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新質生產力”概念的唯物史觀鏡像

2024-12-04 00:00:00訾陽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24年6期

摘 要: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理論概念。它有深刻的唯物史觀淵源。馬克思賦予生產力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就科技運用催生新質生產力而言,這相對地體現在生產力在社會形態的更替中不斷更新,絕對地體現在科學技術創造了顛覆傳統生產方式的現代生產力。就勞動分工推動新質生產力而言,馬克思指出企業內部分工產生出不同于個人勞動生產力的社會力量,而社會分工構成生產力新發展、新應用的杠桿。就社會形式規定新質生產力而言,新的生產關系不僅規定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性質,還制約生產力運用的不同限度。這些論述,為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培育未來產業、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的論述提供了理論參照。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分工;社會關系;唯物史觀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生產力社會形式與共同富裕前提的哲學研究”(21CZX012)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4-03-26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176(2024)06-017-(09)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理論概念。目前的研究多聚焦在“新質生產力”的當代理論建構和實踐應用方面,在理論建構方面又側重于“生產力要素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1]。這里關涉新質生產力的“發生論”:“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三個層面完整地構成“發生論”的基本架構,從而集中映現出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發展論述的三個規定。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來推動反映出馬克思關于科技對生產力革命作用的強調;新質生產力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牽涉到馬克思對勞動分工的分析;新質生產力要求“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則折射出馬克思關于生產關系作用的觀照。要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概念不能離開唯物史觀的根基。回溯馬克思的相關論述,對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參照作用,對于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唯物史觀根據具有重要意義。

一、唯物史觀向度中的生產力“發生論”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2]生產力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馬克思將生產力錨定在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內,賦予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地位。正是馬克思對生產力范疇內涵的科學籌劃,使唯物史觀得以證成。唯物史觀之所以“唯物”,乃在于人為了維持自身,務必持續不斷地同自然發生物質變換,即進行物質生活的生產,物質生產作為根據支撐起人的物質生活;為此,人必須具有“力量”改造自然,同自然“斗爭”。這里的“力量”,便是生產力。唯物史觀之所以“歷史”,乃在于人與自然的交互是持續變化的,從而人與人的關系是不斷發展的。變化的基礎和發展的根據便是“生產力”。不同于唯心史觀用上帝意志、個人意圖作為歷史圖景的最終解釋原則,唯物史觀把生產力作為社會存在、歷史發展的基石和動力,認為“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3]。這樣唯物主義才第一次在歷史領域落地生根。唯物史觀與生產力理論不離不異。

需要指出,生產力范疇并非天然是唯物史觀概念。在馬克思以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工藝學家便開始使用生產力范疇,如斯密(Adam Smith)《國富論》的“勞動生產力”、薩伊(Jean-Baptiste Say)《論政治經濟學》的“自然生產力”、舒爾茨(Friedrich Wilhelm Schulz)《生產運動》的生產力概念等等。馬克思對生產力概念的最初使用可見于《巴黎手稿》。此一時期,恩格斯對生產力異化的批判、李斯特(Friedrich List)對生產能力的鼓吹、尤爾(Andrew Ure)對生產力消極后果的揭露都對馬克思鍛造其生產力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4]。直到《德意志意識形態》,“我們在馬克思新歷史話語中第一次遭遇生產力這個重要規定”[5]。生產力被擺置在架構起人的生存的本質領域即物質生產領域。由此,生產力范疇便在唯物史觀的地基上煥發出新的生機。

《德意志意識形態》對生產力唯物史觀意象的最初厘定,側重在生產力的“發生論”,而非“要素論”。生產力“要素論”的構成內容即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是參照《資本論》第一卷關于“簡單勞動過程”構成要素闡發的;比如,斯大林曾指出:“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6],生產力是由這些因素構成的。馬克思本人并未直接將這些因素歸為生產力的范疇。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乃至以后的文本中對生產力理論的闡發更側重于“生產力何以發生”“如何發展”,而科學技術、社會關系、勞動分工構成了三個重要的側面。

首先,受李斯特等人的影響,馬克思把生產力擺置在工業發展中思考,因此,技術應用促進生產力的新發展。比如,發明就被馬克思看作催生生產力的要素之一。對自然力的利用、發達的機器、自然科學對工業的從屬都是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杠桿。其次,受斯密的影響,分工被看成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和表現。新的生產力引發新的分工,“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7];迄今為止一切生產力的發展也是由分工塑造的,“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即成倍增長的生產力”[8]。此時馬克思的分工概念尚未成熟,他認為分工是生產力的異化形態。分工的分析視角延續到《資本論》及其手稿中,最終馬克思科學地闡釋了分工和生產力的關聯。最后,受赫斯的影響,馬克思將生產力理解為共同活動[zusammenwirken,此概念由共同(zusammen)和作用、活動(wirken)兩個意思,表示共同產生某種效用的意思,可以譯為“共同作用”]的方式。“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9],“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10]。人對自然發生作用,便必先結成社會,生產力是社會力,新的社會關系可以塑造生產力作用的新態勢。可見,在唯物史觀肇始的地方,生產力的生發是同科技應用、社會關系和勞動分工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的上述分析回答了新的生產力何以發生的問題,這種分析架構在他的研究中是一以貫之的。

“新質生產力”是標志生產力質性發展的哲學范疇,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創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從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產業布局的升級、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三個維度,科學地構建了新質生產力的“發生論”。科學技術乃是新質生產力的物質載體、產業布局升級新質生產力的實現方式,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內在結構則是新質生產力的社會形式。生產力在質①上的任何發展,都涉及生產力的物質載體-生產方式的展開結構-生產關系制約作用的三重結構。這種三重結構同馬克思以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建構唯物史觀的框架相一致②,反映出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深刻唯物史觀意蘊。

雖然馬克思未曾直接使用“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但就生產力何以發生的原初語境看,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恰恰映現出馬克思生產力“發生論”的三個規定。具體而言,第一,技術的應用促進生產力的更新,新的生產力又導致社會形態的更替;而現代科技催生的現代生產力,就其規模、速率和社會效應而言,它具有與傳統生產力不同的“新質”。第二,勞動分工產生的社會生產力不同于個人生產力,從這個角度而言,企業內部分工產生的社會生產力相較于個人的生產力之和具有新的質,社會分工促進生產力新的應用相較于固有的生產力狀態而言具有“新質”。第三,具有相同技術水平的生產資料,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發揮出的生產力不同于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發揮的生產力也不同于封建社會的;就生產力發揮效用及其限度而言,任何一種進步社會關系的生產力相較落后社會關系的生產力具有“新質”。

二、科技應用過程中的“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11]。這一論斷根植于唯物史觀的深厚土壤之中。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12]科學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具有兩層含義:它相對地表現在社會形態演替過程中,即不同的技術體現不同性質的生產力,支配著不同的社會形態;絕對地表現在現代社會對科技的運用之上,即在現代世界內,科學技術催生了顛覆傳統生產方式的現代生產力③。當然,科學和技術對新的生產力的催生是有區別的。技術和科學不同,技術向來就有,科學則是近代以來勃興的理論,后者只有轉化為前者才能變成現實的生產力;隨著勞動分工和社會化,二者逐步結合在一起。

技術的運用催生新質生產力,這體現在生產方式變革和社會形態演替上。這是從相對意義上來理解新質生產力,即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的對比中理解新質生產力。從技術基礎看,封建社會的生產力相對于奴隸社會,具有新的質;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相對于封建社會,也具有新的質。鑒于勞動資料體現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馬克思做出如下論斷,即“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13]。蒸汽磨不同于手推磨,因為蒸汽磨代表的生產力性質完全不同于手推磨代表的生產力性質。這不僅在于前者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在于以此為基礎的社會關系不同于后者,這種不同意味著社會形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進步”。生產力不僅決定生產什么,而且決定著怎樣生產,因此,新質生產力不僅使不同社會形態所保有的產品互有差別,而且使得不同社會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區分。

科學與技術的運用催生新質生產力,不僅體現在社會形態的更替上,還體現在現代社會工業本身的發展上。這是從絕對意義上理解新質生產力,即從現代社會自身中理解新質生產力。從絕對意義上理解的新質生產力,只能是現代生產力。馬克思指出:“現代工業從來不把某一生產過程的現存形式看成和當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現代工業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14]最初以資本主義生產力為代表的現代生產力,表現為“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15]。這種生產力的“新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生產力類型;先前的一切社會形態中,生產力發展得相對緩慢;社會尚未形成“普遍的物質變換”,需要的狹隘性和生產的自然屬性構成生產力發展的限制,因而其技術基礎是保守的。現代生產力之所以如此革命、如此迅猛,一方面是因為,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以利潤率為杠桿的競爭作為外在的必然性迫使生產當事人不斷提高生產效率,為賺取超額利潤提升生產力;另一方面是因為,現代工業不再附屬于農業,它一經作為商品經濟的基礎,便擺脫農業生產對自然節律的依賴,進而引入科學技術,使自然規律服從于人的生產目的,擴大了生產規模,加速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效率。這是之前所有生產力都并不具備的規定性。

科學技術一旦運用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就會催生顛覆性的發明,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16]。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科學不僅是觀念形式的財富,并且構成現實形式的財富,它構成人的生產力發展的一種特定形式。科學轉化為生產技術,以機器的應用為前提。在機器生產中,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更新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科學的應用擴大生產的規模。這一方面是因為,科技的應用需要大量的資金,這就要求一定量的生產規模,“自從生產中開始廣泛采用科學力量”[17],生產規模就必須以資本規模的擴大為基礎;另一方面也因為,科學所提高的生產力,不僅要求更多的原料,而且在銷售過程中呈現為更大規模的商品堆積;“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力和由這種生產力構成的新的生產的物質基礎[增大];而這同時又以科學力量的巨大發展為前提”[18]。第二,科學的運用優化機器效率。機器本身的存在要求“以自覺應用自然科學代替從經驗中得出的成規”[19]。機器一經產生,它在動能和機構上就要求科學的投入,特別是化學和物理學發展最新成果的運用。因為機器的原則本身要求將生產分解為具體環節。隨著機器的進一步發展,生產環節的進一步細分,科學逐漸地同生產相結合,大工業將自然科學吸納于其中,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三,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催生社會變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變資本則不斷提高自己在技術上的比重,使用價值的生產多取決于生產資料的物的作用。而這種作用物本身、這種龐大的生產資料系統,“取決于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這種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20]。科學的應用改變了生產力的客觀形態,使得生產資料系統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比重提高,直接勞動在財富生產過程中比重降低,這就意味著社會財富的尺度從必要勞動時間向自由時間轉變,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可能性。而人的全面發展,本身是生產力在未來社會的新的“質”態。所以,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有著深刻的唯物史觀根據。

科學或技術所催生的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后果是生產資料的變革。生產資料的變革會催生新的勞動分工。這種勞動分工可以是生產組織內部的,也可以是社會內部的。后者最終會形成不同生產部門即不同的產業。勞動分工的變化不僅標志著某種新質生產力的落地,同時,它作為勞動社會化的組織形態,也塑造出不同于單個勞動者勞動力的社會力量。在市場經濟形態中,以勞動的社會分工為前提的產業部門的競爭,促使生產力在質上完全不同的領域不斷發展。

三、勞動分工條件下的“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21]。可見,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對生產力“質”的發展意義非凡。馬克思未曾用過“新產業”的概念;他所謂的產業(Industrie,它在《資本論》中譯本中常被翻譯為工業或產業)便是工業生產。從唯物史觀的視角出發,各類產業的密集程度表現著分工的發展程度,特別是社會分工的發展程度。這構成生產力發展的一個動因。胡瑩的《勞動分工視角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路徑研究》闡述了勞動分工對新質生產力形成的作用[22]。但仍需進一步在唯物史觀構建的企業內部分工和社會分工范疇的區分上,討論其對新質生產力的作用。以“分工”觀之,“新質生產力”包含兩層意思:它既意味著分工產生的不同于個人勞動生產力的“新的”效應和效率,又意味著同等水平的生產力在不同社會生產部門的“新的”開發以及新的社會需要激發的生產力的新發展。

馬克思將生產力同分工聯系起來是受到斯密的影響。斯密在《國富論》中開宗明義:“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23]馬克思的分工理論雖然來自斯密,卻超越了斯密。他的分工概念包含著三層規定,首先是“分工單純表現為交換價值的積極形式時具有的簡單形式”[24],即作為商品交換前提之一的社會分工,也就是“整個社會內部的自發的和自由的分工”[25];其次,是“分工表現為一定勞動生產力時”所具有的形式,即企業內部分工,它意味著“個別生產部門中勞動的分解和結合”[26],具體到斯密而言,就是他以狹隘的時代觀點所描述的工場手工業的內部分工,有學者將之稱為專業技術分工[27];最后,則是“資本家和雇傭工人、工業資本家和食利者、租地農場主和地主等等”相互對立的分工,即階級的分工,這構成了生產關系的權力形式。由于前兩種分工對生產力的產生和發展具有密切的相關性,我們首先聚焦在這兩種分工對“新質生產力”的作用。

就企業內部分工(工場手工業分工是其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特定表現)而言,它能夠產生“新質生產力”,這種“新質生產力”是人們在毫無分工的條件下所不具備的。它之所以具有新的質,乃在于此種生產力絕不同于單個人勞動生產力的代數相加,而是一種社會意義上的生產力。分工之所以能夠產生新的、不同于個人勞動的生產力,在于以下原因。首先,它是特殊種類的協作,因此,聯合的個人的勞動力,本身就不同于單個勞動力的簡單相加。其次,斯密認為“勞動者熟練程度的增進,勢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28];馬克思繼承了這一觀點并指出,工人由于勞動的片面化,“他花費在這一操作上的時間,比順序地進行整個系列的操作的手工業者要少”[29]。分工使得勞動者不用隨時變換位置,無需在不同的勞動方式之間切換,由此節約時間,減少勞動力的非生產耗費。最后,由于分工使得勞動專門化,使得勞動工具專門化,這樣就會促進勞動資料的改進并提升生產效率。上述分工在工場手工業中得到其典型的表達,而在進一步發展中,特別是在機器的大規模應用中,又以這樣的形式表現出來:“工場手工業所特有的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又出現了,但這種協作現在表現為各個局部工作機的結合”[30]。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內部分工催生了一種不同于單個人勞動生產力的新質生產力,即勞動社會化產生的社會勞動力。這是由勞動者之間的技術關系決定的。

就社會分工而言,它一方面能激發出新的需求,促進生產力的新發展;另一方面,能促進“生產力一般”在新的領域、新的行業的新發揮。社會分工源自于原始共同體內部的自然分工或不同的共同體因不同自然稟賦之間造成的差異。它同企業內部分工或工場手工業分工是不同的,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企業內部分工的結果是局部產品,而社會分工的結果是完整的產品;第二,工場手工業或企業內部分工以生產資料聚集在某一企業或資本家手中為前提,而“社會分工則以生產資料分散在許多互不依賴的商品生產者中間為前提”[31];第三,企業內部分工以局部工人對勞動力的出賣為中介而結合起來,而社會內部分工則以社會的物質變換或商品交換為中介結合起來;最后,工場手工業內各分工部分以鐵的必然性和紀律性聯系起來,勞動在量的比例和質的劃分上是預先規定了的,而社會內部分工在分配勞動時,則是相對偶然的,這種偶然性在資本主義社會表現為無政府狀態。

社會分工是商品交換的前提,一旦從社會分工中發展出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無論這種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或資本主義的),它表現為不同的“產業”即不同的社會生產部門,表現為各個消費單位的社會需要,表現為不同資本、不同企業間的競爭;由此,社會分工便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杠桿。首先,每個社會生產部門的產生意味著新的社會需要的出現,它本身會激發新的生產力。新的社會分工的產生,意味著新的商品的生產,而“商品可能是一種新的勞動方式的產品”[32]。耳熟能詳的是恩格斯在致德國大學生瓦爾特·博爾吉烏斯的信中所寫到的:“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33]社會分工產生新的社會需要,新的社會需要通過商品經濟這種形式催生新的技術和新的生產力。其次,在既定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社會分工意味著同等水平的生產力獲得“新質”運用。譬如,蒸汽機在不同的社會部門得到不同的應用。馬克思評論瓦特(James Watt)時指出:“他在說明書中指出的用途,有一些(例如蒸汽錘)過了半個多世紀以后才被采用。但是他當時曾懷疑,蒸汽機能否應用到航海上。1851年……在倫敦工業博覽會上展出了遠洋輪船用的最大的蒸汽機。”[34]可見,一種科技成果所形成的生產資料,能夠在不同“質”的領域得以運用,從而在面上不斷拓寬新質生產力的“圖譜”。最后,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各個資本為追求利潤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不斷游走,相互競爭,不斷采用新的技術發明、提高生產力,催生生產力在新的“質”上的發展。以市場經濟為主要形態的資本主義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最發達的生產力。這是資產階級的歷史功績,也是市場經濟和社會分工的客觀效應。就社會分工催生出滿足新需要的新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的新運用而言,這種生產力不同于社會分工不發達狀態下的生產力,具有新的規定性,因而是“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務必培育新的產業,并將生產力運用到各個產業之中。這實際上是要形成馬克思所謂的“新的”社會分工。概而言之,企業內部分工使得生產力在生產效應、勞動效率方面提質加速,社會內部分工使得生產力通過需要、競爭等杠桿在產業應用、技術發明等方面有質的提升。勞動的社會化和社會分工構成新產業,成為生產力向“新質”進展的驅動力。新興產業的誕生,意味著資本和技術在新的社會生產部門的新投入,意味著新的社會需要。這種新興產業不僅需要新質生產力作為基礎,更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杠桿。由科學技術化身的生產資料的物質生產力和以勞動分工為基礎的社會生產力始終受到生產過程中社會關系的制約,這些社會關系被馬克思稱為“社會形式”。

四、社會關系基礎上的“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35]為重要內涵,這種組合的優化意味著生產關系的變革,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36]。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社會關系基礎上的新質生產力意味著,生產力所處的社會關系或生產關系構成了生產力的“形式規定”,即生產力的社會歷史規定。“生產力的發展本身就無法脫離特定的生產關系加以抽象討論”[37],這意味著不同生產關系或社會形式中,生產力的質是不同的。生產關系指“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38]。這種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意味著(物質)生產要素的配置結構,如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生產資料如何使用等關系。這些關系構成生產力發揮作用的前提。《德意志意識形態》指出:“受到迄今為止一切歷史階段的生產力制約(bedingte)同時又反過來制約(bedingende)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39]在中譯本中,bedingen唯有在此處才被譯為“制約”,在其他地方,均被譯為“決定”,而后一譯法是更為準確的。這意味著生產力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動,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質”起到決定作用。這體現在如下兩點,即生產關系影響著生產力“質”的不斷更新,生產關系規定著生產力發揮的“質”的限度。

生產關系影響著生產力“質”的更新。舉例來說,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是由這種生產關系本身所驅動的。生產力從手工工場、工場手工業到大工業階段的進展,體現出社會關系對生產力的塑造和規定作用。手工工場最初以協作為特征。資本主義生產必須建立在一定生產規模之上,這一點規定了它必須把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聚集起來,以“協作”進行生產;從協作中產生出不同于個人勞動力的社會生產力,因為,“且不說由于許多力量融合為一個總的力量而產生的新力量”“單是社會接觸就會引起競爭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奮,從而提高每個人的個人工作效率”[40]。但它從屬于資本,成為資本生產力。在工場手工業階段,分工發揮促進了生產力提高,而分工的原則逐漸為機器的發明提供了技術基礎,“工場手工業時期很快就表明減少生產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是自覺的原則,因此也就間或發展了機器的使用”[41],智力不斷在生產中得到應用。同時,各個局部工人和局部工作在技術上按一定比例發揮作用,“從而創立了社會勞動的一定組織,這樣就同時發展了新的、社會的勞動生產力”[42]。但無論如何,對于工場手工業而言,鑒于局部產品只能由局部的“手工業勞動”完成,所以,勞動工具或勞動過程在科學上難以被完全分解。為了榨取更多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勞動過程進行了重新塑造,從而催生了機器體系及工廠制度。在機器體系和工廠制度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徹底重塑了勞動過程,分工和協作在機器身上轉化為工作機的有機聯合;發動機的改進,工作機的富集,使得機器成為工業革命的起點,不斷激發出前所未有的生產力。這使得勞動以適應利潤生產的方式發生形變,這種形變推動生產力在“質”上的迭代。

生產關系或社會關系對生產力質的規定性,還體現在不同生產關系基礎上,同等的生產資料的運用,從而相同生產力的物質要素得到不同質的運用。這體現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生產力運用的對比中。一方面,共產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其生產力運用條件相對于資本主義發生了重大變化,體現生產力最新成果的生產資料可以更廣泛地運用于生產之中。譬如,機器運用的界限,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要比在共產主義條件下狹隘得多。在后者中,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相同或更多產品的前提下,生產機器本身所耗費的勞動量如果小于生產同等數量產品所耗費的活勞動量(設這個勞動量總是大于勞動者所需生活資料的勞動量),那么,機器就會被采用。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中,“只有在機器的價值和它所代替的勞動力的價值之間存在差額的情況下,機器才會被使用”[43];這是由于資本家不是從價值和勞動時間,而是從利潤,因而是從成本價格的角度來考察機器費用的。只有機器生產本身耗費的勞動量低于購買勞動力所耗費的貨幣價值量,資本家才考慮使用機器。因此,即便有了新的生產力,只要資本家有利可圖,他并不會立馬采用相關新的生產力進行生產。另一方面,生產力的共產主義運用和資本主義運用后果的性質完全不同。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中,資本使得生產力從屬于自身,賦予生產力以資本的性質,從而形成了生產力的“異化”。馬克思指出:“總體工人從而資本在社會生產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個人生產力上的貧乏為條件的。”[44]隨著科技的運用,生產效率的提高,工人務必按照機器的節奏持續勞動,同時,機器成為生產變革的起點和生產過程的主體,它奪走了工人勞動的豐富規定性,“使工人的勞動毫無內容”,從而使工人的勞動生產力不斷喪失。科學技術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強大生產力成為支配體力勞動者、奴役體力勞動者的生產力。此外,資本主義生產以追求剩余價值為目的,社會生產呈現為無政府狀態,兩大生產部類以及各生產部門之間價值生產和使用價值生產往往失調,資產階級的富有和無產階級的貧困相互對立,從而不斷引發經濟危機,造成生產力的浪費。而在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45]。社會生產力已經不再是同個人發展相對立的力量。機器或生產資料高度發達,直接勞動在物質生產中占據的比例逐步降低;社會財富表現為自由時間的增加,表現為更為平均的分配社會自由時間,表現為“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占有”“社會個人的發展”[46]。生產力真正社會化,生產力的質性從“資本”向“人本”轉變。生產力的質真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而,培育新質生產力,必須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型生產關系,塑造新質生產力的社會形式,推動生產力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47]的。新質生產力必須由技術革命性突破推進的論斷,反映出唯物史觀對科學技術是強大生產力的論述;新質生產力必須由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激發的論斷,根植于唯物史觀對社會關系、特別是生產要素配置關系的結構對生產力發展作用的分析;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論斷,折射了唯物史觀對分工(特別是社會分工)促進和限制生產力效應的思考。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48],因為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最終目的是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由此看,新質生產力概念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體現了深厚的唯物史觀哲學基礎。

注釋:

①當我們言說“新質生產力”時,預置了關于“質”的領會。這并不直接涉及生產力“新質”的具體內涵與精準外延,而涉及“質”的一般規定性。現有文獻把任何規定都引向“質”或“新質”,問題在于沒有對“質”本身的規定加以澄清。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中,對“質”進行了考察,他指出:“我的意思指人們所借以被稱為如此等等的那種東西。”(《范疇篇 解釋篇》,方書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30頁)他將其劃分為:屬性或狀態、自然稟賦、被動的性質或功效、形狀或形式四種。黑格爾《小邏輯》指出,所謂“質”即“直接的或存在著的規定性”(unmittelbare oder seiende Bestimmtheit)(《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202頁),它是同一個事物存在與否以及如何存在直接相關的規定性。也就是說,如果主詞沒有“性質”規定進行述謂,則主詞就無法被定義。因而,從哲學上來看,新質生產力當中的“質”指向生產力如何存在的規定性。

②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學界有一場關于唯物史觀基本架構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在于,人類社會的基本架構到底是生產力—生產關系架構,還是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架構。馬家駒、藺子榮的《生產方式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中國社會科學》1981年第6期,第105—116頁),吳易風的《論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第53—66頁)都以馬克思的文本為依據,贊成后者。后者之所以正確,除了馬克思文本的佐證外,還在生產力的物質力量—實現方式—表現形式三個層面構建出完整、順暢的邏輯結構。

③科技運用所產生的新質生產力的兩層含義,與周嘉昕對生產力做出的廣義和狹義的區分類似。周嘉昕在《新質生產力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創新》(《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3月27日,第A03版)中將廣義的生產力看作社會形態的發展標準,將狹義的生產力概念理解為技術性實存,從而區分馬克思早期和晚期對生產力范疇的不同應用。從不同技術所催生的新質生產力,從而促使社會形態演替而言,這類似于周文所談及的廣義生產力;而科學技術所催生的現代意義上的新質生產力,則類似于周文所提及的狹義生產力。

參考文獻:

[1][11][16][35][36][47][48]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2]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

[3][7][8][9][10][13][14][3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7;520;538;532;533;602;560;724.

[4]張福公.重讀馬克思:工藝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315.

[5]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496.

[6]斯大林選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2.

[12][19][29][30][31][32][34][40][41][42][43][4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8;443;393;436;412;56;78;379;403;422;451;418.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17][18][20][24][25][26][4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9;148;100;356;356;356;101.

[21]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23-09-09(1).

[22][27]胡瑩.勞動分工視角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路徑研究[J].改革與戰略,2024,40(2):13-25.

[23][28]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亞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5;8.

[3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8.

[37]周嘉昕.馬克思的生產方式概念[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259.

[39]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 erster abteilung, Bd.5[M].Berlin: D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 2017:39.

[4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

On 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Contex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Zi Yang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concept,which was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t has roots deeply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 discovered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Concerning the generation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is reflected relatively in the continuous renewal of productive forces in progress of social formations, and absolutely in the creation of modern productive forces which overturn traditional modes of production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garding the promo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division of labor, Marx pointed out that internal division of labor within enterprises can create a kind of social forces, whil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constitutes a lever for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A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by social forms, new production relations not only determine the social na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but also restrict the different limits of their utilization. These provide a theoretical context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Xi Jinping’s vie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must cultivate future industries, achieve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s.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Science and Technology;Division of Labor;Social Relations;Historical Materialism

(責任編輯 方 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亚洲二区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性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成人在线不卡|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2021国产在线视频|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在线a网站|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夜夜拍夜夜爽| 伊人91在线| 国产在线专区| 青青国产视频|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黄|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免费a级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亚洲性影院| 亚洲伊人电影|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99伊人精品|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无码丝袜人妻| 福利在线不卡|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毛片不卡|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第一页|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欧美无专区| 亚洲啪啪网|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白丝av|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国产丝袜啪啪|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