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布局中的關鍵節點,其工業經濟能否邁向高質量發展,對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然而,東北地區在探尋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仍面臨著挑戰與困境。為筑牢東北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的新基石,激發其全面振興的磅礴動力,東北地區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正確方向,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平,為東北工業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關鍵詞〕東北地區;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新質生產力
注:本文系202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東北地區工業經濟史”(項目編號:N2424012-02)研究成果。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東北地區要“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當前,東北地區正處在戰略機遇期、政策疊加紅利釋放期、發展動能加快集聚期、產業升級轉型關鍵期、跨越發展窗口期,因此,我們要堅定開創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新局面,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
一、東北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的歷史沿革
工業化是所有國家現代化的必經階段,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下的“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引起了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工具的大規模的發展。這種發展又反轉過來促進了工業范圍的擴大”。因此,基于唯物史觀探究東北地區工業化的歷史沿革和邏輯進路,能夠加深我們對新時代東北地區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東北篇章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從“單一”到“全面”發展的歷史變遷
整體性思維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哲學基礎。馬克思強調,社會就是一個“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不同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因而,通過整體性思維才能把準東北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
實現工業化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加大對東北地區的政策和資源投入,東北地區工業化進程迅速加快,被稱為“共和國長子”。然而,在東北地區工業發展的同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產業結構單一、比例不協調等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東北地區工業經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仍面臨著一些體制機制問題。2003年,東北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東北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隨著政策調整和市場需求改變,東北地區工業發展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工業發展向多元、全面方向轉型,逐漸形成了多領域、多層次的工業經濟體系。
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東北全面振興,著力推動東北地區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東北地區工業實現了發展模式的轉變,工業體系全、品種多、規模大的獨特優勢更加突出,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企業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為推進東北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更為強勁的動力。
(二)從“量變”到“質變”的工業發展演進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由質和量構成的統一體,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回望黨的百年光輝歷程,東北地區工業經濟發展也呈現出了在量變基礎上由舊質向新質的躍遷式發展。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東北地區的工業基礎初步構建,但是工業經濟發展的資源依賴性較強。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東北地區憑借堅實的工業基礎,成為新中國經濟重要支柱。1952年,東北地區經濟規模占全國總量的12.36%,工業領域份額達 22.88%。“一五”期間,東北地區在黨和國家政策支持下工業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穩步實施和東北振興戰略的全面啟動,東北地區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解放思想,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引領,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積極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使現代工業體系日臻完善,正式拉開了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序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東北地區全力啟動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工業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變。依托“新中國工業搖籃”的厚實基礎,東北地區加快攻關研發,鍛造出“祝融號”“海斗一號”“地殼一號”等一大批國之重器。一批科研院所、重點企業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瞄準“卡脖子”問題,在基礎原材料、高端芯片、工業軟件、農業育種等領域不斷取得創新成果。2023年,遼寧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全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5.0%、5.1%、6.8%,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高質量發展態勢愈發明顯。
(三)從“封閉”到“開放”的發展策略變革
人類社會終將跨越各民族的歷史藩籬,邁向世界歷史的統一進程。正如馬克思所揭示,“大工業便把世界各國人民互相聯系起來……使各文明國家里發生的一切必然影響到其余各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東北地區工業發展主要服務于國家戰略,依靠國內市場和資源,積累了豐富的工業經驗和技術儲備,但是也存在市場開拓能力、創新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
改革開放以后,東北地區積極融入全球經濟體系,開展國際貿易、參與全球產業鏈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使工業產品逐漸走向國際市場。通過建立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對外經濟合作,加強與世界主要經濟體聯系,促進了東北地區資源與市場的雙重優化,增強了工業經濟外向型發展能力,實現了東北地區工業經濟從封閉到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制定出臺“一攬子”支持政策,推動東北地區工業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面臨新的重大機遇,東北地區錨定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創新能力提升,積極探索高質量、可持續的工業發展新路徑,東北地區GDP總量、經濟發展質量、人民生活水平、產業結構調整、對外開放水平及各項經濟社會指標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東北地區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挑戰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由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催生的世界經濟增長動能逐漸趨弱,傳統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面臨繁多嚴峻挑戰,世界各國迫切需要通過提升生產力水平來重構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節點上,東北地區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諸多現實挑戰。
(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待提質增效
馬克思指出:“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于東北地區而言,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提質增效,不僅是解決工業高質量發展瓶頸的重要舉措,更是增強經濟韌性的關鍵所在。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提升區域競爭力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高技術產業企業數為50074個,東北地區高技術產業企業數僅為1169個,低于全國平均值11349.5個。由此可見,東北地區的高技術產業發展依然受到制約。一方面,東北地區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不足。盡管東北在高技術產業有所基礎,但成本優勢、資源紅利和人口紅利難以持續,勞動要素規模優勢減弱,無法形成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動能。另一方面,東北地區科技創新體系不夠完善。產學研用融合效果不理想,協同創新機制不順暢,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尚未完全建立,難以有效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二)區域協同格局建設有待持續深化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在全球系統網絡中,謀劃實現優勢互補、共贏互惠的東北地區經濟協同發展布局,對于引領工業經濟邁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尤為重要。
在全球化趨勢日益顯著、經濟參與者之間競爭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社會經濟體系建設和運行的前提條件。東北地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石油化工等存在顯著同質性的行業,均在整體產業增加值中占據重要比重。相比之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全力推動區域間的協同發展。截至2022年8月,長三角地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近60%,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均占全國約1/3,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38%。由此可見,東北地區工業發展呈現差異性不足特征,區域協同格局建設仍存在問題:一方面,東北地區產業協同程度較低。東北三省一區在產業發展方面有各自的重點和優勢,重點產業雖然有重疊,但總體產業結構差異較大,未能形成產業鏈協同聯動。另一方面,東北地區區域協同程度較低。從整體區域經濟的角度來看,東北地區的發展模式存在明顯差異,缺乏戰略規劃和區域協同,難以凝聚發展合力。
(三)對外開放深入程度有待統籌提升
馬克思指出,大工業通過世界市場“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歷史和現實不斷證明,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東北地區必須不斷推進對外開放。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演進,各國間經濟聯系、信息共享、科技交流、文明互鑒日益緊密。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程度仍有待全面提升。一方面,東北地區開放平臺效能不高。東北地區雖積極推動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臺建設,但平臺運作效能不高,影響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東北地區對外合作領域有限。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工業產業對外合作較少,科技創新引領缺乏核心競爭力,難以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有利位置。
三、東北地區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工業發展的堅實基石,其發展水平不僅關乎區域繁榮發展,更是堅持以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征程上,東北地區要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平,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正確方向
東北地區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扎實推進。我們要把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放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新時代黨的中心任務中謀劃,明確中國式現代化東北實踐的戰略定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東北地區要牢牢抓住新的歷史機遇,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堅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確方向,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在改革推進中,東北地區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對制度建設的新要求,要攻克體制機制弊端和利益格局調整難點,促進制度建設和治理效能融合。秉持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從整體利益、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精心謀劃和推進改革,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合,提升整體效能。在改革過程中,東北地區要深化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正確處理制度穩定性、延續性和發展性、創新性的關系,確保改革有序推進。與此同時,東北地區必須堅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發內生動力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同中西部、東部沿海、京津冀、粵港澳等地的對接與合作,在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實現東北全面振興。
(二)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我國經濟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重大關口,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夯實東北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的堅實物質基礎。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在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東北地區需全力以赴推進創新平臺的建設,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需求,部署并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的協同發展優勢,推動區域內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以原創性和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引領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崛起,構建完善的全鏈條創新生態系統,堅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戰。
創新配置生產要素是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條件。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生產力質態,核心標志是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全面激發生產要素活力,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協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構建健全的生產要素市場,積極發揮數據要素的賦能作用,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與此同時,東北地區需要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關鍵作用,縮減要素配置結構差異,加快要素區域間流動,完善社會利益分配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在空間分布上趨向平衡。
(三)提升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東北地區應基于自身固有的優勢與現實基礎,強化前沿思維與開放視野,深化與東部沿海及京津冀地區的交流合作,并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以在促進國內大循環暢通無阻及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中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
構筑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全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東北地區需要重構區域價值鏈,共同構建區域物流、能源通道,以增強地區工業的緊密聯系。通過積極擴大內需市場,構建高效協同的國內工業經濟聯動發展體系。主動強化現代化開放思想供給,深入挖掘國際外循環潛力,以構建高水平、高質量的國際大循環。
精心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合作新前沿。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東北地區必須以全球視野和國際化視角,深刻洞察全球經濟形勢,加強思想引領,推動思想更新。依托東北地區工業和通道優勢,推進重大跨境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努力構建面向全球、高端嵌入、開放合作的現代化工業體系。主動加強國際合作交流,與境外科研機構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以科技力量推動開放合作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拓展。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