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潘攀(1988—),男,四川達州人,博士,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通信作者:劉艷(1980—),女,四川隆昌人,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經濟學。
摘 要:依據2010—2022年167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品數據,運用多期雙重差分法考量“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影響。結果顯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三個渠道提高了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進一步分析顯示,關稅水平更低、貿易開放度更高、經濟自由度更大的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能更好地發揮提升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作用。鑒于此,建議增強設施聯通,推動貿易便利化合作,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關鍵詞: “一帶一路”;文化貿易;貿易網絡地位
中圖分類號:F12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24)06-0102-09
一、引 言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貿易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高地[1],其貿易關系也呈現出復雜網絡結構特征[2]。一國在全球文化貿易網絡中的地位,不僅是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體現,更是推動其經濟增長和國際化進程的關鍵所在。“一帶一路”倡議有利于打破文化間的“刻板印象”,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與互補,必將對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產生深遠影響。探討“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作用效果及其機制,對于中國以及世界各國文化貿易繁榮、貿易地位提升均具有重要意義。
現有研究中,相關文獻主要有三支。第一支文獻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對我國民族發展、人民幣國際化、企業債券、企業出口等方面的影響展開研究 [3-5],發現“一帶一路”倡議有利于我國民族地區對外貿易發展和企業高質量出口,并提升了人民幣在沿線國家的國際化水平。第二支文獻從沿線國家視角出發,探討“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互聯互通、產業結構、全球價值鏈分工、環境污染、產業轉移等方面的影響 [6-8],發現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互惠水平不斷提高,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顯著提升,抑制了沿線國家債務風險。第三支文獻對貿易網絡的結構特征進行探索,主要聚焦于貿易網絡結構的演變及內在影響因素的研究 [9,10],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升了沿線國家貿易網絡密度,貿易網絡呈現出明顯的核心——邊緣圈層結構等特征;人口規模差異、貿易協定、文化距離等因素會對貿易網絡結構產生顯著影響。針對“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影響這一重要視角,已有文獻鮮有對此進行詳細研究。
鑒于上述分析與認識,基于社會復雜網絡視角,依據2010—2022年167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品貿易數據,從網絡關系地位、機會地位和橋梁地位三個方面分析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是否改善了沿線國家中的文化貿易網絡地位,并討論“一帶一路”倡議如何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的作用渠道影響文化貿易網絡地位,還進一步從關稅水平、貿易開放度和經濟自由度三個階段拓展研究沿線國家不同開放態度對“一帶一路”倡議發揮作用的影響,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增強文化貿易網絡地位、提升貿易發展質量提供了實踐證據和理論依據。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關系地位方面,“一帶一路”倡議提高了沿線國家在文化貿易舞臺上的活躍度,促進了其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進行文化貿易往來提供了“可行之路”,使沿線國家能夠接觸更多處于同一平臺上的貿易對象,這也為不同國家破除壁壘進行文化產品流動創造了機會 [11]。第二,在機會地位方面,貿易網絡為各個國家帶來了潛在的社會資本 [12],為沿線國家的文化產業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遇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文化貿易渠道不斷拓寬,文化領域的專業分工日益明確,形成了更加緊密的文化貿易網絡,為未取得直接貿易聯系的國家間創造了潛在的合作機會。第三,在橋梁地位方面,“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沿線國家在文化領域的深度合作,幫助降低沿線國家的貿易壁壘和信息壁壘,使沿線國家擁有更多的信息優勢與資源優勢 [13],讓沿線國家在文化貿易過程中能擁有更高話語權與談判優勢,提高了其在文化貿易過程中的控制能力和選擇權。基于此,提出:
假設1 “一帶一路”倡議能夠提高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網絡地位。
“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搭建全方位政策溝通平臺和完善長效化政策溝通機制,促進沿線國家之間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推動貿易往來合作的深入發展。一方面,沿線國家通過加強政府間的溝通和協商,制定共同的文化貿易政策,建立友好合作平臺 [14],促進了文化產品的自由流動,為沿線國家處于更高的貿易網絡地位奠定基石。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通過促進高層互訪、締結友好城市等方式,有效促進各國之間開展政治外交、促進雙邊合作,不僅能夠減少因信息不暢或誤解導致的貿易障礙 [13],還能在交流過程中分享信息與資源,提高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的交易地位。基于此,提出:
假設2 “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提高政策溝通,進而提升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
設施聯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先行領域,也是推動各國經濟合作發展的基礎。首先,基礎設施的完善能夠提升貿易效率,不僅使沿線國家能更便捷地進行雙邊貿易 [15],還助其擁有更多貿易選擇權和決策自主權 [16]。其次,共建“一帶一路”十多年來,形成了陸、海、天、網、冰“五位一體”和“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多維度推進格局[17],縮短了運輸距離和時間,極大降低貿易的物流成本。最后,通過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了信息傳輸的速度和效率,使沿線國家能夠更快速獲取市場信息,幫助其處于文化貿易中心地位。基于此,提出:
假設3 “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完善設施聯通水平,進而提升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
貿易暢通有助于消除文化貿易壁壘,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自由流通,進一步拓展文化貿易的市場空間。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通過豐富文化貿易內容、創新貿易方式、完善貿易體系,推動文化產業的市場化和國際化,為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貿易成本是制約各國文化貿易暢通的重要因素,消除貿易壁壘是促進貿易暢通的關鍵因素[18]。“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完善沿線交通設施聯結程度、拓寬國際運輸渠道,降低通關與貿易所需的運輸、通信和時間成本,推動沿線國家更順暢進行產品貿易。基于此,提出:
假設4 “一帶一路”倡議通過促進貿易暢通,進而提升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
三、研究設計
(一)主要變量
1.被解釋變量。參考鄒嘉齡和劉衛東[10]的做法,將每個國家作為網絡中的一個頂點,文化產品雙邊貿易總額作為邊的權重,構建出一個無向的貿易網絡。為消除各國在統計上存在的差異,參考Aller等[19]、Lovric'等[20]的研究,將數據進行鏡像處理,即用A國對B國的出口數據作為B國對A國的進口數據。文化貿易數據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參考2007 年協調制度(HS)代碼定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國際貿易內容,將文化產品界定為其中的6大類13小類85種商品。網絡指標數據由PAJEK軟件計算得來。
(1)網絡關系地位——程度中心度:
Degreei=∑jXjig-1 (1)
其中,i為某個國家;j為除了i之外的其他國家;Xji為一個網絡聯結關系,若國家i與國家j之間有文化產品貿易進出口往來,則將該聯結關系記為1;反之,則為0。考慮到不同年份可獲得數據量的差異,采用(g-1)作為標準化因子,以消除這種規模差異,其中g代表當年可獲得數據的國家數量。該指標表示該國是否與更多的國家產生貿易往來,體現了該國在文化貿易過程中對資源獲取、信息交換和市場影響力等方面的“關系地位”。
(2)網絡機會地位——接近中心度:
Closenessi=∑gj=1d(i,j)g-1-1(2)
其中,d(i,j)為國家i與國家j的距離,即i國家到j國家經過的節點數,兩個國家之間的距離越小,越有可能在將來進行貿易往來。即當一個國家與網絡中的其他國家整體上有更短的距離時,其能夠獲得更多潛在貿易機會。該指標反映了國家在文化貿易網絡中的“機會地位”,一個國家的“機會地位”越高,表明該國家能夠快速整合信息和資源,進而利用其資源優勢快速抓住整張網絡中潛在的合作機會,為本國的文化貿易創造更多合作可能,在世界文化貿易舞臺上占據更高地位。
(3)網絡橋梁地位——中介中心度:
Betweenessi=∑j<kgjk(i)/gjk(g-1)(g-2)/2 (3)
其中,gjk是國家j與國家k相聯結必須經過的捷徑數,gjk(i)是國家j與國家k的捷徑路徑中有國家i的數量,∑j<kgjk(i)/gjk表示在整個貿易網絡的其他所有“國家國家”聯結捷徑中有國家i的程度;用(g-1)(g-2)/2消除不同年份的規模差異。該指標表示該國家在文化產品傳播的過程中是否能夠控制其他節點之間的交流和資源流動,能否在資源流動和信息傳遞中發揮關鍵作用,體現了節點在信息傳遞和資源分配中的“橋梁地位”,表示其話語權和網絡地位。
2.中介變量。主要包含政策溝通、設施聯通和貿易暢通三個。(1)政策溝通。參考閆雪凌和林建浩[21]的做法,用官員互訪(Visit)代表政策溝通。官員互訪表示特定年份內兩國政治領導人的互訪情況,以互訪、在第三國會晤、雙邊國家領導人問候的次數加權之和表示,元首級的互訪(含在第三國會晤)權重為2,其他國家級領導人的互訪、在第三國會晤、互相問候的權重為1。(2)設施聯通。參考周茂等[22]的做法,選擇把關于船隊配置、班輪服務航線、船舶和船隊規模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班輪運輸指數(LSCI)表示設施聯通水平。(3)貿易暢通。參考許統生等[23]的做法,用貿易成本(Tradecost)代表貿易暢通。貿易成本是指除了生產商品的成本之外,進口國獲得商品所必須支付的所有成本,包括運輸成本、批發和零售的配送成本、政策壁壘(非關稅壁壘)成本、合同實施成本、匯率成本、法律法規成本及信息成本等。
3.控制變量。參考周茂等[22]、呂越等[24]的研究,選擇以下控制變量:GDP增速(GDP_growth)、國土面積(Square)、人口規模(Popu)、公共邊界(Adj)、地理距離(Distw)、政治穩定性與非暴亂(Pve)、語言相似度(Col)。控制變量主要來源于國際貿易數據庫(CEPII BACI)、世界銀行數據庫(WDI)等。
(二)計量模型設定
共建“一帶一路”致力于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截至本研究終止時間,中國已與152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本文采用多期雙重差分法,考察“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的帶動作用。參考呂越等[24]、宋科等[25]、Lu和Yu[26]的做法,將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或合作文件的國家和地區作為處理組,以未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或合作文件的國家和地區作為對照組,構建雙重差分模型:
Centralityi,t=β0+β1Treati,t×Posti,t+
β2Controlsi,t+αi+μt+εi,t(4)
式(4)為考慮了時間和國家固定效應的雙重差分估計模型。其中,Centrality表示各國的文化貿易網絡中心位置指標,使用程度中心度(Degree)、接近中心度(Closeness)和中介中心度(Betweeness)指標進行衡量。Post為處理效應時期虛擬變量,由于“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各個國家加入時間各不相同,故將簽署諒解備忘錄或合作文件之后年份的Post設定為1,之前的年份設定為0。Treat是處理組虛擬變量,表示是否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果其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或合作文件則設定為1,否則為0。Treati,t×Posti,t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的時期虛擬變量與處理組虛擬變量的交互項,也是雙重差分法關注的核心變量。Controls是一系列表示各國基礎特征的控制變量。αi表示國家固定效應,μt是年度固定效應,εi,t是隨機誤差項,i表示國家個體,t表示年份。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表1詳細列出了文中涉及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根據數據分析,我們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程度中心度(Degree)的均值和離散程度分別為0.7600和0.4300,接近中心度(Closeness)則分別展現出0.6600的均值和0.1100的標準差,而中介中心度(Betweeness)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分別為0.0326和0.0627。這種在文化貿易網絡中心度上的顯著差異性,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契機,各個國家層面的控制變量分布也符合現實情況。統計數據表明,樣本中各國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分布總體上是合理的,且各國之間的差異較大。
(二)“一帶一路”倡議對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基準回歸
使用前文構建的雙重差分模型,考察“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影響,基準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首先,由列(1)、列(4)分析可知,在網絡關系地位方面,“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使得沿線國家獲得了更多直接貿易聯系,擁有更多合作關系,在文化貿易活動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得到了提升。它們不僅在本區域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還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次,由列(2)、列(5)的結果可知,在未來潛在機會地位方面,“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提供了更多潛在的合作機會,增加了其擴大貿易合作網絡的可能性,為其文化傳播創造了更多機會,也有助于增強各國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進一步激發其參與文化貿易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最后,分析列(3)、列(6)可以發現,在網絡橋梁地位方面,“一帶一路”倡議使沿線國在文化交流與貿易活動中發揮了更加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這不僅能提高該國在文化貿易中的話語權和決策能力,還為本國文化走向世界舞臺提供了有力支持,為其他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搭建了平臺。綜上,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后,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關系地位、機會地位和橋梁地位三個層面均得到顯著提升。假設1得以驗證。
(三)穩健性檢驗
1.平行趨勢檢驗。使用多期雙重差分法的前提是要通過平行趨勢檢驗,圖1報告了檢驗結果。可以發現,關系地位的變化趨勢在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前發生顯著變化,這可能是因為關系地位的衡量指標(程度中心度)是一個變化十分靈敏的指標,各國文化貿易往來極有可能受雙方在簽訂“一帶一路”倡議的協商階段流傳出來的信息影響,因此該指標可能會提前發生變化,但不影響前面的研究結論。而機會地位和橋梁地位在政策實施以前的結果并不顯著,政策實施以后結果顯著,符合平行趨勢的要求,穩健性檢驗通過。
2.安慰劑檢驗。在理想情況下,我們的政策實施對于被解釋變量是外生的,那么我們得到的 DID 系數則是凈效應的真實估計值。但在現實情況下,我們的政策實施會受到各種不可觀測的因素干擾,而控制變量的個數終歸是有限的。因此,進行安慰劑檢驗,在樣本內重復抽取DID系數500次,并將得到的系數繪制成圖2。可以看到,估計系數分布在0的附近,且服從正態分布,符合安慰劑檢驗的預期結果,證明了我們估計的結果是無偏誤的,穩健性檢驗通過。
3.縮小樣本檢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國際貿易造成了很大沖擊,為了消除特殊期間樣本異常的影響,在剔除2020至2022年數據后,對“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文化貿易行為進行了穩健性檢驗,結果見表3列(1)~列(3)。結果顯示,剔除了特殊年份的影響后,“一帶一路”倡議仍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提高了沿線國家在文化貿易網絡中的表現,結論與前文保持一致,穩健性檢驗通過。
4.排除其他政策干擾。自由貿易協定作為與“一帶一路”倡議同期的經濟政策,需要排除其干擾,以便更清晰地觀察“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直接效應,結果如表3列(4)~列(6)所示。分析結果可以發現,自由貿易協定對各國文化貿易網絡地位并無顯著影響,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能夠提升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結論是可靠的,可以基本排除自由貿易協定的干擾。
五、機制分析
前文驗證了“一帶一路”倡議顯著提高了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的網絡地位,那么,其又是通過哪些機制產生作用的呢?接下來對此進行分析與討論。
(一)政策溝通機制檢驗
“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搭建全方位的政策溝通平臺和完善長效化政策溝通機制,促進了沿線國家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為促進沿線國家的政策溝通提供了重要契機和廣闊空間,有助于推動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繁榮。由表4列(1)可知,當用官員互訪(Visit)表示國家間政策溝通時,“一帶一路”倡議(Treat×Post)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促進了沿線國家進行積極的政策溝通,增進了官員間互訪,這有助于沿線國家與中國建立長期穩定的溝通機制、推動經貿合作,為沿線國家進行文化貿易做好支撐,整體上提高了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水平。假設2得以驗證。
(二)設施聯通機制檢驗
設施聯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也是推動各國經濟合作發展的基礎。“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陸海天網”四位一體的互聯互通格局的形成,這為國家間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由表4列(2)可知,當用班輪運輸(LSCI)表示國家間設施聯通時,“一帶一路”倡議(Treat×Post)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擴大了沿線國家的海運運輸規模,進而促進了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幫助消除沿線國家貿易壁壘,促進其積極進行貿易往來。假設3得以驗證。
(三)貿易暢通機制檢驗
“一帶一路”倡議在降低貿易成本、促進貿易暢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推動全球貿易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由表4列(3)可知,當用貿易成本(Tradecost)表示國家間貿易暢通時,“一帶一路”倡議(Treat×Post)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降低了國家間的貿易壁壘,提高沿線國家的貿易積極性,為其活躍在文化貿易舞臺上創造了更便利的條件。上述結果進一步揭示了“一帶一路”倡議提高各國文化貿易水平的作用機制,即國家間的互聯互通程度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假設4得以驗證。
六、進一步分析:對外開放水平的影響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逆全球化浪潮加劇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和誤解,貿易保護主義和移民政策的收緊可能導致文化貿易受阻,不利于各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不同開放程度對“一帶一路”倡議發揮作用有著不同的影響。
(一)關稅水平的影響
關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文化產品的進出口成本,進而影響文化貿易的規模和競爭力。在關稅水平較高的國家,進出口文化產品的成本會增加,并導致價格上漲和銷量下降,文化產品出口國家面臨更大的市場壓力和國際競爭。為了驗證各國關稅水平在“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影響中發揮的作用,構建政策效應與各國關稅水平的交互項進行檢驗。其中,關稅水平使用一個國家進口關稅的平均稅率,數據來源于WDI數據庫。表5列(1)~列(3)為關稅水平調節作用檢驗結果,交互項系數(Treat×Post×Tariff)均在1%的水平上負向顯著。可以發現,從“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沿線國家在文化貿易網絡中的活躍度、為沿線國家提供更多潛在機會與提高沿線國家在文化貿易中的話語權和決策權三個方面來看,“一帶一路”倡議均是在關稅水平更低的國家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該結果說明,在關稅壁壘更低的環境中,“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文化貿易活動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
(二)貿易開放度的影響
貿易開放度是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程度指標,它反映了該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和互動程度。當某個國家或地區的貿易開放度較高時,其經濟活動可能更加緊密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更容易受到國際貿易規則和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也會更加順利。為了驗證各國貿易開放度是否在“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影響中發揮調節效應,構建政策效應與各國貿易開放度的交互項進行調節效應檢驗。其中,貿易開放度由一國進出口總額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體現,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表5列(4)~列(6)為貿易開放度的調節效應檢驗結果,交互項系數(Treat×Post×Trade Open)均在1%的水平上正向顯著。可以發現,從“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沿線國家在文化貿易網絡中的活躍度、為沿線國家提供更多潛在機會與提高沿線國家在文化貿易中的話語權三個方面來看,“一帶一路”倡議均是在貿易開放度更高的國家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以上結果說明,在貿易開放度更高的環境中,“一帶一路”倡議更能提高沿線國家在文化貿易網絡中的地位。
(三)經濟自由度的影響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自由度存在差異,經濟自由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可能更積極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相反,經濟自由度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則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指導來促進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因此,選取各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度構建交互項進行調節效應檢驗,探究經濟自由度是否影響著“一帶一路”倡議作用效果。其中,經濟自由度使用綜合值,分值越高表明經濟越自由、國家市場化水平較高,該數據來源于美國傳統基金會。表5列(7)~列(9)為經濟自由度的調節效應檢驗結果,交互項系數(Treat×Post×Economic Freedom)均在1%的水平上正向顯著。可以發現,從“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沿線國家在文化貿易網絡中的活躍度、為沿線國家提供更多潛在機會與提高沿線國家在文化貿易中的話語權三個方面來看,“一帶一路”倡議均是在經濟自由度更高的國家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這說明在經濟自由度更高的環境中,“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文化貿易活動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
七、結論與建議
以2010—2022年167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品貿易數據為樣本,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影響。結果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不僅為這些國家帶來了更多的潛在機遇,還有效提升了其在全球文化貿易領域的地位。這種影響的實現,源于政策聯通水平的提升、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貿易暢通程度的加深。進一步分析表明,關稅水平更低、貿易開放度更高、經濟自由度更大的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能更好地發揮提升其文化貿易網絡地位的作用。
建議:第一,增強設施聯通。沿線國家應加強溝通和協調,推動設施聯通項目的實施和運營,通力合作促進互聯互通,減少貿易壁壘,促進文化產品的流通,為提升本國的文化貿易網絡地位創造條件。第二,推動貿易便利化合作。沿線國家應積極開展貿易便利化合作,共同制定和實施便利化措施,如推進海關合作、提高檢驗檢疫效率、加強物流服務等,推動貿易自由往來。第三,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沿線各國應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積極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參考文獻:
[1] 葛繼宏,葉森.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研究:現狀、問題與對策[J].浙江社會科學,2022(12):93-99,158.
[2] Alhussam I M ,Ren J F,Yao H X, et al. Food trade network and food secu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Agriculture,2023,13(8):1571.
[3] 蔡宏波,遆慧穎,雷聰.“一帶一路”倡議如何推動民族地區貿易發展?——基于復雜網絡視角[J].管理世界,2021,37(10):73-85,127,86.
[4] 盧盛峰,董如玉,葉初升.“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中國高質量出口嗎——來自微觀企業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1(3):80-98.
[5] 徐思,潘昕彤,林晚發.“一帶一路”倡議與公司債信用利差[J].金融研究,2022(2):135-152.
[6] 戴翔,宋婕.“一帶一路”倡議的全球價值鏈優化效應——基于沿線參與國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提升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21(6):99-117.
[7] 劉友金,周健,曾小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轉移的互惠共生效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23(2):55-73.
[8] Wu Y, Chen C L, Hu C. Do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crease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participating countries?[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21, 29(3): 1-25.
[9] 康建東,武金爽.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文化產品貿易:網絡格局、關系特征與影響因素[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132-146.
[10]鄒嘉齡,劉衛東.2001—2013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網絡分析[J].地理科學,2016,36(11):1629-1636.
[11]Yang S S.Strategie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lt and road”[J].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9,15(1):13-19.
[12]Lin 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3]Fu X M, Chen H X, Xue Z K.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trade cooperation network from the multi-distances perspective[J]. Sustainability, 2018, 10(5): 1439.
[14]呂越,馬明會,李楊.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與經驗[J].管理世界,2022,38(10):44-55,95,56.
[15]張鵬飛.基礎設施建設對“一帶一路”亞洲國家雙邊貿易影響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擴展的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8(6):70-82,136.
[16]洪俊杰,詹遷羽.“一帶一路”設施聯通是否對企業出口有拉動作用——基于貿易成本的中介效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21(9):138-156.
[17]許翔宇,程欽良,許培源.“一帶一路”交通基礎設施聯通與亞歐大陸經濟地理重塑[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22(4):130-152.
[18]孫楚仁,張楠,劉雅瑩.“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對沿線國家的貿易增長[J].國際貿易問題,2017(2):83-96.
[19]Aller C ,Ductor L ,Herrerias M .The world trade network and the environment[J].Energy Economics,2015,5255-5268.
[20]Lovric' M, Da Re R, Vidale E, et al.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s a tool for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wood and non-wood forest products[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18,86:45-66.
[21]閆雪凌,林建浩.領導人訪問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J].世界經濟,2019,42(2):147-169.
[22]周茂,武家輝,李雨濃,等.共建“一帶一路”與互聯互通深化——基于沿線國家間的視角[J].管理世界,2023,39(11):1-21,93,22.
[23]許統生,李志萌,涂遠芬,等.中國農產品貿易成本測度[J].中國農村經濟,2012(3):14-24.
[24]呂越,陸毅,吳嵩博,等.“一帶一路”倡議的對外投資促進效應——基于2005—2016年中國企業綠地投資的雙重差分檢驗[J].經濟研究,2019,54(9):187-202.
[25]宋科,侯津檸,夏樂,等.“一帶一路”倡議與人民幣國際化——來自人民幣真實交易數據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2,38(9):49-67.
[26]Lu Y, Yu L H.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markup dispers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WTO accession[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15, 7(4): 221-253.
(責任編輯:鐘瑤,鄒彬)
Impac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the
National Cultural Trade Networks Position
PAN Pan1, WANG Yuanyuan2, WANG Xinyu3, LIU Yan4
(1.College of Manage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China;
3.School of Applie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China;
4. College of Economics,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cultural products of 167 countries and regions from 2010 to 2022, the impac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the status of cultural trade networks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s considered by using the multi-period double differenc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osition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 the global cultural trade network; the mechanism test shows tha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mproves the status of the cultural trade network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through three channels: policy communication, facility connectivity, and unimpeded trade.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an play a better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atus of cultural trade networks with lower tariffs, higher trade openness and greater economic freedom. In view of thi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facility connectivity, promote trade facilitation cooperation be promoted, and a fair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reated.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cultural trade;trade network position