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重視幼小銜接問題。其中,在幼小銜接階段,培養學生閱讀力是重要內容和方向之一,閱讀作為兒童認知發展以及社會性情感培養的重要途徑,需要從小幫助學生打好閱讀基礎。對于即將進入小學的幼兒而言,如果直接開展閱讀教學,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不利于學生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和興趣。而繪本具有豐富的視覺元素、生動的故事情節以及內容更加貼近兒童生活,在幼小銜接閱讀教學中,采用“繪本+”的方式,融合語言、想象力、實踐以及探究等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幼兒閱讀力的發展,幫助幼兒順利過渡幼小階段。
一、開展指向學生閱讀力的“繪本+”教學的意義
在幼小銜接階段,通過開展“繪本+”教學的方式能夠幼小培養幼兒的閱讀力,對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階段具有重要教學意義。第一,通過“繪本+”融合教學,能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在教學中,繪本具有豐富的趣味性,幼兒容易被繪本中的圖案所吸引,能有效激發幼兒對閱讀的興趣,為今后學習奠定良好基礎。第二,促進幼兒認知發展。在教學中,將繪本中的圖像和文字相互結合,能夠促進幼兒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第三,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開展 “繪本+”教學模式,能促進幼兒在多樣性的教學環境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幼兒自主閱讀能力。第四,幫助幼兒更快、更好地適應小學環境。采用“繪本+”教學模式能通過融合多種教學模式增強幼兒的閱讀能力,有助于幼兒更快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環境,適應閱讀教學要求。
二、指向學生閱讀力的“繪本+”教學措施與實踐策略
1.將繪本教學與語言教學相互融合。例如,在繪本閱讀中,家長或教師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圖案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對圖畫內容進行描述,根據之前的故事情節推導后續發展情節,有效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繪本《小藍和小黃》富含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和哲理。繪本作者在編輯此繪本時,沒有用以往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和動物形象,而是用一藍一黃兩個近乎圓形的抽象色塊,來象征兩個孩子,他們通過擁抱、玩耍,創造出新的顏色,引發了一系列有趣的冒險,在本繪本中獨特的故事情節以及色彩語言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欲。為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在本繪本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幼兒觀察繪本中的畫面,讓幼兒描述所看到的場景和人物,采用對話練習的方式提升幼兒的表達能力。
2.在繪本教學中融入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我媽媽》繪本中,該繪本主要通過生動的畫面和細膩的文字,讓幼兒們感受到母親的偉大和無私,在《我媽媽》繪本中,畫面豐富多彩,具有豐富細節,有利于通過細節學習提升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幼兒觀察繪本中的畫面,引導幼兒思考:“如果你們是畫家,你們會如何描繪自己的媽媽呢?”隨后,引導幼兒在畫紙上將自己心里的媽媽繪制成畫,在此過程中幼兒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對媽媽的各種形象以及特征進行描繪,并在繪畫結束后通過分享的方式描繪自己的創意,提高幼兒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3.“繪本+”教學與實踐應用相融合。對于幼小銜接教學而言,繪本不僅是簡單的教學素材,更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工具,家長或教師在教學中,能夠結合繪本中的內容,設計各種教學活動,比如開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讓幼兒親自參與到活動中,加深幼兒對繪本內容的理解,提升幼兒的各種學習能力。例如,在《小豬變形記》繪本閱讀教學中,主要是為了引導幼兒通過觀察閱讀繪本的圖與文,學會模仿繪本中的語言進行說話及想象練習,引導學生明白“做自己,最快樂”的道理。
4.在繪本教學中開展探究活動。繪本中的故事和圖畫具有豐富的探究性,幼兒通過繪本閱讀的方式,能夠對故事中描述的現象、問題以及各種人物形象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利于幼兒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學習活動。為提高繪本融合教學效率,教師在繪本教學中可以融合各種探究活動,引導幼兒提出問題、收集資料、進行實驗等方式,潛移默化培養幼兒探究精神和解決問題能力。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