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子王旗是國家民委和財政部2000年起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后,第一個被定為自治區級“興邊富民”試點旗。本文選擇內蒙古典型的邊境地區——四子王旗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座談、走訪等方式了解邊境牧區經濟發展、邊民生產生活情況,分析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興邊富民政策實施成效及經驗,并發現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邊境牧區 興邊富民 內蒙古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邊疆地區建設,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邊境牧區是內蒙古農業農村中較落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歷史欠賬較多的地區,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難點所在。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堅定不移加強邊疆地區建設,高質量推進興邊富民。
一、四子王旗概況①
四子王旗是內蒙古全區20個邊境旗市區之一,北部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104公里;也是全區33個純牧業旗縣之一,自古就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譽。全旗土地總面積為2.55萬平方公里,其中牧區2.08為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2%。行政區劃為5個蘇木、5個鎮、3個鄉和1個牧場,其中邊境蘇木3個、牧區蘇木5個、1個鎮和1個牧場。全旗總人口為20.5萬人,居住著蒙古、漢、回、滿等1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為22751人,占總人口的10%。四子王旗現有邊境蘇木3個,分別是江岸蘇木、腦木更蘇木、巴音敖包蘇木。3個邊境蘇木屬牧區,經濟發展以傳統畜牧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牲畜有牛、羊、馬、駱駝。
二、四子王旗興邊富民行動實施成效及經驗
(一)四子王旗興邊富民總體發展成效②
“興邊富民行動”項目實施情況。興邊富民行動實施以來,結合四子王旗地域、民族、資源優勢,以脫貧攻堅為中心目標共實施了畜牧業基礎設施、通村公路建設、村容村貌整治建設、水窖項目、發展特色產業、集體經濟、特色村寨建設、飼草料基地、防洪水渠堤壩、漫水橋等40個項目,累計投入資金為8181萬元,使少數民族聚居邊境區基礎設施和邊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為固邊興邊富民和邊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2023年,四子王旗地區生產總值76.7億元,同比增長7.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17014元,同比增長8.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3.3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8.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7.4%和8.4%;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37.5%;三次產業結構比由57∶19∶24調整為32∶31∶37,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畜牧業提質增效。四子王旗加強推進現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牧區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顯著提升。大力發展肉羊主導產業,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成功創建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2023年,全旗牲畜存出欄實現雙提高,牲畜出欄頭數為169萬頭只,同比增長15.7%。其中,肉羊出欄為160萬只、肉牛出欄為4.9萬頭,分別增長17.6%和6.3%;肉類產量為4.6萬噸,同比增長21.0%。“杜蒙羊”地方標準通過自治區評審以來,重點推廣“杜蒙”肉羊產業,加強“杜蒙”肉羊舍飼標準化和規模化養殖。2023年推廣杜蒙基礎母羊2.5萬只、杜蒙種公羊1萬只,出欄杜蒙肉羊達100萬只①。
工業結構轉型升級。工業經濟由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初步形成以清潔能源為主、化工及礦產品采選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2023年,四子王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26家,同比新增2家,產值為36.2億元;清潔能源發展迅速,新增新能源裝機為370萬千瓦、新能源總裝機為529萬千瓦;國電投風電項目、內蒙古能源風儲項目、三峽新一代電網友好綠色電站示范項目二、三期項目工程實現并網發電,為能源輸出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一園三區”空間布局基本形成②。
服務業蓬勃發展。新冠肺炎疫情后,四子王旗文化旅游、商貿流通、電子商務等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逐步成為產業發展新引擎。2023年,旅游業發展恢復向好,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對旅游景區、農牧家樂、民宿等一系列重點景區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提升改造,并已開工建設四子王旗烏蘭花體育公園建設項目,投資為1000萬元;此外,四子王旗成功承辦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分賽場的賽事、那達慕、草原音樂節、美食節、亞太地區商學院草原挑戰賽等文旅賽事活動,游客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分別達到182.7萬人和15.5億元。物流業方面發展快速,引進內蒙古北方宏利達公司,打造冷鏈、運輸、倉儲物流基地項目等,逐步帶動園區發展持續穩定向好。
(二)四子王旗實施興邊富民行動的經驗做法
在興邊富民行動實施過程中,四子王旗始終立足邊境實際,堅持以民為本,大力推進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全力保障和改善邊境地區固邊守邊,大力發展邊境地區畜牧業優勢產業,加強邊境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通力維護民族團結和邊境穩固,通過多年來興邊富民行動項目資金的持續投入,使四子王旗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和邊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邊境嘎查蘇木牧民群眾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居、喝上了干凈安全的水,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有了顯著改善,邊境地區的群眾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邊境地區安全穩定發展。
1.始終把“興邊富民”工作作為全旗經濟發展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深入宣傳,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充分調動各方參與實施興邊固邊富民的積極性,形成了上下共同關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從而更好地落實興邊、守邊、固邊的各項政策。
2.在興邊富民行動作中,積極爭取安排各方面項目資金,進一步完善了項目的調研、規劃、編制、申報的步驟,形成了科學管理機制,集中投入辦大事,整合資金促發展,以項目來統籌各類資金,統籌整合資金投放,把整合的資金集中捆綁,大力投向邊境地區各項設施建設。
3.認真分析邊境地區產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主動改善環境,破除發展瓶頸。邊境管理區3個蘇木原來主導產業是傳統畜牧業,且均為禁牧區,由于地理位置較偏遠,其他產業沒有優勢,畜牧業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產業發展存在瓶頸。強化畜產品奶產品加工產業,延伸產業鏈,突出肉羊的推廣力度、畜種改良和畜牧業結構調整。
4.重點開展民族村寨保護與發展,支持民族傳統手工業、農牧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業、少數民族特色產業、民族醫藥業等,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
三、興邊富民進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內蒙古邊境牧區處于偏遠地區,地廣人稀、居住分散,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基礎建設投入收益偏低,抵邊牧區嘎查電網線路覆蓋面有限。由于自然地形地貌復雜,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維護成本高。邊境牧區現有牲畜不適合發展高效畜牧業,養殖設施建設滯后,畜牧業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
二是公共服務事業發展相對落后。內蒙古邊境牧區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科技等多領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但“從有到好”的轉變仍未實現;配套的人才儲備、政策待遇、保障條件等軟條件還有一定差距。
三是畜產品深加工不足。畜產品以原料出售、活畜交易模式為主,畜產品加工產業發展不健全。肉食加工以粗加工方式為主,延伸產業鏈不長,深加工方式單一,邊民增收與就業渠道不寬。
四是新興產業發展不夠有力。邊境地區縣域經濟大部分以農牧業為主,工業化程度低,市場主體發育不足,發展動能不強。民族傳統手工業發展、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優勢不明顯,旅游業的品牌效益尚未形成規模。
五是水位整體下降明顯。四子王旗是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十年九旱,年均降水量在110-350毫米,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近年來,邊境牧區抵邊嘎查村部分邊民生產生活用水靠遠距離拉水解決,增加了邊民生產生活成本。
四、內蒙古邊境牧區興邊富民的思考與建議
(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
邊境牧區作為中國廣袤土地上的重要區域,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結合邊境牧區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認識,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發放傳單等多種宣傳形式,強化各級干部群眾在興邊富民行動中的責任意識,增強自我建設、自我發展的思想意識,增強興邊富民行動的使命感、責任感和自覺性。不斷加強人才培養工作,加強邊境蘇木農牧民群眾的勞動技能的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進一步加強輿論宣傳工作,宣傳興邊富民行動的重大意義,宣傳興邊富民行動帶來的變化,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形成合力,為富民、興邊、強國、睦鄰做出更大貢獻。
(二)加大投入,補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短板
DgC4J/GSK4gURgEOcRVzsPS58xlwCyYZsGX9Fsp4ENs=加大對邊境牧區電網、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著力改善邊民出行條件。協調推進邊防連隊執勤哨點網電建設項目,爭取將該線路沿線未通網電牧戶列入建設規劃,解決沿線牧民群眾用電需求;加強邊境牧區教育和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為邊民提供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提高邊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完善邊境牧區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醫療服務體系,提高邊境牧區醫療服務能力,確保邊民在養老、醫療、失業等方面得到保障,能夠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
(三)拓寬畜產品深加工產業
一是延伸產業鏈、深加工方式,加快產業發展,以更大力度推動興邊富民,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邊境牧區發展新格局,建設更加宜居宜業的鄉村。二是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以高效肉牛、肉羊養殖為重點,加快養殖設施配套建設進程,積極為禁牧區有發展高效舍飼養殖意愿的牧戶和草畜平衡區積極響應草畜平衡政策并達到草畜平衡養殖標準的牧戶,爭取舍飼圈養標準化棚圈和儲草棚,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出特色產業發展、村組道路、人畜飲水、環境美化、集體經濟、飼草料基地、防洪工程等一系列設施建設,為邊民生產生活提供保障。
(四)加強邊境牧區旅游開發,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一是堅持以創建自治區級全域旅游示范旗為契機,深挖景點特色,充分發揮旅游投資公司作用,積極引進優質企業開發運營旅游資源,做好創意營銷,推動優質資源變成優勢產業。加快推動格根塔拉5A景區創建,有序推進王爺府基礎設施建設、紅崖臺地和胡楊林開發保護等項目建設,逐步打造生態文化旅游核心景區,著力把“好資源”轉化為“好風景”。二是推進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一支高素質導游隊伍,講好四子王旗文化旅游故事。持續辦好旅游那達慕、草原音樂節、亞草賽、美食節等文旅節慶活動。積極發展民宿產業。三是以“生態旅游”建設為主線,把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完善旅游服務體系,打造精品旅游線路,縮短旅游淡季,延長旅游旺季,打響“吉祥草原、神舟家園”品牌。
(五)加強邊境牧區飲水安全
推進邊境牧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強邊境牧區邊民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快解決偏遠山區、邊境牧區、高寒地區“吃水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
參考文獻:
[1]內蒙古統計局.內蒙古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23.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