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綜合干預方案應用于胃脘痛的輔助作用,以及對患者癥狀改善情況、心理狀態、應對方式、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南京市江寧中醫院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胃脘痛患者141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兩組患者均接受抗酸、抑酸、胃黏膜保護劑等常規藥物治療,其中對照組(70例)在此基礎上接受生活、心理干預等常規干預,觀察組(71例)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中醫綜合干預。兩組患者均干預2周。比較兩組癥狀改善情況,干預前、干預2周后心理狀態、應對方式與疼痛程度及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患者惡心、飽脹感、腹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與干預前比,干預2周后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與干預前比,干預2周后兩組患者積極應對、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及精神健康評分均升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應用中醫綜合干預的效果較好,可加快改善其癥狀,減輕疼痛,還可調節患者心理狀態,改善其應對方式,有助于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胃脘痛 ; 中醫綜合干預 ; 心理狀態 ; 應對方式 ; 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2.0109.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2.035
慢性胃炎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通常表現為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脹痛、刺痛等不同性質的疼痛,常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臨床治療以抗酸、促胃腸動力藥等藥物為主,輔以生活、心理干預等常規護理,如飲食調整可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可增強身體免疫力等,以促進患者恢復,但長期藥物治療會引起不良反應,對患者依從性要求較高,患者較難長期堅持均衡飲食、規律作息等,影響預期療效[1]。中醫理論將慢性胃炎歸于“胃脘痛”“腹痛”等范疇,其病機主要為過食生冷、先天稟賦不足等。隔姜灸、穴位按摩等中醫綜合措施可從多個靶點對胃脘痛進行干預,具有整體調節、個體化治療等特點,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胃脘痛患者的治療中聯合中醫綜合干預方案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南京市江寧中醫院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胃脘痛患者141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70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齡23~58歲,平均(42.51±2.23)歲;病程1~12個月,平均(6.12±0.54)個月。觀察組(71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4例;年齡24~59歲,平均(42.48±2.25)歲;病程1~12個月,平均(6.10±0.53)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西醫《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3]中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符合中醫《胃脘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4]中胃脘痛的診斷標準,中醫證型為脾胃虛寒證,主癥:胃脘隱痛、喜溫喜按等;次癥:畏寒肢冷、口淡不渴等;舌淡苔白,脈遲緩或虛弱;⑵治療前2周未接受相關治療;⑶首次發病。排除標準:⑴合并其他胃腸道疾病;⑵既往有胃脘痛病史;⑶合并感染性疾病;⑷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⑸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⑹存在語言、肢體溝通障礙。本研究經南京市江寧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抗酸、抑酸、胃黏膜保護劑、促胃腸動力藥等藥物常規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常規干預:⑴生活干預:引導患者改善不良起居習慣,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適當進行散步、太極拳等鍛煉以增強體質;⑵心理干預: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干預人員應給予其心理支持,耐心傾聽,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結合患者喜好、文化程度,指導其通過下棋、聽音樂等方式調節情緒;⑶飲食干預:以清淡、溫熱、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主,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控制飲食量,避免暴飲暴食損傷脾胃;⑷健康教育:向患者科普胃脘痛的癥狀、病因、預防方式等,提高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并提醒其遵醫囑,及時復診。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中醫綜合干預:⑴隔姜灸:取新鮮生姜切成厚度為0.3~0.5 cm,直徑約3 cm的姜片,對施灸部位消毒,將姜片放置于中脘穴、內關穴、足三里穴、神闕穴等穴位,艾條置于姜片上點燃,當患者感覺溫熱或微有灼痛時,可將姜片輕微抬起后放下,再行灸治,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宜,如有不適需及時調整,避免燒傷。每個穴位30 min/次,1次/d。⑵穴位按摩:以拇指指腹柔和按壓足三里穴、胃俞穴、內關穴等穴位,15 min/次,1次/d。⑶耳穴壓豆:對心、胃、脾、神門、交感等穴位處消毒,取王不留行籽依次貼于各穴位上,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適量按壓,以耳穴局部有酸、脹、麻感覺為宜,5 min/次,3次/d。⑷五行音樂干預:從《中國傳統五行音樂(正調式)》中,引導患者選取適合的曲目,結合宮調、羽調音樂,使患者身心放松,提高干預依從度,30 min/次,1次/d。兩組患者均干預2周。
1.3 觀察指標 ⑴癥狀改善情況。統計兩組患者的惡心、飽脹感及腹痛消失時間。⑵心理狀態。于干預前、干預2周后,以焦慮自評量表(SAS)[5]、抑郁自評量表(SDS) [5]評估患者焦慮和抑郁程度,總分均為100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重。⑶應對方式及疼痛評分。于干預前、干預2周后,以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6]評估患者應對方式,其中積極應對總分36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越傾向于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總分24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越傾向于消極應對;以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7]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總分10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疼痛程度越高。⑷生活質量。于干預前、干預2周后,以簡明健康量表(SF-36)[8]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括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及精神健康,總分均為100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惡心、飽脹感、腹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2周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應對方式與疼痛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2周后兩組患者積極應對評分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評分、VAS疼痛評分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2周后兩組患者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及精神健康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3 討論
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是由脾胃陽氣虛衰,寒邪內生,導致出現胃脘部疼痛的病癥,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臨床治療中除常規治療措施外,需聯合一定的護理干預以加快患者恢復。常規干預可及時了解患者病情變化,為其提供基礎護理保障、健康指導與教育,但常規護理難以滿足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的特殊需求。中醫綜合干預可全面調理胃脘痛患者脾胃,增強干預的綜合效果,其中隔姜艾灸、穴位按摩、耳穴壓豆均可通過刺激穴位,調節經絡氣血,振奮脾胃陽氣,有助于改善脾胃等臟腑功能;而五行音樂干預可與其他方法靈活結合,營造輕松的氛圍,可改善患者心情。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惡心、飽脹感、腹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干預2周后觀察組患者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及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中醫綜合干預應用于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可縮短患者癥狀改善時間,提高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隔姜灸可結合艾灸的溫熱和姜溫陽的藥力,調整臟腑的陰陽平衡,加快改善脾胃的運化、受納功能;穴位按摩直接作用于經絡系統,可改善脾胃區域的氣血灌注,從而加速胃部功能的恢復;耳穴壓豆能對耳穴產生持續刺激,能調節機體脾胃功能,縮短患者各項癥狀改善時間[9]。宮調音樂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羽調音樂具有補腎益精的功效,通過聆聽相應的音樂,可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增強體質,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10]。本研究中,干預2周后觀察組患者SAS、SDS、消極應對、VAS疼痛評分均較對照組降低,積極應對評分均較對照組升高,這提示中醫綜合干預應用于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可減輕患者疼痛,改善其心理狀態與應對方式。分析其原因可能為,穴位按摩、隔姜灸、耳穴壓豆等干預可從整體出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和臟腑功能,緩解胃脘痛癥狀,增強機體應對疾病的能力,有助于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且中醫綜合干預從整體上調節了患者的氣血、臟腑功能和情志,使患者處于一種相對平衡和健康的狀態,促使患者更傾向于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
綜上,在脾胃虛寒證胃脘痛的常規治療中,聯合中醫綜合干預可促進患者癥狀改善,緩解疼痛,還可改善其心理狀態與應對方式,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肖淑紅, 趙煒. 溫盒灸聯合中藥熏洗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中醫護理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四川中醫, 2019, 37(3): 204-207.
牛志濤. 中醫綜合護理方案在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中的應用[J]. 西部中醫藥, 2021, 34(10): 146-148.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J]. 胃腸病學, 2017, 22(11): 670-687.
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 胃脘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 中醫雜志, 2017, 58(13): 1166-1170.
呂娟, 王茹, 王麒穎. 針刺八脈交會穴聯合撳針埋針治療脾胃虛弱型妊娠惡阻的療效及對SAS、SDS評分影響[J]. 針灸臨床雜志, 2021, 37(2): 32-35.
李佳俊妮, 周小軍, 陳家言, 等.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在麻風病受累者中的信效度檢驗[J]. 現代預防醫學, 2021, 48(14): 2507-2509, 2514.
馬麗, 麥思聰, 王燕琪, 等. 電針穴位刺激對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VAS評分及惡心嘔吐的影響[J].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9, 41(9): 901-904.
譚慧, 陳藝. 循證護理管理模式對糖尿病足患者血糖、SF-36評分的影響分析[J]. 河北醫藥, 2019, 41(22): 3514-3517.
陳柘蕓. 灸法在胃脘痛治療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 2020, 34(8): 1394-1398.
金亞軍, 王明君, 張青松, 等. 五行音樂聯合正念減壓療法對急腹癥急性應激性障礙100例的干預效果[J]. 安徽醫藥, 2023, 27(12): 2429-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