小紅上學大約需要10分鐘,小華和小青則各需12分鐘。如果他們三人同時從學校出發,步行前往青少宮,誰會最先到達?乍一看,此題信息量較大,對于理解能力稍弱的學生來說,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我們能將這些信息進行分類列表整理,學生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題目提供了每個人的步行路程和所需時間,要判斷誰最先到達,關鍵在于比較他們的速度。通過列表整理,學生可以迅速把握題意,減輕解題時的負擔,提高解題的效率和準確性,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從容。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