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蒙古是我國荒漠化最為集中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國三北地區的重要生態防線。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時指出,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問題。基于此背景,文章圍繞內蒙古地區荒漠化治理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探討,為我國打造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提供實操性建議。
關鍵詞:荒漠化治理 內蒙古
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內蒙古是我國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荒漠化具有面積大、分布廣、程度深和原因復雜等特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內蒙古考察,對內蒙古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北方的荒漠化治理作出許多重要提升,為內蒙古荒漠化治理提供了行動指南。
一、內蒙古荒漠化治理的現實需要
內蒙古全面推進荒漠化治理,是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步,也是全面建設美麗中國和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現實需要。
(一)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把“綠色”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由此可見,建設美麗中國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土地荒漠化仍是我國最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嚴重危害生態安全、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內蒙古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生態環境得以改善,社會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內蒙古推進荒漠化治理是新時代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的現實需要,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現實需要
國務院于2010年印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分》,對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作出了系統性闡述,并提出建設以“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笆奈濉逼陂g,內蒙古根據自治區實際情況提出構建“一區兩帶多廊多點”的全域生態修復格局,此項舉措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提供了實踐依據。在此基礎上,內蒙古自治區于2023年7月通過了《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促進條例》,為內蒙古加強生態安全保護修復工作、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提供了遵循。內蒙古是我國荒漠化與沙化最集中、最嚴重的省區之一,也是我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防御沙塵暴的主防線,肩負著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任。因此,推進內蒙古荒漠化治理,是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現實需要。
二、內蒙古荒漠化治理的現實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內蒙古荒漠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于內蒙古荒漠化問題的復雜性,當下仍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影響著內蒙古荒漠化治理的前進步伐。
(一)荒漠化治理難度大、投資大、成效慢
內蒙古荒漠化治理難度大、投資大、成效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內蒙古荒漠化面積占比大。內蒙古有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庫布其沙漠等五大沙漠,以及渾善達克、科爾沁與毛烏素等五大沙地,占據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的20%,治理土地面積大,治理任務重。二是內蒙古地廣人稀。東西跨度約2400公里,南北約1700公里,沙漠與沙漠間距離較遠,分布不集中,且人口密度低,交通、人工等成本高。三是選取治沙植物難。由于蒿草具有耐旱、生長周期短、成活率高且成本低等特點,在荒漠化治理過程中,內蒙古大面積種植了蒿草。近年來,由于蒿草花粉的致敏性極高,引起的過敏性鼻炎患者逐年增加。目前,蒿草作為內蒙古的治沙“功臣”還沒找到它的替代草種,甚至為了鞏固治沙成果,還需要繼續種植,出現了“這邊種、那邊拔”的兩難境地。
(二)荒漠化治理缺乏科技與人才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內蒙古荒漠化治理中,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專業人員少,設備相對落后。在大部分治沙企業中,專業技術人員占比少,科研實力低。絕大部分員工都是由周邊農牧民組成,文化水平低,其中,在企業中位居重要管理崗位和技術研發崗位的人員大多是初高中學歷。此外,內蒙古地理位置較為偏遠,發展緩慢。觀念落后,很多治沙產業往往忽視對于科研人才的培養和重視,未能很好地借助科學技術治理荒漠化,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產生更大效益。
(三)荒漠化治理政策法規與監督服務不到位
內蒙古在荒漠化治理中,雖然已制定了一系列與此相關的法律法規,但由于內蒙古各盟市、旗縣情況不一,籠統的法律法規并不能夠對特定地區具有針對性。一是部分工作人員的管理方式和思想認識具有滯后性,不利于自身以及其他主體積極投身于荒漠化治理中。例如,某些政府部門對當地治沙企業缺乏技術支持、政策引導、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指導。二是部分機構設置不合理,存在辦理程序復雜、辦事效率低等問題。例如,沙柳刨花板企業要接受林業、商業、稅務、科技、生態等多部門共同的管理和監督。
三、內蒙古荒漠化治理的對策建議
內蒙古在當前荒漠化治理難題上,必須要因地制宜、目標清晰,從科學技術、治理路徑、法律法規等各個層次綜合發力,構建可操作性路徑。
(一)科技賦能,高效率推進荒漠化治理
一是培養和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可以通過設立科研項目招標、召開荒漠化治理學術會議等方式,吸引國內外的技術專家和科研團隊加入其中。優化提高人才引進政策,解決高端人才的后顧之憂,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荒漠化治理事業中。二是設置荒漠化治理研發基地。各盟市可以集中各類資源,聯合當地高校建立荒漠化治理基地,設立專門的研發基地和創新中心,打造一批重點實驗室和科研所等研發平臺。三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發揮“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的優勢,加強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學習,也可以邀請國內外專家前來參觀交流,鼓勵相關技術人員積極參與國外訪學、國際學術會議等活動。
(二)路徑開拓,提供荒漠化治理新思路
一是打造生態文化的內蒙古品牌。鄂爾多斯市借助“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打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蒙古文化名片,發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蒙古聲音,展示了我國在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負責任大國形象,達到了生態文化與荒漠化治理的同頻共振。二是運用新媒體助力荒漠化治理??梢酝ㄟ^資金捐助、案例推廣等手段進行治理。例如,支付寶推出的“螞蟻森林”項目、微信推出的“微信運動”步數捐贈項目,都是通過借助大眾普遍認可的網絡平臺來進行宣傳,既實現了網絡科技公司的社會責任,又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力量。治沙企業也可以參考和推廣這類做法,為開辟治理方式尋找新的契機。三是利用人工智能推動荒漠化治理。內蒙古在荒漠化治理過程中,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根據新型技術定位、計算,制定、實施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保證荒漠化治理穩步推進。例如,庫布其光伏治沙項目,運用風向大數據模型進行精準規劃,指導工人進行精準定位種植,促使風吹、樹擋、沙降的自然力與人力相互作用;用具有GPS或GNSS衛星定位導航功能的無人機,攜帶特殊處理的植物種子,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高頻度、精準計算株行距后,采用彈射方式,將種子從低空彈射進入飛播造林特定立地區域,從而實現飛播造林種草。
(三)政策引導,提供政策與法律制度支持
一是完善監管與執法政策。相關部門應該定期對荒漠化治理項目進行環境評估和檢測,加強對項目建設、運營和退出的全過程監管。建立健全執法機制,對破壞環境違法行為嚴厲打擊,并依法進行處罰和糾正。二是完善體制機制,強化法治保障。健全執法體制,組建盟市、旗縣相關部門的專業行政執法隊伍,定期開展系統性荒漠化治理專業知識、法律法規等培訓,增加投入,提升執法裝備配置水平,增強執法能力。在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條件下,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完善配套法規,同時加快地方特色配套法規的制定。三是完善政策法規與服務體系。要根據各盟市、旗縣荒漠化治理的具體情況,“量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荒漠化治理全過程的監管。此外,需要建立健全執法機制,對隨意開墾、過度放牧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嚴厲整治,并依法采取相關整治措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2]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 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N].人民日報,2023-6-7(1).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王鐵軍,王素彥,周正等.河北防沙治沙砥礪前行[J].國土綠化.2023(9):40-45.
[5]董佳宇.內蒙古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現實基礎、制約因素與機制構建[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4,45(2):206-212.
[6]郝樹坤.鄂爾多斯市沙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策思考[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25-127+130.
[7] 戴福興.關于農村生態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環境教育,2013(10):74-75.
[8]吳佳珅.荒漠化治理需多元主體參與[EB/OL].人民網.2017-07-28.
(作者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