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質生產力體現了舊生產力的系統性重塑與革命性躍遷,是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質態,在理論定位、構成要素、突破動力、運行機制等方面呈現出諸多與傳統生產力不同的新特征。新質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同時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實現經濟資源有效配置,進而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應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原理、“六個必須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綱領、習近平經濟思想基本規律作為方法論體系支撐,基于此提出相關對策建議: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做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量變準備;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合力;推動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核動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奠定新質生產力演化變遷的產業基礎;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培育新質生產力壯大的“新質主體”;塑造新型生產關系,以制度變遷引領生產力的躍升。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方法論;實踐路徑
注:本文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規模收縮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1BJL048)、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資助項目“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保持適度規模促進轉型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014)、亞洲開發銀行救援項目“創新驅動的黑龍江資源枯竭城市綠色經濟轉型研究”(項目編號:6593-PRC)資助。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出重要部署,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并對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實踐路徑做出系統闡述。新質生產力理論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原創性概念,新質生產力理論對于推進與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當前學界從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溯源、構成要素、涌現機制、推進路徑、指標構建等角度展開了多維度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這為本研究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與高質量發展結合的研究尚不多,相關研究有待深化與拓展。新質生產力是“術語的革命”,更是實踐發展的新要求,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之舉與重要抓手?;诖?,本文在唯物史觀視域下探討了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分析新質生產力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所起的驅動作用,并提出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和相關實踐策略,以期豐富新質生產力研究體系,并為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參考與對策建議。
一、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闡釋
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式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具有深刻的邏輯意蘊,從唯物史觀視域下審視新質生產力,其具有以“新”與“質”為特點的鮮明內涵與特質。
(一)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邏輯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古典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生產力理論基礎上,基于“實踐”和“現實的個人”,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建構了其生產力理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無產階級要成為統治階級,也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zOh33sh0YOe/wdYuzNTa1g==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同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新質生產力理論承繼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一般規定性”,又體現了符合時代發展指向的“特殊規定性”,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是其理論發展遵循的根本邏輯。
從跳出“馬爾薩斯陷阱”到三次工業革命演進,人類文明在創新中弦歌不息,世代更替,來自經濟史的證據也表明: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經濟高速發展但創新能力相對不足,如今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改革的攻堅期,如何提升經濟發展的“質”是需要回應的時代問題;同時,“兩個大局”相互交織,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仍抱有敵意,在重要產業鏈與關鍵行業打壓制裁不斷,脫鉤斷鏈風險不斷增加,外部發展環境錯綜復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理論,回應了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新挑戰、新課題,新質生產力理論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生產力理論的“硬核”,又與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進生產力”“環境生產力”等理念一脈相承又推陳出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學理范疇。
新質生產力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根基,回望歷史的云煙,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華傳統文明曾長期領先于世界,但也在近代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所創造的文明新形態實現了對西方文明模式的顛覆與超越,生產力是人類文明形態轉換的最根本動力與核心力量,如今站在人類文明轉型發展的新十字路口,新質生產力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后發趕超”的內生動力,歷史發展的經驗與教訓、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國際環境、實現民族復興的光榮與夢想、實現中華文明的“換羽新生”,需要我們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水平與質量。
(二)唯物史觀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
生產力是動態演化的范疇,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總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事物從量變到質變,又從質變到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新質生產力是對舊生產力的揚棄,但本質上也屬于生產力的范疇,其保留了生產力概念的一般規定性,“新質”是其不同于舊生產力的特殊規定性,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的新質態,是在生產力量的積累基礎之上實現的質的新飛躍,在新質生產力系統中,顛覆性技術創新起主導作用,更加注重新質勞動力、新質勞動資料、新質勞動對象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與創新性配置,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要求,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具有決定性作用,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
(三)新質生產力的鮮明特質
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新質態,新質生產力在理論定位、構成要素、突破動力、運行機制等方面呈現出諸多與傳統生產力不同的嶄新特質。
1.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生產力
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目標要求我們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呈現出的新質態,體現了新時代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引領要求,回應了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新要求,是推進與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動力源。
2.以新型勞動者為主體
人是生產力要素中最具能動性與創造性的主體。新型勞動者是推動新質生產力涌現的主體,其主要包括掌握科學技術的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管理勞動者和勇于冒險、具有創新思維和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新型勞動者是促使新型勞動資料和新型勞動對象結合的主體,在新質生產力系統的運行中發揮重要作用。
3.以新要素組合為特點
新質生產力推動生產力要素的不斷延展,實現從傳統要素到新型要素的轉變。一是新質生產力賦予傳統要素更多新特征,原有生產要素的質量得到提升,更加強調掌握新技術的高素質勞動力、新的勞動對象和新的勞動資料對于生產力提升所起的作用,延展了生產力作用的空間;二是更加注重知識、數據、新型人才等新型生產要素及其創新型配置對于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提升了生產力發展的深度。
4.以新技術創新為動力
新質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力的揚棄,更加強調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是一種發展水平更高、結構更優、效益更好的生產力。新技術的持續性涌現和群體性突破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源頭活水,新質生產力更加強調創新在生產力躍遷中的作用,更加重視原創性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從依靠傳統產業到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依靠科技創新帶來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依托于“創造性毀滅”的力量,不斷實現生產力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5.以“新型生產關系”為保障
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是經濟發展命題,也是深化經濟改革的命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以“新型生產關系”作為發展保障。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變遷會帶來生產關系的變革,適應于生產力變革的生產關系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制度是生產關系最為直接、集中的體現,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將更加需要從無效率制度到有效率制度的制度變遷,打破路徑依賴,為創新行動提供有效激勵。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經濟高質量的機制分析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實現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重要的創新驅動力,其運行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經濟資源優化配置,進而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新質生產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驅動力
依靠于自然資源,低成本土地、勞動力投入以及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形成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經濟落后地區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模式,其更依托于本區域的比較優勢,從要素稟賦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綜合來看,實現可持續的穩定經濟增長,需要實現從要素投入的比較優勢到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競爭優勢的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往往使得本區域經濟發展陷入“路徑依賴”。從時空演進來看,我國傳統要素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逐漸減弱,舊有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尋求經濟發展的新驅動力,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內核的經濟內生驅動力,不同于傳統生產力的增長模式與增長路徑,其生成演化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標明了路徑,指明了未來發展方向。新質生產力依靠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與制度創新的融合,推動了諸多新經濟模式與新經濟形態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嶄新動能,不斷促進經濟發展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發展相結合,以此引領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
(二)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是生產力得以形成、發展、壯大的載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陣地,新質產業由點到面再到集結成群,以其集群效應、溢出效應打破了傳統產業的“低端鎖定”,推動傳統產業的結構升級,不斷壯大新興產業,以產業結構的優化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一,“農業新質生產力”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促使農業生產更加趨向集約化、信息化,引領農業低碳發展,擺脫傳統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催生新型農業主體,延長產業鏈,提升農業生產的附加值。其二,“制造業新質生產力”推動了傳統產業的結構變遷與新型產業的演化發展,提升了產業發展效率。新質生產力提升了產業鏈韌性,推動傳統產業和未來產業、實體產業和虛擬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實現產業鏈從低端到高端的躍遷。新質生產力推動了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的轉型,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瓶頸制約,推動全產業鏈的提質升級。其三,新質生產力推動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實現服務業的升級迭代,并推動實現現代服務業和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
(三)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資源優化配置
實現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是經濟學的核心要義,經濟體內部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提升經濟增長率,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經濟體系資源合理配置的過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可以有效促進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國民經濟與經濟體系實現良性循環,進而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一,新質生產力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產業之間、行業之間、區域之間的有序流動與優化配置,更多的資源與要素流入新質生產力領域,資源的無序浪費將會減少,經濟資源與經濟要素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其二,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將促使數智更加有效賦能社會化生產各環節,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運用使得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程度提高,不斷打破阻礙社會大生產暢通循環的難點堵點卡點,經濟運行中時間與空間的約束得到突破,整個經濟有機體的效能得到提升。其三,新質生產力在經濟運行中,發揮“乘數效應”,推動以經濟資源的優化組合和創新配置來實現社會價值的創造,進而通過有效配置資源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從唯物史觀的高度進行合理敘事,又應明晰其演化發展的科學方法論體系,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唯物史觀蘊含的科學原理、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六個必須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經濟工作綱領、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基本規律共同構筑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方法論體系。
(一)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原理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概貫穿于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建構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時,也無不體現著對于這一根本方法論的運用。發展新質生產力,應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原理為根本指導。
立足于唯物史觀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辯證運動來認識新質生產力發展;立足于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五大范疇”,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新興產業之間的對立統一、量變與質變、否定之否定,城鄉之間、產業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也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斷實現新質生產力的涌現生成;基于“大歷史觀”,從歷史—現在—未來的發展邏輯把握新質生產力演化的規律。
(二)以“六個必須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這“六個必須堅持”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亦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原則性的方法論指導。
必須堅持人民至上,處理好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利用資本與資本無序擴張的問題,防止先進生產力的“異化”,促使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果為廣大人民群眾所享有;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理論與實踐的雙向發展,以新的理論引領新質生產力變遷實踐;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攻關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推動生產力系統要素的演化協同發展,以國家創新經濟體系的系統效應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合理借鑒西方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益經驗。
(三)以“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綱領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作為新一年經濟工作總基調,“進、穩、破、立”的經濟工作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在我國當前經濟轉型階段的現實應用,這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新質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力的揚棄,新質生產力生成、發展、壯大的演化過程亦是舊生產力推陳出新,實現革命性重塑的過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工程,堅持“穩中有進”,保障戰略方向、傳統產業發展、政府政策支持的“穩”,塑造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基礎條件;堅持“以進促穩”,實現創新能力、人力資本、新興產業的“進”,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嶄新動能;堅持“先立后破”,“立”新型生產關系、新業態、新模式,“破”阻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舊經濟體系、舊思維、舊動能,形成新質生產力壯大的系統合力。
(四)以習近平經濟思想基本規律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式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引導,習近平總書記從“發展新型生產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等角度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做出了重要論斷,為新質生產力實踐提供了根本遵循。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做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指引,立足于科學方法論,從生產力發展的長遠,經濟工作的全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與“勢”,充分認識新質生產力在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發展動能新舊轉換中的重要性,深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規律性認識,凝聚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思想共識并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立足于基本國情,辦好自己的事,一張藍圖繪到底,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系統觀念,樹立底線思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根本性、原則性、綱領性指導。
四、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一)量變準備:發展傳統優勢產業
新質生產力是傳統cd998ba8cbb41f82036668bc3d6e6d7e91ac92b548fb0c7963502acbf005665d生產力在“量”的積累基礎之上實現的“質”的飛躍,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傳統優勢產業的增量支持,傳統產業依舊蘊含新質生產力孕育的空間,應不斷做大做強省域、市域、縣域內優勢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進而為新質生產力生成奠定相應產業基礎,不能將傳統產業僅僅作為低端產業而退出。其一,發展現代化大農業,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農業產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打造一批農業現代化龍頭企業,統籌好農業“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加快農業“芯片”開發,推動優勢農作物實現全產業鏈塑造,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標準化生產,打造科技創新的農業。其二,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圍繞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實現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轉型發展,在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持續發力。其三,推動服務業提質升級,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三大產業的融合發展。
(二)雙輪驅動:發揮“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合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系統作用,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不斷優化頂層設計、完善宏觀調控政策,進行相關政策與制度支持。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建設以5G基站、現代物流、新能源等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以及新型創新基礎設施,提高新質生產力發展效能;打造區域內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生態圈,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原動力;采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貨幣政策等政策支持,加大創新資金與研發經費投入,打造一批創新載體,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市場機制,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推動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減少行政力量對于創新行動的不當干預,合理界定不同所有制企業產權,發揮“有效市場”的作用,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來淘汰落后企業和落后產業,引導創新要素向新質生產力有序流動。
(三)內核動力:推動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
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努力建設國家創新高地,推動企業組織、生產模式創新,推動技術創新,實現制度創新,凝聚起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合力。其一,發揮國企聯合攻關優勢,聚力攻堅卡脖子技術,打破西方國家對于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的封鎖與壟斷,力爭塑造一批在全球產業鏈占據主導地位的創新型企業,強化市場主體培育,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實現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協同并進、創新發展,以創新型企業的培育作為創新水平提升的微觀基礎。其二,加大創新經費投入,推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相結合,推動基礎研究深入開展,打造不同區域內部與區域之間的“創新共同體”與全要素集成的創新體系,發揮創新系統作用,培育良好的創新生態。其三,推動科教水平穩步提升,建設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建設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等為支撐的創新平臺與新型智庫,為創新水平提升提供平臺保障,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動創新技術持續擴散。
(四)戰略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立足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這一“主陣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實現新型工業化相結合,立足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化比較優勢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競爭優勢。把握國內外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前瞻布局以量子通信、類腦智能,未來網絡等為主的未來產業,打造未來產業示范區,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持續涌現。發展現代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促進優質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的流動?!熬G色生產力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綠色制造、綠色能源等綠色產業,打造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塑造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綠色創新力”。
(五)主體培育:提升人力資本水平
人是生產力發展中的決定性因素,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不斷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實現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的轉變,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優質人力資源支撐。其一,不斷落實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戰略,深化用人機制及評價機制改革,完善以創新能力等為核心的人才評價體系。其二,打造創新載體,推動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深入實施雙一流建設工程,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培育更多優質人力資源。其三,培育人才與引進人才相結合,針對優秀人才“一事一議、一人一策”,敢于打破常規,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制度,提升人才待遇水平,培育更多的大國工匠、戰略科學家、卓越工程師等優質人才。其四,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社會氛圍。
(六)基礎保障:塑造新型生產關系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催生新型生產關系,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可以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制度是生產關系最為直接集中的體現,壯大新質生產力,總體上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破路徑依賴,推動不適應于生產力發展的舊制度均衡向適應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均衡轉變。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保護民營企業產權,打破計劃思維束縛,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重視數據、知識等新型生產要素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建立健全按要素分配機制。深化人才機制、科技創新機制等改革,打破束縛新質生產力壯大與新型生產要素流動的難點卡點。推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穩步推動制度型開放,不斷破除落后思維定式對于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的挑戰,破除不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在經濟循環和經濟體系中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的難點堵點卡點,以此塑造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經濟體系。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