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效的關鍵是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當尊重孩子成長的五大定律。
一、正向引導定律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最單純、最純潔、最高尚的時期,在他們的眼里,天是藍的,地是綠的,人是真誠的,世界是美好的,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猶如一張純潔的白紙。所以,對孩子道德品質教育,一定要堅持正向引導,幫助孩子構建積極的、向上的、美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能原原本本地、不加挑選地用“社會萬花筒”來教育學生,而要有所甄別、有選擇地給學生實施正向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提高鑒別能力,形成思維習慣,提升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引導學生追求美好的純潔和高尚,培養學生擁有堅韌的毅力和恒心,讓學生見證自己的精神和力量,看到生命的本真意義。
二、內驅力的形成定律
有的孩子動力十足,有的孩子磨磨蹭蹭,原因在哪里?在內驅力不同。內驅力就是強烈的興趣、堅韌的毅力和持久的動力。內驅力的形成要有兩個必經階段:一是有機會參與。只有參與了,才會有動力。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一要讓孩子參與。家長如果設計一切、包辦所有,這孩子很難形成強大的內驅力。孩子從小就不讓做家務,長大必定很懶;孩子從小沒做過整理,長大必定很亂;孩子在學校接受滿堂灌,學習必定沒有興趣。二要設計讓孩子能夠體驗成功的情境,心理學中的最近發展區、葉圣陶老先生說的讓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都是這個道理。
三、高階思維定律
高階思維特點是學得快、記得牢、用得好。讓學生變得更聰明,就要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高階思維建立在基礎思維之上。學生已有的知識、已有的概念,就像一塊磁鐵,新概念、新知識只有接近它,跟它聯系上,才能夠被吸引,才能夠被認知、被理解、被掌握。所以,傳授新知識,一定要將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包括因果聯系、時間聯系、類別聯系等等。碎片化的、孤零零的、沒有聯系的學習,學生就不容易掌握,效率就低下,這是低階思維。
高階思維的關鍵在結構化和圖像化。學習一篇長文,你從頭背到尾,死記硬背,這是低階思維,就算背會了也沒有理解。高階思維是分析文章的結構,了解文章主題主旨、段落大意、結論意義,會了這些那這篇文章還要背誦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就是要培養學生養成建立新舊知識聯系的習慣,提高學生去繁就簡、去粗取精、結構化的歸納和演繹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底層邏輯,這就是高階思維。
四、注意力的窗口定律
課堂上,老師在苦口婆心地講,總有學生或交頭接耳,心不在焉,做其它事。這種情況,無論老師講得多么生動、演示多么清晰,教學都沒有效果。
學生為什么會分心、走神、不聽課?其實人的注意窗口僅有一個,就像探照燈,照到哪里就注意到了哪里,注意窗口之外是一團漆黑。那么,注意窗口對誰敞開?對外界突然的刺激敞開,對感興趣的話題敞開,對過度激動、牽掛、焦慮、憤怒的情緒敞開。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教師不能只想著教學內容,還要關注著學生注意窗口。
教學時,要了解分散學生注意窗口背后的故事,減少引起學生激動的場景,并設計更能吸引學生注意的課堂故事,這需要為學生創設親和的學習環境,不讓學生有雜念;以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減少學生陌生感;把控教學的難度、強度、進度和梯度,不給學生制造緊張和焦慮;設計多樣化的課堂活動,講講、做做、讀讀、寫寫,多項活動交替進行,有效防止學生分散注意力。
五、成長過程的可塑性定律
學生的發展,是不是一步領先,就步步領先呢?絕對不是。在學生12年的基礎教育過程中,中途掉下來的、沖上去的,大有人在。我曾專門做過統計分析,僅在高中階段,高一招收的1000名學生中,入學前10名、前100名的學生到高考時能保持在前10名、前100名的僅有60%,符合黃金分割定律。也就是說,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是直線的,而是有著各種各樣變化的,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進有退。
不僅是學生,人生也是一樣。沒有人能保證,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在今后的發展成就上就一定比普通大學的畢業生發展得更好,也沒有人否認,40歲、50歲以后就沒有了爆發的可能。所以,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獲得的成績、遇到的困難,要保持平常心。要有理性的、清醒的認識,不能過早地給孩子貼標簽。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