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揮 原名張輝,1977年生于江蘇淮安,齋號風荷堂。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協新文藝群體委員會委員。作品入展2002年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2006年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2010年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2015年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2024年第八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等50余次權威性展覽。獲2003年第三屆西泠印社國際篆刻書法大展一等獎——西泠印社獎,2022年第四屆江蘇省文藝大獎江蘇書法獎,2004年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大型書法展三等獎,入展2019年第五屆蘭亭雅集四十二人展并獲“蘭亭七子”提名獎。
風荷堂記
夫自古文人之齋館號,或戲之以趣,或興之以感,或記之以事,或托之以懷,常得于內而發于外,形于表而銘于心焉。幼時慕宋周敦頤之《愛蓮說》,喻蓮為花之君子,喜荷花之玉潔,荷香之沁人,遂自題風荷堂。
余才疏學淺,不求聞達于書壇,惟期心靜以自安。平生無甚雅好,惟于書藝間情有獨鐘。故每有余閑,常與筆墨相伴,臨帖摩碑,詩書寄情于此,偶有會心處,曾自喜半日,得意而忘形焉。每觀之,常心有所感,欲述文以記之矣。
余自幼喜書畫,尤喜讀與荷相關之詩文,弱冠后,于淮陰城開館授徒,以教童蒙書畫自給,時光如水,不覺已過二十載矣。風送荷香,清氣入座,習習涼意,曲盡其妙,余深愛此境。

《浮生六記》中有言:“旭日將升,朝霞映于柳外,盡態極妍;白蓮香里,清風徐來,令人心骨皆清。” 心隨蓮花,無上清涼。朵朵芙蕖,在心中徐徐搖曳,似江上明月,如雪汀泊舟。荷風做伴,其夢也清。《陶庵夢憶》中載:“吾輩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搖蕩于輕舟之上,幽人枕香而眠,清淺月色流照在荷花叢中。
如何邀得荷風入室,令吾清心忘塵?余每日于此,門前雖有車輪聲,然心靜之,名之于室,記之于心,蓋求心安而神定,風荷搖曳于心境耳。
學書隨筆
余自幼學書,有幸得到諸位老師指導,為吾在學書道路上指明了方向,不再迷茫。尊重傳統,敬畏經典,故以清雅、靜逸、妙悟、功性等為學書追求,吾以為工夫在平時,功夫又在書外,向外求,尋師訪友,開闊眼界,向內求,反觀自身,提高審美,四十載筆耕不輟,一以貫之于學書過程。今略做淺述,求教于方家。
清者,清為上品,若不清便濁,濁則不雅,故以能得清者,乃為學書首要之務。唯愿觀者見吾書,能有一泓秋水余清氣之感。

雅者,能得雅者自會不俗,多見聞,書常伴,拓胸襟,境由心造,相由心生,文雅之氣自現。
靜者,萬物靜觀皆自得。靜能生慧,心靜如水,照見心性,平日須放下世俗之匆忙,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揮毫落紙,自會有松弛閑適與從容自若,方可不為物累,超然于筆墨間。心亦可與天地合,得自然之靈氣,心無塵翳,指有余閑,袖手無言,悠然可得也。
逸者,倪云林先生云:“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先生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不拘常法,可追虛靈與雄秀之氣。遍尋歷代經典書作中有此消息者,心追手摹,以筆墨體悟古人翰墨之精妙處。

妙悟一詞,源自佛教,嚴羽云:“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書道亦如此,明董其昌以禪喻書,書風清淡,空靈玄遠,吾深慕之。
宋晁補之云:“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獨得。”真所謂妙手偶得,妙不可言是也。
漢蔡邕云:“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書寫時能進入忘我之境,隨心所至,寫出自我之真性情與當下最真實狀態。
明祝允明云:“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吾以為只有功性兩見,技道交臻,心性自然流淌,隨手所如,才能達于妙境。
北宋蘇軾有詩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讀書明理養氣,再有退筆如山之工夫,則有力透紙背,呈韻致與質感,方可達技道雙修并進之佳境,激情揮灑,體悟宣紙上之逍遙游。
清翁方綱云:“空山獨立始大悟,世間無物非草書。”取自然之相與心相墨趣相映,可得新境耳。
略作數語,呈吾學書之理想,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本專題責任編輯:薛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